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王功新 可能 黑白之间 农历 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 空间 个展 之间 立方 伦敦梅森广场 崇真艺客


2022年农历春节前的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空间,迎来了王功新的首次个展“在·之间”。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王功新 可能 黑白之间 农历 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 空间 个展 之间 立方 伦敦梅森广场 崇真艺客
王功新“在·之间” 白立方伦敦梅森广场空间 2022
© the artist. Photo ©White Cube (Theo Christelis)
 
这场展览不仅在伦敦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而且在国内也引起了艺术界的争相探讨。
 
王功新在黑白两极之间,呈现了不确定的无尽的灰,在探索光线与思维方式之间的文化关联的同时,还对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所主张的“灰空间”进行了审视。
 
作为影像与新媒体领域的先行者,也是国内最早使用数字特效的艺术家之一,王功新曾经说过:“录像是我所迷恋的媒介,我可以用录像的方式讨论艺术和观众交流。录像媒介与其它媒介相比,它有极大的可能性和挑战性,甚至静态的摄影也无法做到。在今天,就媒介的潜力和魅力而言,我不认为有其它媒介可以与录像匹敌。”
 

1

  前卫与呼应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王功新 可能 黑白之间 农历 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 空间 个展 之间 立方 伦敦梅森广场 崇真艺客
母亲1982
布面油画
120×80cm 
 
1960年出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功新接受了严格的“苏派”写实训练。那会儿正逢“出国潮”,五年后,他去了美国。
 
1995年,在纽约生活了八年的王功新回到北京。彼时中国当代艺术已然经历了星星画会和“85新潮”的洗礼,进入90年代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的时代浪潮。
 
然而缺席了这场集体性美术运动的王功新,表现出与其他中国艺术家不一样的创作特质,始终处于一种疏离的状态。
 
既然哪个群体风格都挨不上,那么干脆自成一派。1995年3月,在北京家中,王功新创作出人生中第一件用电视机做的影像作品《布鲁克林的天空》。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王功新 可能 黑白之间 农历 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 空间 个展 之间 立方 伦敦梅森广场 崇真艺客
布鲁克林的天空 1995
王功新开放工作室
 
即使放到今天来看,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听起来依然前卫:他在自家四合院的房屋中挖了一个3米多深的洞,并在井底放置了一台电视机,播放自己在纽约布鲁克林家中拍摄的影像。屏幕上除了天空什么都没有,有声音不断地重复着说:“看什么看?有什么好看的?天空中有点云,有什么好看的!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王功新 可能 黑白之间 农历 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 空间 个展 之间 立方 伦敦梅森广场 崇真艺客
王功新《布鲁克林的天空》创作照 1995
 
追溯这件作品的源头,是因为王功新在美国听到“打个洞到中国去”,而当他1995年回到中国后,又看到整个国内社会迫切地想要了解美国正在发生什么的心理状态。
 
于是,《布鲁克林的天空》诞生。
 
这既预示着王功新通过影像艺术对于虚拟现实的探讨,也可以引申到彼时人们对西方的态度。
 
中国最顶尖的艺术策展人之一皮力曾如此评价《布鲁克林的天空》:“第一件将观念触觉从没有特定性质的‘空间’转移到‘场域’的作品。”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王功新 可能 黑白之间 农历 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 空间 个展 之间 立方 伦敦梅森广场 崇真艺客
北京的天空 2017
古根海姆博物馆“世界剧场: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中展出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的“世界剧场: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邀请王功新在美术馆大厅重新挖了一个洞,洞里播放的影像是北京的天空,与《布鲁克林的天空》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
 

2

  日常与审视

 
其实,几乎在1995年同一时期,王功新的第一件多媒介作品《对话》已先于《布鲁克林的天空》完成。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王功新 可能 黑白之间 农历 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 空间 个展 之间 立方 伦敦梅森广场 崇真艺客
对话1995
桌子、铁容器、灯泡、马达、墨水
300×100×89cm
 
从架上绘画走出后,王功新在反复实践中,开始专注于媒介本身的探究。正如美国学者芭芭拉·波拉克所说的“重构观众对环境的预期”,他通过建立物与物、技术与实物、虚拟与真实、艺术与科学之间非同寻常的联系,引发着人们去洞察自身与外界的动态存在。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王功新 可能 黑白之间 农历 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 空间 个展 之间 立方 伦敦梅森广场 崇真艺客
王功新《对话》创作照
 
在这个打破常识的世界里,日常事物的另一种存在被激活,正如《对话》中灯泡的运动轨迹是上下行而非左右晃。
 
王功新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熟知的物体和材料,对他而言,他更关心的是不同的观者如何将不同的体验和认知投射其上,并引申出不同的解读。
 
在他的作品中,桌子、板凳、木头这种日常生活接触的事物总是多次出现。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艺术家希望作品更接地气。
 
