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马凌 画廊 期刊 杨季涓 杨季 艺术家 环境 之中 艺术 语境 崇真艺客



马凌画廊很荣幸分享第七期在线期刊《 》之杨季涓篇。 


本期刊旨在通过与艺术家在他们所处的亲密环境之中随心地展开对谈,以构建另一种理解他们艺术实践的语境。期刊本身并没确切的定义,因而定题为:《 》。本期《 》收录了周安曼和杨季涓之间的对谈。 


杨季涓(1985年生于中国台湾)将记忆做为知识来源与媒介,探索在人们、地方、物件、事件之间的种种关系,赋予物质或非物质的形式来载动其感性和叙事表达。她经常采用说故事的方式在她的雕塑或空间装置里,创造出一种温暖质地的时间量体、一个轻巧的入口,穿透展开在生活、家庭、政治、都市环境、文化肌理等各种向度的问题。杨季涓近期个展包括:“Plastonki”, Künstlerhaus Bethanien, 柏林,德国 (2020);“短篇集:风和日丽”,台北国际艺术村(2017), 台北,中国;“Tick-Tock”,咩事艺术空间,香港,中国(2017);“短篇集:从夜晚10点到清晨5点”,朱铭美术馆,台北,中国(2017)等。她曾入围2018年华宇青年奖,2017年台北美术奖。


≡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马凌 画廊 期刊 杨季涓 杨季 艺术家 环境 之中 艺术 语境 崇真艺客


编者按


2019年3月,受马凌画廊邀请与台湾艺术家杨季涓合作项目,我们在没有前期合作基础下开始了信件往返,天马行空地交换想法,作为了解及认识彼此的开始。我一直喜欢透过聊天来认识艺术家,不只是对创作的想法,更重要是他们对生活和世界的感知。从2019年开始,我与季涓的交流越来越紧密,而与她的文字往返也成了在这两年的世界骤变下一个得以情抒的窗口。




2019年8月4日

Dear Freya


三月份和你在香港碰面的时候,说到想要做一些造型物,比较手感、人味的东西。后来五月份,我终于找到一间陶艺工作室,就开始玩起陶土来了。一直到现在我做出来的东西都非常无法说明那些是什么,但是基本上约略归纳一下,大概是一些像是生物外型或骨骼之类形体的东西(不是恐怖的异形那种),或者也可以说像是小山丘或是矿物之类。会这么做大概是因为我这两年来去菲律宾小岛度假,被他们纯朴面对自然的态度、还有真实的自然景观、海面上下的景色震撼到难以说明,所以在放得很空的状态下做陶土,就一直做出这些类生物的东西(其实一开始是想做珊瑚,但是后来就变形了)。只是我后来在想,这可能也是大部份玩陶的人很容易会去依照手感做出的造型物就是了。


三月虽然和你提到,我不太想继续做和声音、说故事有关的作品,但六月份广州展览中找了配音员合作作品《梦想》后,觉得好像说故事可以发展出另外一种不是自己喃喃自语的方式,尤其像寓言故事这样很奇特的文体,可以变得很奇幻、不真实,但是事实上又有着某种现实,发展下去的潜在可能性也许满多的。或许在广州这样暴力介入一个农村的展览方式之后,好像开启了一点模糊的想法,其中似乎有一些关联是在反应我在菲律宾小岛上的人文景色,又或者一直到这几个月那些很无意识的类生物小陶土,隐隐约约想要反击一种现代化……还是什么吧。


≡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马凌 画廊 期刊 杨季涓 杨季 艺术家 环境 之中 艺术 语境 崇真艺客

≡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马凌 画廊 期刊 杨季涓 杨季 艺术家 环境 之中 艺术 语境 崇真艺客


其实写到这里你应该跟我一样茫然,但是我应该会再继续以无意识的方式再捏一批陶,毕竟素烧釉烧下来,整体时程是以两三周计算,工程算是冗长,熟悉度还有进度比原本预期的要缓慢。我接下来几周会去寻找不同的媒材,举例说目前想到的是像梭织类布料、或是其他原生材料做出不同媒合,可能是组建也可能各自为造型。说到这里也要碎念一下,我其实很希望是很多个小东西构成的组件,但是现在还卡在如何组合、还有为什么要组合的困境里头,但是无论如何,小东西的数量都要足够,所以我只能先持续生产再看看了。


