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冯梦波被公认为电子游戏领域的先锋和新媒体艺术家,他大量借鉴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自己的个人历史,经常将叙事与他对数字化和电子游戏领域的愿景结合起来。

 

其实,这位痴迷电子游戏的老顽童、中国媒体艺术的领军人,还是个Vintage的重度爱好者、资深乐器发烧友、热衷于镜头的直播咖……他的人生轨迹自始自终贯穿一个“玩”字。是在创作还是在玩儿,连冯梦波自己也不知道,因为这就是他的生活常态。


1

  玩游戏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冯梦波是中国最早一代接触游戏的玩家。1985年左右,他接触到了任天堂发行的第一代家用红白游戏机,此后逐渐过渡到世嘉游戏的16位机,而这一系列的虚拟体验为现实世界的冯梦波赋予了畅想的空间。
 
1991年冯梦波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他就一直将电子游戏和音乐当做艺术创作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并且,抱着玩儿的心态步入了多媒体互动装置的领域。
 
早在1992年左右,冯梦波就开始用组画创作自己心目中的电子游戏。
 
1993年,冯梦波拥有了第一台苹果电脑和电子合成器。在中国当代艺术还处于“旧媒体”的时代,冯梦波开始了“新媒体”的探索。
 
1993年的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是中国当代艺术国际上的首次集体亮相,冯梦波作为参展艺术家之一赴意大利参加开幕式,他带去的作品是九联画《游戏结束:英雄》。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冯梦波在威尼斯,安德烈·卡瓦祖蒂(意),1993
 
1994年,他完成了42张组画——即未来的电子游戏草图《游戏结束:长征》。
2008年,终于实现了14个关卡的电子游戏《长征:重启》。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长征:重启》, 2008, 互动装置, 无线游戏控制器,尺寸和时长可变;MoMA PS1个展现场,2010年
 
2011年左右,冯梦波在淘宝上找到了合用的街机,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完成了第一台《长征:重启》的街机版本。前后配置过十台左右用于《长征:重启》街机版的展览和销售,目前他的家里放了三台。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一台内装电脑,用来演示《长征:重启》和用Mame模拟器玩横版街机游戏;一台被改造为竖屏,内装500合一的竖屏街机游戏合集;一台被用作PS3等家用主机专用,通过电路板可以使用街机的屏幕、音箱和摇杆按钮等。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冯梦波 1996 年《私人照相簿》 | Via FengMengbo
 
1996年,被誉为中国第一部互动艺术作品的《私人照相簿》诞生。

冯梦波选取了家族1920年代以来拍摄的旧照片,辅以童年时期的书籍、电影镜头和音乐,从个人视角呈现了中国家庭的时代变迁。
 
这部作品也许能够较为完整地探知到冯梦波的创作思绪,在技术变革的条件下对严肃史实的艺术化延伸,包含着对过往的审视,以及对未来的想象。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冯梦波 1996 年《私人照相簿》 | Via FengMengbo
 
冯梦波习惯把手头玩儿的东西基本上玩儿透了再去创作,录像、录音、动画什么的都有了,自然就形成多媒体了。当时,人们对于互动的意识更多停留在网页,《私人照相簿》也是如此,有主页、分支、链接,之后再回到主页。
 
在那个时期,大众还没有多媒体互动的意识,能够编辑数字化的视频也要到1999 年之后了,《私人照相簿》早了差不多四五年的时间。即使到了2005年,因为硬件跟不上,想租一台电脑、投影仪都是天价,所以冯梦波的作品很少在国内展出。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真人快打 2011 | Via Feng Mengbo
 
直到2011年,冯梦波受到1992年推出的《真人快打》游戏启发,与好友卢悦一道邀请了14位亲友拍摄了32组规定的打斗动作,使用光学传感器和游戏控制器等装置,开发出了类似于别注版本的《真人快打》。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Q4U》截图(左);《阿Q》昊美术馆 2020 展览现场 | Via Feng Mengbo
 
冯梦波 2002年的作品《Q4U》引用了《雷神之锤III》,他重新设计了3D 人物、场景和声效,将战斗范围圈定在一个方形的院落中。游戏中人物的形象全部为艺术家本人,墙上有一面巨大的镜子,在暴力美学的浸染下将矛头指向了自身,一幕荒诞中略有戏谑意味的场景。同年,冯梦波在《Q4U》作品的基础上,打造了全新作品《阿Q》,他搭建了一个虚拟场景,定义为死亡之镜,并用跳舞毯代替鼠标键盘,打造出可以让观众以跳跃代替手部操作的互动装置作品。

不管是上世纪90年代的《私人照相簿》,还是2000年之后的《长征:重启》、《真人快打》、《Q4U》、《阿Q》等作品,冯梦波将私人和集体记忆,亲情、友情混合在作品里,相互渗透,在游戏里去怀旧。
 
