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约论》早期译本合编与资料汇辑
邬国义 编校
2021年12月出版
228.00元
742页
平装
978-7-5732-0145-4
内容简介
《民约论》(今通译《社会契约论》)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作为近代西方思想界的经典之作,《民约论》对欧美乃至中国近代民主思潮的发生、驱动,具有极为重大且持久弥深的影响,与近代中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从某种意涵上说,《民约论》在知识理论之旅中,所奠下的进化观以及蕴藏的民主、共和、革命的话语理念,在此后一并构成了近代中国行进的主旋律。
《民约论》进入国人视野,有其西学东渐的背景;而时人对之的接受与认知,亦因观念、立场的差异,各有不同侧重。欲了解其实际反响,仍需回归近代中国思想界的自身脉络,于具体语境中加以解析。而《民约论》早期的众多译本,正是观察这一维度的绝佳材料。在清末民初的近代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卢梭《民约论》的中译本。各个译本间纷繁复杂的面貌及辗转传承关系,受到译者所处时代背景、政治立场、译书缘由,乃至翻译所依据的底本等的影响。而厘清译本关系,对了解《民约论》“接受史”所呈现出丰富样貌,进而了解中西文化在近代的碰撞、交融,都有着独特价值。
整理者介绍
目录(节选)
前言 / 邬国义
《民约论》早期译本
民约通义
法国 戎雅屈娄骚著
日本 中江笃介译解
上海大同译书局1898年版
民约译解
法朗西 戎雅屈娄骚著
日本 中江笃介译并解
东京佛学塾出版局1882年10月版
民约通义
法国 卢骚著
上海图书馆藏翻印本
民约论
法国 卢骚著
《译书汇编》1900年第1、2、4、9期
路索民约论
法国 路索著
吴县 杨廷栋译
上海文明书局1902年12月版
民约论译解
法兰西 戎雅屈卢骚著
日本 中江笃介译并解
《民报》1910年第26号
卢梭民约论
卢梭著
兰士译
《大同周报》1913年第1、2期
共和原理民约论
法兰西 戎雅屈卢梭著
日本 中江笃介译并解
后学 田桐校字
东京民国社1914年7月版
民约论
法兰西 戎雅屈卢梭著
日本 中江笃介译并解
上海泰东图书局1914年7月版
足本卢骚民约论
马君武译
上海中华书局1918年2月版
卢梭传记学说资料
附录一
《民约论》著录及广告
东洋卢骚中江笃介传 / (日)幸德传次郎著 无锡黄以仁译
附录二
《民约通义》:上海大同译书局初刊本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 邬国义
前 言
卢梭(Jean Jacque Rousseau)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亦是近代民主主义理论的奠基者。他的《民约论》(Du Contrat Social,今通译《社会契约论》),被公认为树立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经典之作,对欧美乃至中国近代民主思潮的发生、驱动,具有极为重大且持久弥深的影响。如所周知,在清末民初,有两部译作即严译《天演论》与卢梭《民约论》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它们与近代中国均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从某种意涵上说,其在知识理论之旅中,所奠下的进化观以及蕴藏的民主、共和、革命的话语理念,在此后并构成了近代中国行进的主旋律。
据现有的资料,中文文献中最早提及卢梭的名字的,是1878 年时任驻英公使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他第一次提到了“乐苏”(卢梭)的名字,称法国百年前有名“华尔得尔”(即伏尔泰)者,“同时有乐苏者,持论亦同”。[1]同年日本高桥二郎以汉文译述改编的《法兰西志》以及1879 年冈本监辅编纂的《万国史记》,都说到“罗苏著书”,当时四方争传,“时有孟的士鸠、屋尔体、卢骚诸大儒,各著书排击政法……欲以抑君威,伸民权”。[2]此后王韬辑撰的《重订法国志略》,便曾采录了《法兰西志》上的文字与内容。1880年代至1990年代初,美国传教士谢卫楼(Davelle Z. Sheffield)所著的《万国通鉴》,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译、蔡尔康述的《泰西新史揽要》,也相继介绍了伏尔泰、卢梭等人的学说及其影响。不过,虽说在这一时期,卢梭的名字及其学说已零星地被介绍进中国,个别的人物,如任职于驻日公使馆的黄遵宪,在1879、1880年间已读到过卢梭的著作,然而,在1898年戊戌变法之前,当时国人对于卢梭及其《民约论》所知甚为有限,尚处于认识懵懂的状态。
