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送暖,玉兰花开。每年3月的中下旬,国家大剧院都要开展年度维保工作,以最严谨的态度审视舞台上下的每个角落,让大剧院以最好的状态承载大体量的舞台艺术、奉献给观众美的享受。
虽然在舞台维保期间国家大剧院会暂停线下演出和参观活动,但我们的“云端之约”将会继续为广大网友奉献精彩!打造“永不落幕的舞台”是国家大剧院运营十四年来始终不渝的追求,特别是2020年4月以来,每周六如约而至的精彩线上演出让品类丰富、水准卓越的舞台艺术精品乘着科技的翅膀飞入千家万户,为亿万观众提供了极致的艺术体验。
从今晚19:30的“山河的诗篇”:吕嘉、张昊辰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音乐会,到下周六晚中国歌剧舞剧院《孔子》,再到3月26日的殷承宗钢琴独奏音乐会和4月2日的《长城》中央民族乐团民族交响音乐会,壮美中国交响、千载国风舞韵、黑白琴键之舞、浩荡民族管弦将依次与大家云端相见。接下来,就请先跟随剧小院的目光,走进今晚的线上演出吧!
中国交响乐的历史已走过百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交响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优雅地敲开中国大门,从那时起一代代中国作曲家,便开始了在交响乐领域的艰难探索。
今晚19:30,一场以“山河的诗篇”为主题的音乐会,由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吕嘉携第四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冠军、第13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金奖得主张昊辰及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呈现《量子群》《黄河》钢琴协奏曲、交响诗《心潮逐浪高》以及马思聪的《第二号交响曲》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不朽名作。
主持人孟盛楠将与殷承宗、李喆、李淑琴三位嘉宾一起沿着中国交响乐的“足迹”,畅聊如何用交响乐这一世界共通的语言来讲述迷人的中国故事。


《心潮逐浪高》是作曲家陈培勋根据毛泽东词作《菩萨蛮·黄鹤楼》于1960年创作的交响诗。作曲家寓情于景,以音乐描绘山河美景与心潮起伏,从一片烟雨苍茫中开始,壮阔美景使人心潮澎湃,壮怀激烈,音乐潮流如大江汹涌,一往无前。乐队描绘出一幅光辉灿烂的画面后,徐徐走向一片春光明媚的宁静景色,乐曲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结束。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唱出了民族危急时刻炎黄儿女救亡图存的心声。《黄河》钢琴协奏曲基于《黄河大合唱》,在李德伦、石叔诚的协助下,由殷承宗、盛礼洪、储望华和刘庄等人于1969年创作完成,并由殷承宗于1970年5月1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首演。全曲分为四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与《保卫黄河》,问世五十余年来常演不衰,成为了中国钢琴协奏曲及交响作品中的经典。
马思聪《第二号交响曲》的构思基于毛泽东词作《忆秦娥·娄山关》,形象地刻画了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的红军风貌。作品共有三个乐章,演奏中各个乐章作为一个整体,不间断演奏。这部作品是马思聪唯一的一部描绘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也是当时中国音乐家探索民族音乐特色与现代音乐形式融合发展的又一成果。


殷承宗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百年奋斗不息,中国交响音乐在一代代音乐人手中薪火相传,蓬勃发展。在本场演出的导赏环节,作为百年交响的亲历者和见证者,81岁高龄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殷承宗先生讲述《黄河》钢琴协奏曲创作采风过程中的有趣故事。
孟盛楠、李淑琴、李喆
主持人孟盛楠将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淑琴、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首席李喆先生一同回忆中国交响乐的百年发展历程。
孟盛楠
作为年轻一代的钢琴家、艺术工作者,如何做好《黄河》钢琴协奏曲的传承?
如何聆听音乐新作《量子群》?
更多精彩内容,让我们走进艺术家的对话,了解更多幕后花絮。


本场音乐会继续由央视网提供超高清播出信号,在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以及多家网络平台同步播出。点击本期“阅读原文”可直接进入古典音乐频道播出页,亦可扫描下方各渠道海报二维码观看。
















文案:赵卓
摄影:牛小北
视频:谢冬雷
编辑:高建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