时常有人提出质疑:一把年纪了,还在打游戏浪费时间?
“干什么不是浪费时间?”
冯梦波的回答像一把利剑戳破了问题的核心,一同被戳破的还有对意义的追问。
 
在真实的游戏世界里,冯梦波会玩的种类其实并不多。他玩得最好、时间最长的都是格斗、射击、赛车之类的简单游戏。其中,春丽是格斗游戏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中国女性角色,在游戏玩家中人气很高,她对冯梦波的意义,同时承载了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集暴力和性感于一身。冯梦波很喜欢春丽,画了一幅水墨“春丽”挂在家里一楼的墙上。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冯梦波在《一比特》中如是说:“未来的数字化的人类都将是我们的孩子。”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冯梦波一直在探索快速发展的数字媒体前沿,早在元宇宙、NFT和数字艺术等术语家喻户晓之前,他就对虚拟世界及其对个人的影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始终认为,虚拟的世界真实到足以混淆,更何况未来虚拟可能将是唯一的真实。 

2

  玩画画

 
对冯梦波影响最大的,一个是电子游戏,一个是小人书。

在绘画流行的年代,冯梦波一转身玩电脑去了。1997年的卡塞尔文献展,也仅有他和另一位以色列的艺术家展出了多媒体作品。后来多媒体时髦起来,他又开始摆弄摄影,捣鼓模型,回去画小人书了。
 
这些可以说有些平平无奇的识字课本,却是他画画的启蒙教材。他还把小人书当朋友,每次搬家,他都把多年收集的小人书单独装箱,一本都没有丢过。从小他就希望自己能出一本小人书。2018年,他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
 
这本112页的小人书《童年》讲的是1966年冯梦波出生一直到1978年小学毕业的经历,是他真实生活的一个缩影。不同于1996年做的技术复杂的互动装置《私人照相簿》,《童年》更加朴素和直接,整个形式也都特别的老派。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连环画《童年》封面,2018
 
就像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一样,冯梦波也打算出三本。第二部《在人间》,从上中学一直到工艺美校毕业,差不多七年。第三部《我的大学》,从上美院到大学毕业,一直到参加第一次威尼斯双年展为止。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童年》创作过程
 
朱新建曾赠予冯梦波书法《大音无响》,这四个字对冯梦波的意义非同寻常。受到朱新建晚年不计划、不重主题,只求痛快淋漓的影响,他在2014年年末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作画八十余幅。

2015年5月,冯梦波在香港汉雅轩画廊以“大音无响”为题,展出了这些绘画,这也是他停顿了多年后重拾画笔。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2015年冯梦波在香港汉雅轩个展“大音无响”
 
2013年左右,冯梦波开始从网上搜集各种挂图,日积月累攒了不少。2014年,冯梦波模仿一套出版于1951年中西合璧的水彩教学挂图,画了《从猿到人(白黄黑)》、《火的运用》,展出于个展《大音无响》。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从猿到人(白黄黑)》 100×80cm 画布上综合材料 2014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火的运用》 100×80cm 画布上综合材料 2014
 
冯梦波的专业就是绘画,但绘画总是像插曲一样间歇性出现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对画画也是抱着一种玩儿的心态,而且这种好玩要积攒到一定程度才去动笔。 

3

  玩摄影

 
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摄影在中国普及程度提高,这恰逢是整个中国社会生机勃勃、方兴未艾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用胶卷记录着那个知识、思想、情感飞扬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冯梦波对摄影运用主要在于记录:在美院王府井旧校区的老照片,教室里面画模特的场景、图书馆的卡片索引柜、铜板工作室留影等等这一阶段的摄影作品。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冯梦波在中央美术学院王府井校区铜版工作室,1998
 
前文提到的《私人照相簿》也是他最早运用摄影技术的作品,特别的地方在于他把一些静态的照片组成动画,更具互动性。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私人博物馆:展厅》,冯梦波,2011
 
2010年创作的《私人博物馆》是冯梦波完全以摄影为媒介的作品,它的创作意图源于当时的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21世纪的上海作为中国高度都市化的现代城市以繁华的城市图像为人熟知,但这所博物馆在当时的陈设还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样子,这调动了冯梦波关于童年的个体记忆,于是开始萌生用艺术的方式将它记录留存的想法。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私人博物馆:大熊猫》,冯梦波,2011
 
冯梦波的创作基本上围绕着绘画和数字媒体展开,而摄影在其中无疑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在他强调具象和抽象混淆的同时,作品中的现实与虚拟表现得如此错位又一致,这也暗合了人类未来会被数字化的可能性。 