以上都是技术材料上的目前状态。然后内容的想法上,我希望可以和“自然”有关,所以一开始会和你说到要有人味。只是自然很庞大也很抽象,所以我才会迟迟无法跟你讨论什么……但是应该会是以文本或寓言故事搭配造型物,故事虽然还没有开始写,但是希望是有剧场感的,拟人化之后的物的对话吧。内容上应该会是和自然界(的生物?)来暗喻/对比现在的生活处境,尤其最近香港发生这么多事情,这几年世界各地的波动也都很大,在这些事件之间唤起的不同意识,重组还有对立的隐喻之余,也想要回到各种生命的感受上面去思考。


然后之前请你写一些由你的角度来叙述生活(或许关于香港的)或是什么样的感受,我一方面觉得那会是在我以外的生命经验,可以给我一些内容上的补充和帮助。有什么问题或是想法请和我说,或是再等我有多一些进展。这几个月来总会有一种快要想清楚的感觉,但是一转头又觉得一切都不对劲,精神分裂。


≡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马凌 画廊 期刊 杨季涓 杨季 艺术家 环境 之中 艺术 语境 崇真艺客


2019年9月10日

Dear 季涓


开始喜欢三不五时写信给你,有目的没目的地走。前几天写了几篇,最近生活中突然出现了乌龟与猫头鹰……


        #乌龟与猫头鹰是不会相见的两种生物。乌龟总是去不到猫头鹰的处所,尽管他想尝试,但由于行进速度太慢,加上无法离开海水太久,始终无缘一见。不过最大的障碍应该还是猫头鹰属于黑夜,时空的不切合让这段关系注定无疾而终。但为何乌龟与猫头鹰是故事的主角?他们的相遇是在梦里,还是另一个次元?这端看你的信仰。在那与现实不同步的世界里,他们是双胞胎。


        #我问算命的:你都讲完了,那么人还需要free will吗?如果你看到我的过去是定论,你说的未来也会实现,我的存在只是为了极大化那些过程吗?算命的回问我:是谁告诉你free will?是谁让你觉得人定胜天?该发生就会发生,来算只是因为人耐不住性子,这跟接不接受剧透其实差不多概念。


≡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马凌 画廊 期刊 杨季涓 杨季 艺术家 环境 之中 艺术 语境 崇真艺客


2019年9月16日

Dear Freya


很喜欢看你写的文字,都是可以真实感受到的事情或东西。而且看完你写的都会很想回应一些自己的感觉或者联想到的事。我其实也常在想我之前说了很多故事的短篇集系列,其实简单说是一段既像是自我疗愈又像是毁灭重生的过程。即使没什么答案,可是每一次写完、念完,再一段时间后回去看/听,都有很奇妙的感觉。然后他们变成了作品,一开始害羞听到自己的声音和故事,不知道人家听到会不会觉得我自腻呢喃、疯了之类的,到后来才发现那是让自己接受自己、学会如何看自己、不为其他眼光而畏缩的过程。


然后关于算命和free will,其实我一直都以为自己是没信仰的人,但是在心情复杂的时候都会去行天宫拜拜,有跟朋友去祈求过幸运手链(而且愿望达成手链就断了,非常惊奇的经验);也总是相信人生除了一定要努力之外也有无法说明的命定,甚至我总忘不了曾经有人要我相信人生会有最美好的安排,那是会突破所有不开心的经历,最终抵达最值得自己拥有的安排。这是我非常喜欢的说法,也是长期以来深植在内心的小力量。想一想,原来自己还是有某种信仰,或对未来的窥探欲望吧。


乌龟和猫头鹰我以一张照片回应,是我做陶土摸出一些些头绪的小小段落,那像童年的沙坑,也像是一个又理想又奇怪的大自然,有色彩有石头有沙,但是有点荒芜;像世界的尽头,但又可能是个开始。


≡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马凌 画廊 期刊 杨季涓 杨季 艺术家 环境 之中 艺术 语境 崇真艺客

摄影:杨季涓


2019年9月19日

Dear 季涓


不要担心没有立即回信,有时候我收到你的信也想等个几天有灵感时再起笔。


我昨天再把榆林港的录音档拿出来聼,我很喜欢你诚恳口吻下带有的疗愈感却极度悲伤,瞿畅说这叫“颅内高潮”,好变态的描述但很贴切!照片里的陶土世界似乎有类似感觉,一个看似极乐的天堂,暖色生长开的世界却毫无生气。我最近在写某个展览计划,想从围棋的世界来看日常性的毛骨悚然,人是如何失去与世界自然沟通、connect(连结)的感官本能。


