冰雪难留,但艺术可以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这座双奥之城即将张开怀抱,迎接来自全球的运动健儿和各国嘉宾共赴冰雪盛宴。冰天雪地是奥运选手的竞技场,而稍纵即逝的冰雪早已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一手材料。
Azuma Makota是来日本东京的花卉艺术家,从2005年起开始探索花草的表现力。“植物雕塑”系列是他的代表作,他将植物送到许多极端环境——冰冷的雪原、酷热的沙漠、阴暗的深海,甚至于外太空。▲Frozen Flowers 2021,Flow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W2,500 × D2,000 × H3,500mm.Andy Goldsworthy是一位英国艺术家。作为雕塑家和摄影师,他用岩石、冰雪、树叶或自然环境中随处可得的材料制作他的装置,然后摄影记录。他说,“如果下雪,雪是我的制作材料,落叶时,树叶就是我的媒介。这无关艺术,这是生活,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不是永恒的。”
▲Balanced ice column, Helbeck Craggs, Cumbria.©Andy Goldsworthy ▲River Ice Wrapped Around a River Stone,1992,Cibachrome print, in two parts, 25.7x25.1cm.受Andy Goldsworthy作品的启发,Richard Shilling利用自然材料,通过摄影探索时间、生态和季节的变迁。童年时期,他的大部分课外时间都花在了家周围的树林和田野,与自然相处的快乐时光成为她现在工作的源动力。在他看来,表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有很多,艺术只是其中一种。▲Melted Ice Imprint.©Richard Shilling▲Maple sun windows.©Richard Shilling▲Winter Solstice Sentinel — Sunrise.©Richard Shilling在Simon Beck的脚下,雪地不只是滑雪场,也可以是空白的巨型画布。英国艺术家Simon Beck用脚步绘画创造出不同风格的雪地作品。创作时,他在雪地上用指南针和尺子精确地绘制出规整的几何图案,然后在雪地里来回走5到9个小时,作品平均面积为100平方公尺,大概是三个足球场的大小。虽然创作过程会被记录下来,但是雪图最终免不了要消失,融化或是等待另一场大雪将作品抹去。雪图的美丽与脆弱,让人沉醉,同样让人清醒,这也是他作品最有力的声音。▲Simon Beck in 2016. ©Simon Beck▲Simon Beck making a snow drawing in 2017. ©Simon Beck
5.Olafur Eliasson &
Minik Rosing
艺术家Olafur Eliasson与丹麦地质学家Minik Rosing利用来自冰川的冰块一起创作了雕塑“冰钟”(Ice Watch),通过直接的方式向世人发出全球变暖的警告。两人将12块格陵兰努克峡湾的浮游冰块带到了巴黎,以圆圈状放置在巴黎先贤祠前的广场上。融化的冰块将提醒着路人我们当下正在面临的环境危机,并希望进一步刺激联合国气候峰会以及公众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作家Rebecca Solnit在Facebook上这样描述这件作品:“它代表的是我们所处的美丽的、不安的并且正在消逝的现状……人们好奇地聚集在作品旁边,忍不住去伸手触摸冰块。"▲The Iced Watch on the Place du Pantheon in Paris. ©Olafur Eliasson, Minik RosingIlka Raupach的冰雕创作起源于她学习牙雕的过程。她的作品创作过程通常从压缩大块头的雪开始,然后用不同的工具切割、刨平和雕刻,最终呈现出令自己满意的块状结构。此外,冰块也是她重要的创作材料之一。在她看来,冰这种材料具有二元对立性,一方面它冰冷刺骨,但又十分坚固,甚至能用来建造保护穴。另一方面它遇热即化,但又能保存得了地球几千年的历史。这样冷静的观看视角,让我们在面对她作品时不免多了几分深沉的想象。▲Wildwuchs (2010), Snow, 300 x 300 x 300 cm, Hovden Snow Festival, Norway.©Ilka Raupach▲Arctic Landing – Laika (2011), Snow,160 x 700 x 900 cm, Vinje Snow Festival, Norway.©Ilka Raupach▲snövit vaknar (erwachen) (2005), Ice from the Torne River, 200 x 90 x 80 cm, Sculptur and Performance at the Gefrierhaus ICEHOTEL Jukkasjärvi, Sweden.©Ilka Raupach7.Frank Nordiek & Wolfgang Buntrock
二十多年来,Frank Nordiek和Wolfgang Buntrock一直频繁合作一些大地艺术项目。他们主要的创作材料来源于家乡德国下萨克森州(Lower Saxony),由于气候原因,冰雪在本地是少见的材料。Frank Nordiek说:“我们有“病毒冰块”想法已经一年多了,而2016年终于碰上大冷天,这个项目可以实现了。我们用雪和泥浆混合做成大块的冰,再用大块的冰和榛子木棍建造了一个半球的形状。第二天一大早出现了神奇的一幕:温度上升导致湖面融化,作品看起来像一个漂浮在水中的地球仪。”▲Ice Virus (2016), Chunks of Ice and Thin Rods of Hazelnut, Diameter 300 cm, Poggenhagen.©Frank Nordiek and Wolfgang Buntrock2013年以来,Rainer Jacob一直辗转于欧洲各地,巴黎、柏林、莱比锡、奥斯陆的公共场所都有她作品的影子。让人眼前一亮的“冰块散热器”,冰冷的体感和散热对比,将观众的思维轻松代入到能源浪费、全球变暖的全球性问题。2017 年,她开始在墙上做冰贴。第一个作品是冰块组成的二维码,名为 “这里很冷!”其中包含两只不起眼的脚印,意指有人走过冰冷的数字世界,将其融化。她的作品通常放在不显眼的角落,恰到好处的幽默和俏皮的批判,让观众在迷局中豁然开朗。▲At the reichstag (2015), Radiator made of Ice,110 x 70 x 32 cm, Berlin,©Rainer Jacob▲At the louvre (2016), Radiator made of Ice, 115 x 50 x 32 cm, Paris.©Rainer Jacob▲"cold in here!", qr code (ice cubes), leipzig, 2017.©Rainer Jacob2009年9月2日巴西艺术家Nele Azevedo在柏林宪兵广场音乐厅外的台阶上,放置了1000个雕刻好的小冰人,在摄氏23度气温下,每个冰人陆续融化,断裂。艺术家透过这样的艺术行动,提醒人们关注与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息息相关的气候变化。每个冰人随着温度在不同的时间融化和断裂,呈现出缓慢又快速的揪心美感。▲In 2014, artist Néle Azevedo placed 5000 ice sculptures in Birmingham’s Chamberlain Square in the UK, as a memorial to men and women killed in WW1.1,000 ice sculptures melt under the Berlin sun as symbols of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无论是牵涉全球气候的政治性议题,还是关乎个体生命与时间的哲理醒思,艺术的表达让我们的感受更加真实。冰封大地的审美愉悦和冰雪消融带来的危机感,通过艺术作品走到更多人的心间。冰雪易逝,但艺术长留,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