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方沙龙 | 伊米·诺贝尔(Imi Knoebel)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Photography: White Cube © the artist
伊米·诺贝尔(Imi Knoebel)的艺术是绝对抽象的,通过对形式、色彩以及材料的探索,延伸卡济米尔·谢韦里诺维奇·马列维奇(Kazimir Severinovich Malevich)提出的观念——“纯粹感知”(pure perception)。诺贝尔1940年出生于德绍,原名为克劳斯·沃尔夫·诺贝尔(Klaus Wolf Knoebel),就读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期间师从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并与朋友伊米·吉斯(Imi Giese)一起被分配到与博伊斯传奇教室20号房间毗邻的工作室“19号房间”(Raum 19)。作为战后德国艺术家中的佼佼者,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诺贝尔在绘画创作中强调了画板的三维空间,并融入了建筑主题,使用色彩与表面来激活他的纯粹抽象语汇。
250 x 170 x 7 cm | 98 7/16 x 66 15/16 x 2 3/4 in.Photography: White Cube © the artist
《Figur H 142》(1986年)体现了诺贝尔对非具象艺术(non-objective art)的态度以及他对色彩、材料与特定几何语汇的转化使用。1985年,他开始尝试“Figur”系列绘画,这是一组标志性的作品,其中特定的有色元素聚集为一个构造性的整体。
Photography: White Cube © the artist
《Figur H 142》是诺贝尔在1986年创作的五幅红白相间的“Figur”系列绘画中的第二幅,每幅作品高250厘米,将丙烯颜料应用于木板上。这幅作品的特点在于它像物体一样,包含以“H”形排列的四个矩形元素:一块光滑的高光白色大板;下面是一块鲜艳的镉红色板,两侧是两块细长的哑光白板。部分是绘画、部分是雕塑,《Figur H 142》展示了最为基本的材料所固有的力量与潜能,并利用了二维与三维、结构与绘画表面、物质性和与非物质性之间的张力。
“Figur” Paintings, 1986
© IMI KNOEBEL; photos: Nic Tenwiggenhorn诺贝尔的作品是手工绘制的,每块画板在其表面质感与颜料涂抹上存在着细致而富于诗意的反差感,从超光滑到具有更明显的手势性,从而证明了构成绘画行为之必不可少的基础——人文主义。诺贝尔将鲜艳的镉红和微弱的白并置为共振的色域,他宣称在自己的艺术中纯粹感知的价值高于任何形式的表现。
Figur H 142 (detail), 1986 Photography: White Cube © the artist“在过去45年里,几乎没有别人的作品如诺贝尔那样对色彩和光线进行了彻底的处理。”——艺术史学家亚历山大·范·格雷文斯坦(Alexander van Grevenstein)
自其学生时代早期开始,诺贝尔就试图扩大在20世纪初被公认为是纯粹抽象先驱的卡济米尔·马列维奇的创新成果。马列维奇推崇“纯粹感觉或感知在绘画艺术中的至高无上”,而诺贝尔也仅凭自己的感知与敏锐洞察,推动着超越世俗定义的创作。
Black Suprematic Square, 1915Courtesy The State Tretyakov Gallery, Moscow
诺贝尔表示,作为一个年轻的艺术家,发现马列维奇的标志性作品《黑方块》(Black Square,1915年)是一个变革性的时刻,致使“我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而我可以从零开始”。在其完成于1986年的红白相间的“Figur”系列绘画中,诺贝尔参考了马列维奇的另一件几乎同样出名的作品:他的《红方块》(Red Square,1915年)。
Red Square. Visual Realism of a Peasant Woman in Two Dimensions, 1915Courtesy The State Russian Museum, St. Petersburg严谨而富于实验性,诺贝尔一直对极简抽象(reductive abstraction)的界限施以推力,将绘画追溯到其物质媒介,并扩大其非具象艺术(non-objective art)创作的可能性。起初,诺贝尔只用单色进行创作,从70年代中期开始,他开始系统地探索色彩。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朋友与同辈艺术家布林奇·巴勒莫(Blinky Palermo)的启发,在巴勒莫去世后,诺贝尔于1977年创作了标志性的“24 Farben – für Blinky”系列绘画。反复演绎或变化构图的系列创作方法允许他在一些绘画中能够同时深入对于色调与形式表达的研究。
Photography: White Cube © the artist“当我被问及我在观看一幅绘画的时候会想什么时,我只能回答说我根本不思考。我看着它,只能接受它的美,我不想把它和其他东西联系起来看。”——伊米·诺贝尔比如,在完成“Figur”系列绘画的5年后,即1991年至1996年间,诺贝尔创作了《Rot-Weiß》,一组几乎相同的红白作品,具有类似的规模与尺度。在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诺贝尔在《无题》(Untitled,1988年)等作品中重新审视了红白组合的范式。
Photography: White Cube © the artist
有时,他的序列作品会作为完整的装置作品展出,其中最早以及最著名的是《Raum 19》(19号房间,1968年的房间),于1980年被纽约州的迪亚毕肯美术馆(Dia Beacon)收藏。
‘Paintings, Installations and Drawings’, 1968Dia Art Foundation, New York, 1987. © IMI KNOEBEL and Dia Art Foundation, New York, 2014
1986年对诺贝尔来说是一个关键时刻,因为这一年他在巴登巴登国立美术馆(Staatliche Kunsthalle Baden-Baden)举行了重要个展,次年他又在迪亚艺术基金会(Dia Art Foundation)举行了迄今为止依旧具备开创意义的展览。此外,1986年1月,诺贝尔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老师与导师约瑟夫·博伊斯去世。1964年至1971年间,诺贝尔作为博伊斯的大师生(Meisterschüler)在其指导下,发展出了自己进化的艺术语汇。
“(伊米·诺贝尔)……有意识地将自己置于一个传统中,他不自觉地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对其进行了出色的延展。”——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艺术品珍藏馆(Kunstsammlung Nordrhein-Westfalen)馆长阿明·茨威特(Armin Zweite)
诺贝尔从博伊斯那里汲取了一种思维——关于艺术在社会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但与博伊斯不同的是,他的作品是叙事性的,他把这一点转变成对于纯粹抽象的追求。正如加里·印第安纳(Gary Indiana)在1985年的观察:“要纯粹地感知一个事物,必须错误地感知它。”对于生活的拒绝本就会促使被提出的“解决方案”有所倒退。

Photography: White Cube © the artist
扫描上图二维码,或复制链接
whitecube.viewingrooms.com/viewing-room/salon-imi-knoebel/
*内含艺术史学家和策展人Marie-Amélie zu Salm-Salm博士分析作品《Figur H 142》中伊米·诺贝尔(Imi Knoebel)对艺术的否定(时长:7分22秒)

白立方的公共展览跨越四个空间,包括位于伦敦南部的白立方柏蒙西空间(Bermondsey),白立方梅森广场空间(Mason’s Yard)和白立方香港在中环的空间,以及线上展厅。画廊分别在巴黎和纽约也设有办公室。白立方自1993年创立以来,已展出了许多世界上最受好评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官网:whitecube.com
微博:白立方WhiteCube
微信:白立方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