≡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马凌 画廊 期刊 杨季涓 杨季 艺术家 环境 之中 艺术 语境 崇真艺客


2019年10月2日

Dear Freya


那天看完你的信,实在觉得“颅内高潮”这个说法相当奇妙,天啊~就像你说的感觉好变态,但是又满合适的。不知道是不是我语调的关系,在我录音的作品里头,即使没有要去说悲伤的事,最后都会有一股淡淡的哀愁,自己都不太明白。但同时也觉得,这样也的确贴近我展览装置后的感觉——有点冷,但是又有一点点暖。

 

然后你说到展览计划,我觉得好像某种程度也是我在以陶土制作所想的事情,总觉得人应该有一种更纯粹的感受或是造型能力,就像是习惯登山健行、亲近自然的人,会像古代人一样辨识什么可以吃,像是神农食百草;怎么对环境好、怎么保护受困的动物等等,所谓更有知觉、同理心、敏感度。所以用陶土这样更贴近自然本身的质地,以看似原始的手工,试着贴近自己的心,去做出看似类生命、有机的形状。现在渐渐延伸出制作一些看似较现代的垃圾、废弃物的材质物件,搭配建构一个景观;或是也想要尝试组合成为单一造型的物……整个来说,其实这些东西里头的材质、细节和造型,都和一个自然生态、人或事物的生命有关吧。所以很喜欢你说到,“日常性的毛骨悚然,人是如何失去与世界自然沟通、connect(连结)的感官本能”,这样的描述,可能也和我想要捏出一些东西有相似的部分吧。


≡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马凌 画廊 期刊 杨季涓 杨季 艺术家 环境 之中 艺术 语境 崇真艺客


2020年1月6日

Dear 季涓


真的觉得我们这几个月来的信件往返不知不觉将频率拉近了,上次见面后我便开始思考展览可以怎么聚焦,但我想时间会把我们推向一个节点。我想过也许可以把我们的文字变成声音,但又觉得会有人感兴趣我们在聊什么吗?这些贝壳是我前天在家门前的沙滩捡的,当时只是觉得几颗石头被海水冲刷后有些畸形,有些贝类与石头交融在一起,变成了其他外星生物。就像你说的,这些变异让生命的形状变得更有趣。


《东西变石头,石头变成沙》对我而言真的很像图画,不管颜色、陶瓷的形状等,唯独那些生物的生命力好像被冻结了。相对于我们的文字,其实是有种试图冲破羁绊、在常规下找到一种生存条件,不知道这是否是我单方面的诠释。因此对照作品看,有种冲突的美。我很期待这件作品后续的发展,我的想像是一种矛盾的不安,在看似甜美下带着畸形,在柔性中保有尖锐。还是很喜欢“颅内高潮”的说法,激情的瞬间却只存在脑内,极度私密又直接导入。


≡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马凌 画廊 期刊 杨季涓 杨季 艺术家 环境 之中 艺术 语境 崇真艺客
摄影:周安曼


2020年1月13日

Dear Freya


你海边捡到的石头的确很像我在做陶时候脑子里想的那些东西,不知道怎么的对那些奇形怪状很有感觉。前两天和马凌画廊总监文静在讨论作品,她问我:以前那样私人的喃喃自语,和现在这作品相对比较宏观的模样之间的差异怎么造成的,相似处又是什么?仔细想想,其实突然觉得好像造型或内容上的差异看似很大,但事实上原本文字语言方式和个人的呢喃,是转换到造型上,尤其手捏的那些陶,就像是之前那些碎片一样的故事,只是转成了奇怪的造型,微小的四散。


≡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马凌 画廊 期刊 杨季涓 杨季 艺术家 环境 之中 艺术 语境 崇真艺客


2020年5月24日

Dear 季涓


我听完了,柏林的展览现场只有物件以及声音吗?不知道我是否跟你说过我很喜欢一月在台北当代看到《东西变石头,石头变成沙》,整个装置很安静,海洋生物看起来很畸形,但在安静之下有种尖锐、不满,那种反差是我开始想像我们香港展览的一个点。收到你这封信,我先打开了文字档快速扫过,我喜欢在庞大单调的知识/资讯量下你挟带了神话,回到了我想像的反差。但当我打开声音档时,那种魔幻突然消失了。希望我的反馈不会太过直白,很想知道你是如何构思声音与物件的关系。


这个世界的确变化太快,人类有时蠢到不能理解,但我喜欢你说的——就用荒谬来表演些什么吧!


