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篇是“原子雨\偏斜”展览中16位艺术家的访谈内容的第十五篇内容,本系列采访尝试将“被遗忘”的作品和创作者们的“过往”时间经耳语串联,再次呈现。
一部关于灰色数字网站的法案
Q
首先请介绍本次的参展作品。
祝金坤:一场对于当下数字资产、数字人的权利幻想;一部关于灰色数字网站的法案。
Q
从你近期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你的虚拟身份K1MK0;你在作品中所创造的数字世界与现实的关系;你对《人权宣言》的理解和对数字人模型、数字“版权”的思考等等。你似乎倾向于选择一种“神话”的原型叙述来进行处理?能不能细致聊一聊你的作品中的“猎人和猎物”、“追踪和隐藏”?
祝金坤:
“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的现实性和幻想性经常作为我的创作出发点,并以此去提取正在发生的事和热点。我们在使用三维软件进行创作时,在网站上浏览模型时,上传/下载间的数字资产被比作猎物,被悬挂在一些大型山寨模型网上,被下载的数字人在遇见有正规网站标有使用协议的自己时,这之间的关于我的幻想的描述。


祝金坤,《At First,My Illusion:Bill》,
影像装置,尺寸可变,2021年,
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Q
在这次展览的提案阶段,你非常迅速地完成了展览方案,但在布展的过程中你又对最初的展示方案进行了微调,原本独立的影像被投在了《独立宣言》的铝板上,这样的调整产生了不错的效果,并松动出了新的解读。同时,你也取消了原本设置的内容“沙”……能否谈一谈你在创作的不同阶段是如何思考与处理作品和空间的关系?
祝金坤:
呈现方式同样是作品的一部分,如何设置空间上的布置、如何进行更有效的传达都是关乎一件作品的落地的重要因素。我主要是使用电脑进行创作,所以会在布展前搭出框架,制作一个理想呈现方式,但现场布展时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也是一种可玩的点,就像草图与成品实现的过程。

3D Character was based on Lyu Beier
Q
在布展期间,由于空间及作品的边界问题,你不得不与参展艺术家顾楠进行大量的沟通和协商,因为诸如她的作品的闪光影响了观众观看你的影像,而你的作品中的声音又触发了她的声光机关等问题并不能忽视。
从策展的角度而言,你们似乎是在处理和反思相似的问题,例如“数字”“控制”“人”,但两位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方式,你的作品中有很强的叙事性,而顾楠这次则完全抛开叙事,选择了纯粹的视觉机制。所以,你们其实是被“有意”安排在一起,彼此发生“冲突”。可否基于这些问题,继续聊一聊这次布展的过程以及在展览现场的感受?
祝金坤:
作品呈现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受限于场地的,同样是对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考验。但当我进入展览空间,看到顾楠的作品围绕着墙摆着的闪光灯后,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我感觉进入一种被聚焦、被审视的场域,是利于我呈现的一个类似受难者的独白或是一个法案/法庭的现场,能够被理解为一个正在发生/发声的剧场。
Q
对本次展览“原子雨/偏斜”的主题,或展厅中的其他艺术家作品的呈现有怎样的理解、批评或感受呢?
祝金坤:
这是一场自由的展览,我在即将本科毕业的时刻一起参与了这个由艺术家和策展人共同自由创作的现场,一个没有边界、真实、野蛮、跨媒介的现场。
Q
在美院的学习生活,及参与“马丁·戈雅生意”的这几年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经历可以分享呢?
祝金坤:
刚进入美院时,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马丁·戈雅生意”,第一件作品在“毛坯赛博”展览的同时边上正是学校的毕业展,我的创作也从那个时候作为起点开始生长的。从学院展览到和“马丁·戈雅生意”进入画廊、美术馆的展览,从fART月度一次的活动现场再到之后接触到俱乐部场景中的演出现场,这几年身处的一种介于野生与学院之间的状态让我收获很多,希望也有更多人可以在学院之外去尝试。
Q
后续有什么工作计划呢?
祝金坤:做作品,完成正在进行的项目和谈恋爱。
「个人网站」
zhujinkun.org



http://liquid.dome.me/

「往期采访」
采编| 邱鼎、龙奕瑭
编辑| 李育婵
审核| 蒋竹韵、张辽源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