艺术不是阳春白雪,它属于普罗大众,艺术家所做的就是像导游一样让观众循序渐进地进入。 
 
从事录像艺术二十多年来,他将问题回归到本初:自己的影像语言里,最基本的组成元素是什么?在梳理自身的创作脉络中,几个基本不变的元素跃然纸上:水,电,光,运动,声音。
 
随后,王功新又做了一系列影像装置,看似荒诞不经的呈现方式,内核是对依然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一次次颠覆。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王功新 可能 黑白之间 农历 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 空间 个展 之间 立方 伦敦梅森广场 崇真艺客
2015年,OCAT上海馆举办王功新大型个展“在·现”
 
2015年,王功新在OCAT上海馆做了场大型个展,展览上的录像装置体积大型,还用到各种高科技,比如大屏幕互动,高清播放、同步播放,走技术路线,似乎已接近极限。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王功新 可能 黑白之间 农历 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 空间 个展 之间 立方 伦敦梅森广场 崇真艺客
《五色》2010
 
展览结束,王功新审视自己过去二十年的创作,意识到大环境变了。拿电视机做艺术,这件曾经很酷的事情,如今随着技术升级换代的速度,已经略显“老套”。而智能手机、4k、高清同步播放更是屡见不鲜,那么,还需要影像艺术做什么?
 
王功新给自己按了暂停键。在迷茫期回到起点上去,是他做出的选择。
 
2016年上海双年展,他借机把90年代的作品拿了出来,那次也是动态装置《对话》首次在国内公开展示。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王功新 可能 黑白之间 农历 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 空间 个展 之间 立方 伦敦梅森广场 崇真艺客
内与外 2017
木桌、大理石、灯泡、马达
150 x31 x 190 cm
 
2017年,在香港白立方的个展“轮回”上,他展示了自己1995年前后做的12件影像装置作品及当时画的草图,又依照原来的线索创作了几件新作,如《内与外》、《残阳》等。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王功新 可能 黑白之间 农历 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 空间 个展 之间 立方 伦敦梅森广场 崇真艺客
不可坐的 1994
金属椅子、灯泡和马达
48 x49 x 83 cm
 
如果说2017年的“轮回”开启了艺术家对90年代刚涉足录像领域时的实践回望,那么“在·之间”则进一步深入和延续了“轮回”中对影像语言的反思。
 

3

  无限与可能

 
1933年,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发表了《阴翳礼赞》,他认为光在东方和西方的使用方式是不同的:西方文化追求照明与清晰度;东亚文化则乐于接受阴影与微妙感。
 
2022年年初,在伦敦的首次个展“在·之间”中,王功新对《阴翳礼赞》中所提出的核心主题进行了延展。
 
在探索光线与思维方式之间的文化关联时,王功新还对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所主张的“灰空间”概念展开了审视。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王功新 可能 黑白之间 农历 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 空间 个展 之间 立方 伦敦梅森广场 崇真艺客
王功新“在·之间” 白立方伦敦梅森广场空间 2022
© the artist. Photo ©White Cube (Theo Christelis)
 
“在·之间”在字面表达上有意运用了一个间隔号,从题目上打开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猜测。落到时间的轴线中,这是在2017年至2022年之间的一段思考与实践。
 
此次展出的《摇摆的灰色》、《可读的风景》、《肇事者》等12件多媒体作品反映了王功新对中国与美国之间差异的持续探索。新作同时深化了艺术家长久以来的创作志趣,且在与观者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简言之,他所关注的重点涉及到生活在全球化世界当中的复杂性,以及知觉现象与人类境况之间的关系。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王功新 可能 黑白之间 农历 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 空间 个展 之间 立方 伦敦梅森广场 崇真艺客
《摇摆的灰色》2021
黑色水槽/白色水槽:500x60x6cm
显示屏、金属水槽、3D打印灯泡、马达、奶白色水、墨色水、音视频分配器、摄像头
© the artist. Photo © White Cube (Theo Christelis)
 
《摇摆的灰色》是一件动态影像装置,王功新在其中探索了某些具有不确定性与可变性的状态——无论是在物理层面还是在知觉层面上。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王功新 可能 黑白之间 农历 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 空间 个展 之间 立方 伦敦梅森广场 崇真艺客
《摇摆的灰色》局部 2021
© the artist. Photo © White Cube (Theo Christelis)
 
两个发光的3D打印灯泡都配备有摄像头,像钟摆一样掠动下方水槽的池水,一个水槽盛有黑色液体,另一个水槽盛有乳白色液体。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王功新 可能 黑白之间 农历 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 空间 个展 之间 立方 伦敦梅森广场 崇真艺客
《摇摆的灰色》局部 2021
© the artist. Photo © White Cube (Theo Christelis)
 