有关清末民初以来卢梭《民约论》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影响,海内外学界已有过不少的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初,日本学者岛田虔次在上海图书馆发现了《民约通义》,证实卢梭的《民约论》最初是通过中江笃介(即中江兆民)《民约译解》汉译本而传入中国的,引起了中外学界的广泛注意。如狭间直树所说:“这一版本的存在首先是由岛田虔次氏发现的,推定发行年代为1898年。”[3]之后狭间直树又著文论述了1914年田桐等在日本东京民国社重刊的《共和原理民约论》,及同年上海泰东书局重新复刻中江汉译的《民约论》等。中江兆民在日本有“东方卢梭”之称,在中国近代出现了诸多卢梭《民约论》的中译本,而其中竟有五六种都是中江《民约译解》的翻刻本,可见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之深。
数年前,笔者发现了上海大同译书局1898年出版的《民约通义》的最初版本。此书今藏苏州大学图书馆,封面题“民约通义”,内封版权页有“上海大同译书局石印”字样,正文首页署名为“法国戎雅屈娄骚著,日本中江笃介译解”。这一新发现的初刊本,提供了与中江《民约译解》相对照的原始文本,有利于我们研究其与中江《民约译解》所作的修改与文本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把握其传入中国的初始状况。它不仅可以纠正以往研究中的一些错误认识,并有利于澄清《民约通义》早期版本著录的混淆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问题。通过几种文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厘清大同译书局本、上图本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证明上图本《民约通义》只是大同译书局本的翻印本,比较清晰地知道大同译书局本和上图本的两次修改的具体情况。有关其详,可参看本书后附录的拙作《〈民约通义〉:上海大同译书局初刊本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大同译书局本《民约通义》的新发现,更为重要的是揭示了康梁维新派与卢梭《民约论》之间的关联。之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均未提到或引用过《民约通义》,因此,这一时期康梁维新派的“民权说”与卢梭的《民约论》似乎并没有多少联系,只是在戊戌政变后,他们流亡日本,在1901—1902年间,梁启超才接触、宣传卢梭及其《民约论》学说。然而,《民约通义》1898年由大同译书局刊印出版,这一事实本身便证明了其与康梁维新派的密切关系。它使当时的中国人包括康梁维新派在内的士人第一次接触到了《民约论》,由此开创了卢梭《民约论》在近代中国早期传播的先河,激起了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社会契约观念的向往和追求,这无疑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上述新发现的上海大同译书局《民约通义》,在版本上已十分稀见难得,因其资料弥足珍贵,故此次整理,即以此1898年初刊本为底本,参校他本,加以校点董理。同时,搜罗了包括1882年日本东京佛学塾出版的中江兆民汉译本《民约译解》,上图藏本《民约通义》,以及之后1910年《民报》刊《民约论译解》,1914年东京国民社《共和原理民约论》以及同年上海泰东书局版《民约论》。如此,前后相续,就成为一个相当完整的系列。其中除《民报》刊本较为常见外,东京国民社的《共和原理民约论》,原系在日本东京大学经济学部发现的孤本,经查国内也有少量的存在,如南京图书馆便藏有此本,也是颇为值得珍视的版本。需说明的是,为便于研究对照,现将中汇汉译本《民约译解》放置于上海大同译书局《民约通义》之后。又因上图藏本《民约通义》与之关系密切,亦并附于其后。
早期译作中与日本渠道相关的另一种重要译本,是留日学生杨廷栋据日译本转译的《民约论》。它最初连载于1900—1901年底《译书汇编》第1、2、4、9期上,但仅为前半部分。此后又译出全文,改名为《路索民约论》,1902年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该译作第一次完整表述了卢梭《社会契约论》四卷的主要内容,然两者前后译文有所不同,不仅原译名“卢骚”改作“路索”,书中有些重要概念也作了更改,如将原文第二章标题“社会之原起”改为“家族”,原译文“社会”则多改作“群”,“家族社会”亦改为“家族之群”或“家族之制”。故在整理中,依然保留了在《译书汇编》上连载部分的内容,以反映其译作前后不同的变化。
之后,1913年《大同周报》曾刊登兰士译《卢梭民约论》,然仅登载《译序》和目次,后未见刊完。1918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马君武译《足本卢骚民约论》。作为第一部根据法语原著完整翻译的《民约论》,它以法文与英文H.J.Tozer 译本互证,是第一次直接从西文翻译的《民约论》全文本。此书以后曾多次再版,对卢梭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起过相当大的作用,是影响颇大的一个重要文本。将上述译本收集汇聚在一起,可以说包括了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所有《民约论》的译本。