≡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马凌 画廊 期刊 杨季涓 杨季 艺术家 环境 之中 艺术 语境 崇真艺客
≡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马凌 画廊 期刊 杨季涓 杨季 艺术家 环境 之中 艺术 语境 崇真艺客


2020年5月25日

Dear Freya

 

收到你的信之后,觉得你说到的反差很有意思,也让我不断回想这件作品过程的每一步决定。坦白说这个声音剪辑完后有一段时间,我也曾经问过自己这Discovery般的情境是不是合适。

 

我后来想起来,这件声音的书写前期,一方面,我正巧发现自己这几年看完很有感受的电影都是科幻电影,而这些电影即使在观看过程觉得不可能是真实,可能过于浪漫、过度乌托邦,但是却在这些既混乱却又有道理的状况下,让我总会倒抽一口气的被影片要告诉我们的事重击;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台北当代的作品,很多人会问我是不是环保人士这个问题(笑),但其实要理智一些说,比较起来我好像对地质、景观甚至是世界的形成和造成的问题有更大的兴趣,所以突然觉得有必要补充一些知识,所以出发前去了图书馆,也买了书到柏林读。

 

对我来说这个《Plastonki》的前段很Discovery的知识内容,是在铺陈后段寓言故事的反差(这可能就是看你说到反差,我觉得很好的原因),简单说也是从理性到感性的渐进。再私人一点的原因的话,就是满足自己对科幻电影的喜爱还有对知识匮乏后的阅读有感。


≡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马凌 画廊 期刊 杨季涓 杨季 艺术家 环境 之中 艺术 语境 崇真艺客


柏林展览的作品物件,不同于台北当代的那些既像生命又无法说明的有机形体,是我在柏林新制作的一些陶土作品,这些陶制品一部分更接近垃圾和废弃物,像是宝特瓶、塑胶盒、瓶盖、烟蒂,大小不一的石块等,有机形体仅是少部分;或者是呼应《Plastonki》里头对石头的疑惑,所以墙面上会有一些陶土釉烧成的攀岩砖。目前还想像会在现场有一些微弱的火光,原始对火的想像之类的。物件元素和故事内容转化出和信仰有关的崇拜,或是叙述一个无知的状况。

 

实在不知道这样说是不是越说越迷糊了……或是越说越远(?)我可能还要再更仔细想一想,但是这样重新想的过程我觉得满特别的。


≡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马凌 画廊 期刊 杨季涓 杨季 艺术家 环境 之中 艺术 语境 崇真艺客


2020年5月25日

Dear 季涓


是的,作品里面绝对有科幻元素,可能这也是我看到的反差,在状似图画般的物件却是一群外来时空的生物体,时间不是瞬间冻结,而是进入了一个不同的次元。知识部分的补充在这样的脉络下的确有它的道理,也明白你希望再说清楚些的顾忌。可能诚如你说,没有看到完整呈现还是缺少了些想像,但越来越畸形或工业化的陶土,感觉非常好!我唯一的顾虑是声音与录像比较起来,其纯粹也具挑战的地方是如何只用声音捕捉观众的注意力。有时候刻意的迷失是好事,但当有一个明确的故事轴或知识理解时,我自己也不是很确定效果会如何。


对了,既然我们聊到了科幻电影,你在制陶的时候有无想过你摸出的形体是你与外星生物沟通的桥梁?