运动中的灯泡所携带的摄像头则从不断变化的角度捕捉观者的形象。这些图像被实时传送至展厅墙壁上的20个显示器上(两侧墙壁均安装有20个显示器),并被设定为从黑暗到明亮的渐变屏幕。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王功新 可能 黑白之间 农历 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 空间 个展 之间 立方 伦敦梅森广场 崇真艺客
《可读的风景》2019
242x407x14cm
木材、大理石、铜、LED 灯、灯光控制器
© the artist. Photo © White Cube (Ollie Hammick)
 
《可读的风景》则融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观念艺术的元素。作品外圈是不完整的古典画框——观众一下就被带入到传统的风景画里。本以为是具象的山水画,实则是数码文字表示的山、水和天空。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王功新 可能 黑白之间 农历 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 空间 个展 之间 立方 伦敦梅森广场 崇真艺客
《可读的风景》2019
242x407x14cm
木材、大理石、铜、LED 灯、灯光控制器
© the artist. Photo © White Cube (Ollie Hammick)
 
安装在作品光滑大理石表面上的是各种普通物件的3D打印模型,有华丽的画框、灯泡和电线、水龙头和肥皂块。位于作品左上角的一排真实的衣架,是艺术家对马歇尔·杜尚在1917年使用相同类型的衣架所创作的著名现成品《Trap》的一种致敬。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王功新 可能 黑白之间 农历 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 空间 个展 之间 立方 伦敦梅森广场 崇真艺客
《肇事者》2020
62x40x450cm
金属水槽、灯管、马达,墨色水、LED 灯
© the artist. Photo ©White Cube (Theo Christelis)
 
动态雕塑《肇事者》引发了形式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黑色水槽的一端,放置了一块精致雕琢的、像中国传统木凳一样的半个白色大理石木凳,使人想起20世纪60年代的极简主义雕塑。
 
在作品的另一端,一个水下的电动推杆驱动着一根LED灯管,在整片水面上激起一股墨色的波浪。在到达长凳的位置后停止,这种液态的运动创造了一种反射光与起伏形式的迷人互动。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王功新 可能 黑白之间 农历 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 空间 个展 之间 立方 伦敦梅森广场 崇真艺客
《移动者的光》2020
180x123x19cm
木材、大理石、显示屏、摄像头、马达、LED 灯、灯光控制器
© the artist. Photo © White Cube (Ollie Hammick)
 
在黑白两个极端间去寻找无穷的可能,是展览中王功新竭力探索的领域。正如展览主题“In-Between”(在·之间)所暗示的那样,在灰空间中,内与外、人工与自然、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王功新 可能 黑白之间 农历 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 空间 个展 之间 立方 伦敦梅森广场 崇真艺客
王功新在工作中
 
王功新始终与他的时代精神以及艺术原点——中国与美国——紧密相连,他对自己的方法论如此解释道:“我有一个顽固的信念,即艺术形式的流变须与现实生活、社会环境以及当今人类所处的生存条件紧密相关。”
 
而他也在一刻不停地追问:“作为艺术家,我们的工作是否能够敏锐体察到万事万物的变化?审视出变化形态的意义、价值和可能性?是否能够用自我独特的观察角度和判断,并以视觉语言的方式呈现出来,与观者分享和交流?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NAFI2022

艺/术/家/介/绍

About Artist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王功新 可能 黑白之间 农历 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 空间 个展 之间 立方 伦敦梅森广场 崇真艺客
Wang Gongxin, 2022 © Wang Gongxin
 
王功新1960年生于中国北京,现生活并工作于北京与纽约之间。1982年本科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87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研习,居于科特兰与奥尔巴尼。2013年获英国伦敦“奥利弗”戏剧金像奖最佳影像设计大奖提名,并在伦敦新维克剧院(YoungVic)演出。2014年被纽约州立大学授予荣誉博士。
 
王功新的作品曾被广泛展出,包括上海双年展与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以及众多机构:东京和多利美术馆、纽约MOMA PS1、纽约皇后区艺术博物馆、柏林世界文化宫、泰特利物浦、澳大利亚墨尔本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日本福冈市美术馆、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东京森美术馆、柏林汉堡火车站、伦敦当代艺术学院、纽约布朗克斯艺术博物馆、上海OCAT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以及北京中国美术馆。
 
参考资料:
《白立方伦敦 | 王功新个展“在·之间”开幕》,白立方,2022-01-19
王功新:回到影像语言的初始状态》,Hi艺术,2022-02-10
《王功新:在不确定的现实中,以灰度探索两极之间的可能性》,艺术新闻中文版, 2022-02-18
《王功新:当创作和生活融合,我找到了最平和的状态》,一条艺术,2022-02-27
  
部分图片由王功新、白立方画廊提供
感谢艺术家王功新及白立方画廊

王功新:在确定的黑白之间找寻无限可能的灰 王功新 可能 黑白之间 农历 伦敦白立方梅森广场 空间 个展 之间 立方 伦敦梅森广场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