4

  玩乐器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乐器店兼仓库”是冯梦波工作了十二年的地方,满屋子都是他的“利器”——钢琴、唱片机、电吉他、音箱、键盘、示波器、合成器等看起来很厉害的设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冯梦波最爱引用这句话,为自己玩找理由。其实,他从没学过音乐,既不会弹吉他,也不会弹钢琴,最擅长的乐器是合成器和鼓机。“因为打开开关自己就能跑起来”。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冯梦波最早做音乐是为了自己的作品,像《长征重启》的音乐就是他做的。后来迷上打鼓,于是又找到巫娜、新裤子、CAVIA这些朋友跟他们一起演出。他曾经跟巫娜在武汉的403艺术中心演出,他合成器和鼓机,巫娜用古琴。冯梦波给这次演出起名叫短波。 

5

  玩收藏

 
游戏、摄影、乐器……这些被冯梦波“玩弄”于股掌之上的领域听起来是很潮很酷,其实艺术家骨子里很“老派”,是个十足的中古爱好者。
 
中古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就意味着怀旧,但对冯梦波来说,这就是那个时代正盛行的东西。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在冯梦波家客厅中摆放着一座绿色丝绒的沙发,这是日本顶级国民品牌Karimoku60。茶几是很典型的上海Art Deco风格。两边的一对沙发,是12年前冯梦波从丁乙在上海莫干山的“凹凸库“里淘来的。再往前追溯,这对生产于1982年10月的沙发,曾经摆在上海冶金工业局的某个办公室里。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餐桌是在丁乙那儿买的,餐椅是Kartell出品的经典幽灵椅Ghost,客厅里有一对火炬壁灯,产自上世纪七十年代。 
 
2017 年,冯梦波在央美版画系成立了媒体考古工作室,第一门课就是教学生们画小人书,连环画。这让刚进入工作室的学生都大跌眼镜,涉猎新奇的潮酷老师教的却是这些80年代之后就开始衰落消亡的东西。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塑料花瓶一对
年代:约七十年代
出品:北京绢花厂
购自:网络
拥有:约十年
 
2018年,冯梦波开通了公众号“大收藏家冯梦波(微信号:collector_FMB)”,他说要写够300期,攒起来出一本百科全书。大收藏家第一篇《大收藏家冯梦波之一:花瓶》写的是一对产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塑料花瓶。时至今日,再去看这个公众号,《大收藏家冯梦波之三百:再见》这篇文章证实了他对诺言的兑现。
 
通读这三百期大收藏家,从塑料花瓶、小人书、海报、挂图、玩具,到电脑、家具、游戏机等等,冯梦波几乎给每件“藏品”都详细标注了名称、产地、年代、数量、来源、购入时间,以及为什么收藏和这件物品如何影响了他的生活与创作,以文字作为物证,为过往的岁月留下注脚。 

6

  玩直播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2020年初,冯梦波入驻快手直播。他给自己贴上的兴趣爱好标签是:艺术、音乐、游戏、狗。
 
直播首秀当天,冯梦波的工作室被几十万网友围观——一间被五花八门的电子器材塞得拥挤不堪的屋子。

2020年二月的最后一天, UCCA与快手举办“园音”线上音乐会。冯梦波和两室一厅(旁宽)在家兼工作室演出,彭磊作为大彩蛋闯入直播间。
 
年龄并未冲淡冯梦波的玩心。用他的话来讲,“就想看看用直播能到一个什么程度,这里面可玩的东西太多了。”疫情开始后,他也把直播获得的经验用在网课里。
 
作为艺术圈里有名的“头号玩家”、“不务正业”的代表人物,冯梦波把玩当正事儿,把玩儿构成一幅人生拼图,玩游戏、玩音乐、玩艺术、玩摄影、玩收藏……无论哪样,只要他想,都是整张拼图的一部分,什么都得有。


艺/术/家/介/绍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艺术家肖像照 © 2019 OlivoBarbieri
 
冯梦波,1966年生于北京,现工作和生活在北京。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中国最早关注且运用数字技术的艺术家之一,冯梦波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便开始了新媒体互动艺术的创作,尤以运用电子游戏创作闻名,艺术实践涵盖绘画、书法、装置、摄影、录像、音乐表演和写作。他的作品曾展出于第四十五届威尼斯双年展(1993年)、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卡塞尔文献展(1997和2002年)等。此外,冯梦波也多次与巫娜、新裤子等音乐人合作进行了系列电子音乐的现场表演。他的作品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洛杉矶郡立美术馆(LACMA)、福冈亚洲美术馆、香港M+、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国内外机构收藏。
 
参考资料:
冯梦波公众号「大收藏家冯梦波」
《洞见ART丨冯梦波:生命因收藏而火热》,中央美院艺讯网,2019年11月13日
《专访艺术家冯梦波,一个将电子游戏玩成艺术的人》,NOWRE,2020年4月7日
《以为他是艺术家,真实人设其实是......》,Hi艺术,2020年7月21日

本文感谢冯梦波及仁庐Rén Space

60后头号玩家冯梦波 冯梦波 玩家 60后 电子 游戏 领域 先锋 新媒体 艺术家 中国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