这对于研究清末民初以来卢梭《民约论》的传播,无疑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料。通过比照分析以上多种译本与原著之间的差别,其译作或多或少适应性的修改,我们可以进一步探寻当时思想界对卢梭学说的解读、传播、接受、影响及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此后在民国期间还有两种《民约论》的译作,即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徐百齐、丘瑾璋译述的《社约论》,1944年重庆作家书屋出版的卫惠林翻译的《民约论》。此两种译本因时间较晚,也较为易得,故不再收入。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最习见而通行的本子则是1958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何兆武译本《民约论》,1963年由商务印书馆重版,更名为《社会契约论》,已为大家所熟知,就不必赘述了。
本书第二部分为卢梭传纪学说资料汇辑,主要从各种不同的论著、报纸、期刊、文集、日记、奏稿、科考案卷等中,搜集辑录了自1878年郭嵩焘在日记中最早提到“乐苏”其人,至20世纪初期梁启超和革命派等的相关宣传,到1920年代初中国对卢梭及《民约论》的绍介、宣传、接受、流播等相关资料。内容包括早期撰译介绍的卢梭传记资料以及绍介、评论卢梭其人其书,探讨其思想学说的时评、论文之类。其中既有当时读书人日记中有关阅读卢梭论著的记载,也包括一些书院、学堂及科举考试中涉及卢梭的试题及考生答卷等,以及一些诗文、小说、戏曲中反映的相关内容,乃至官府或教育大臣讥嘲、抨击卢梭学说等反面的言论,以较丰富、立体地展现当时社会各阶层对其不同的态度与反应,更全面地反映它在当时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的接受和传播状况。
在资料收集上,原则上详于早期文献的搜罗,稍晚的则辑取其有代表性的言论,大体上按时间先后加以编排,以反映其传播的历史进程和后续影响。其中有些已属珍稀资料,如《广益丛报》1903年第4号刊登的安寿生《读〈万法精理〉〈民约论〉书后》,虽说仅为短短的半篇,但却是迄今未曾有人引用过的早期文献。诸如此类,不烦一一列举。
在此次整理中,按现在通行的出版要求作了分段、标点。对原文中的一些错字、衍字和倒误作了校改,并参考相关的日文原著作了校订,或据文意加以改正。如中江兆民《民约译解》汉译本出版时,后面附有勘误表,便据之首先作了改正。凡校改之处,误字加( )号标识,将改正之字置于其后,并以〔 〕标示。至于有些明显的错漏衍脱,则径为改正,此下不出校注。
书后还包括以下两个附录:(1)《民约论》著录及广告,包括以往书目文献、日记中的记载,以及至1940年代末报刊上刊登的有关《民约论》的出版广告等,以更好地反映其在中国近代知识界,乃至一般民众间的流播状况。还收录了日本幸德传次郎(即幸德秋水)著、黄以任译的《中江笃介传》。这是关于最早的汉译本《民约译解》作者中江兆民的传纪,1903年上海明权社出版发行,现已是稀缺的版本,故一并收入。(2)拙作长文《〈民约通义〉:上海大同译书局初刊本的新发现及其意义》。文中论述了上海大同译书局初刊本的发现,及其与早期几种译本的相互关系和几次修改的情况,有助于读者厘清版本源流,认知其价值与意义。
虽说资料的汇辑整理,并非学术论著可比,在现有的学术考评体系中也不受待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不过就我本人而言,倒十分乐意做这样一项工作,且甘之如饴。因为我始终认为,文献资料整理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尤其是突破性的新资料的发现,更会给人以意外之喜,深化并推进学术的创新与发展。希望此书的整理出版,能为卢梭《民约论》的研究起到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后,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得到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给予的资料便利与热忱服务,在此谨表诚挚的感谢。
邬国义
2020年夏于华东师范大学
[1]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3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95页。
[2](法)犹里著,(日)高桥二郎译述:《法兰西志》卷五,明治十一年(1878)版,第17页。(日)冈本监辅编纂:《万国史记》卷一〇,明治十一年(1879)版,第18页。
[3](日)狭间直树著,管宁译:《卢梭〈民约论〉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581页。

大儒革命家卢骚像
(1901年出洋学生编辑所译《革命前法朗西二世纪事》)

卢骚铜像(在瑞西)
(《大中华》1916年第2卷)

1898年上海大同译书局石印本封面

1882年日本东京佛学塾本版权页

上海图书馆藏铅印本封面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