≡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马凌 画廊 期刊 杨季涓 杨季 艺术家 环境 之中 艺术 语境 崇真艺客≡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马凌 画廊 期刊 杨季涓 杨季 艺术家 环境 之中 艺术 语境 崇真艺客≡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马凌 画廊 期刊 杨季涓 杨季 艺术家 环境 之中 艺术 语境 崇真艺客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5月26日

Dear Freya


我才是很感激你愿意这样和我反复通信讨论,我思考不够快速,不过透过这样的信件我可以比较好去琢磨我自己,也透过你的提问和想法,让我可以有很多惊喜。譬如说,你问我制陶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是一种和外星生物的沟通桥梁,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点子,尤其在现阶段我也正好有些在捏陶的停滞期,还正在思考可以有什么新的可能,你的提问让我换了一个角度去想。


如果说我的起始点是从科幻电影,可能是外星生命,也可能是超越想像的科学研究做为基底,或是超越时空或次元的哲理,但的确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和某生命的沟通,可能如你所说是外星生物,又或者是我故事中拟人化的那些无生命和言语的角色,还无法具体,但是好像更贴近我整体想法里关于信仰这件事情。


至于柏林展出的声音和现场,都还是只存在我的想像里,只希望可以顺利回去好好布展,到时候就知道该怎么调整我们的担忧了……


≡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马凌 画廊 期刊 杨季涓 杨季 艺术家 环境 之中 艺术 语境 崇真艺客


2020年7月28日

Dear 季涓


柏林生活好吗?不知不觉我的隔离期也到了尾声,14天在严谨的计算和安排下也这样过去了。有时忙也是这样过,闲也是这样过,我们对时间的度量永远没有一个安心舒适的距离。语心[1]杨梅家很舒服,院子有10年养成的仙人掌,他们惊人地以各自姿态生存着,我喜欢傍晚天凉些时出来看看他们,一来纳凉,二来不怕邻居侧眼。语心和我爸妈在我回国前储存了很多食物,熟食、干粮、零嘴、果汁、红白酒都有,我满受家人朋友的爱以及台湾人深怕吃不饱的文化情谊,很是感动!


这是我第二次隔离了,上次回香港时因为第一天被迫住进隔离旅馆,加上整天通关入关的繁琐程序,搞得我情绪紧绷焦虑不堪,甚至动念放弃香港身份索性搬回台湾。这次回来,可能是预先有了准备,身体精神上都强壮些,日子过得挺平顺。香港最近有了第三波疫情,在我离开的那周后,连续几日感染人数增加。我们的生活情感曲线随着冷感数字的起伏,上上下下,我觉得有些厌烦了!


≡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马凌 画廊 期刊 杨季涓 杨季 艺术家 环境 之中 艺术 语境 崇真艺客


七月再两天就过去,今年一半就这样结束,我们尝试在无法理解的现实中建立符合逻辑的规律以谎骗生活的正常。如,每日清晨5点的鸟鸣——长洲岛上的鸟也是5点就来我家窗边的大榕树唱歌,全世界的鸟都这样吗?台湾的鸟,或精确点说是杨梅的鸟,比较含蓄,叫声很小,跟台湾人说话一样,比较轻柔。香港的鸟像茶餐厅的老板,快速、大声、不耐烦!7点,桃园乡公所的人会Line我问今天的身体状况如何,机械式的回复后,我起身打坐;10点整再收到卫福部的SMS要我勾选今天的健康选项,同时也发Line要我记录每天的体温。我发现就算这些询问再繁琐,盯梢再严谨,唯一可以仰赖的标准仅是人的诚实与否。原来这是台湾防疫成功的关键要素!!14天来我就这样规律地量体温、记录、回报。政府部门也算有心,除了罐头简讯外也会送上emoji,添加些人味。


我不知道我是否期待解封的那天,当然我想念家人和我的猫,以及必须打起精神工作!但,我好像也被这规律给制约了。隔离的人是安全的,与隔离的人保持隔离距离的人,也是安全的。如果继续这样的生活,大家不都安全了吗?


有时候强颜欢笑是挺好的练习及运动,你不觉得吗?


希望你展览进行顺利!


杨梅的天空正下着大雨,天凉爽了些!



注释[1]: Freya的好友。


≡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马凌 画廊 期刊 杨季涓 杨季 艺术家 环境 之中 艺术 语境 崇真艺客



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查看《 》(杨季涓)PDF

≡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马凌 画廊 期刊 杨季涓 杨季 艺术家 环境 之中 艺术 语境 崇真艺客



若无特别标注,本文图片均由艺术家和马凌画廊提供

摄影:Kris Kang





≡ 马凌画廊 | 在线期刊《 》| 杨季涓 马凌 画廊 期刊 杨季涓 杨季 艺术家 环境 之中 艺术 语境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