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叠两端——潘微艺术展 艺博画廊
折叠两端
近日,艺术家潘微个人展览“折叠两端”在上海艺博画廊正式开展。在创作中,潘微擅于将文字解构,而此次展览策展人张吉星以诗的形式将潘微的书法、抽象、收藏与他的生活语境一一对应表现,希望观者可以更加立体地感受潘微的艺术创作。
“缓缓破开水面的船”,是置身展厅观展时最真切的当下感受。一侧随意率性的书写线条与大漆材料的鲜活色彩互相交融,是当下东方美学的新诠释,而与之对望的则是遥远的西方艺术史。岸上风景交错,雾色混沌。正如策展人所说,展厅中具有隐含潘微个人语境的作品与收藏,并行展现给观者的是潘微多年艺术生活折叠在一起的意象。或许,观者在现场脑海中隐约已有些许想象。我们通过与潘微的交谈采访,试图将折叠的展览空间展开,靠近一些,看他如何“知水、行舟、绘桥”。
展开折叠

知水
艺术语言与文字

一滴水,潘微,纸上综合材料,138x35cm,2015
潘微笑称自己是“水命”,所有居住过的房子或多或少都遇到过漏水渗水的问题。此次展览选取了“水、土与桥”三个象征词以及与之相关的诗篇,对应“书法、抽象、个人收藏”的三部分展品。其中,水对应的便是书法作品。我想,他是知水“性”的。抑或是必然,潘微二十余年创作中未曾改变的主体便是书写与文字。
“在音乐的律动下跳舞”,潘微如此形容自己书写时的状态。他从八岁开始学习中国传统书法,在日本学习定居期间逐渐形成了如今的书法作品面貌。画面表现上,区别于传统的中国书法,不追求力道,而是通过笔画的长短缓急营造出空间上的错落及轻盈感,更讲究书写的绘画性。关于墨的材料运用,则是潘微对日本当代书法中材料研究后的探索,通过材料的加入表现书写画面的质感。
其实早在九十年代初期,潘微在东京的首个书法作品展,展出的还是传统书法,当时反响不错。而后他在书法学校教授写字的同时,开始研究日本当代书法的材料,尝试书写的实验,逐渐形成如今的作品风格。回国后,潘微展出的基本为当代抽象创作,书法鲜有展出,此次也是在国内首次展出多幅少字数的书法作品。

折叠两端——潘微艺术展 艺博画廊
通过不同的材料及颜色探索表现少数字的书写,是潘微近年创作的一个方向。“风”与“风”,经过不同的路径抵达了同一目的地。

风,潘微,纸上综合材料,69x68cm,2017

年.月.日,潘微,大漆综合材料,150x130cm,2022
黏稠状的大漆,本身并不利于书写。潘微在大漆中加入了瓦灰,书写后稍显笨重,创作时需待干燥硬化“以刀较量”,进行线条的修改刻划,赋予其灵动的新语言。毛笔与刀,随性肆意的书写与充满破裂感的刻划,线条表现殊途同归,精神含量却不尽相同。
此次展览的抽象部分作品,均为潘微近年来的大漆综合材料的相关创作,这一阶段作品更关注材料的探索与色彩表现。整齐排放的八根大漆综合材料立柱,是展厅中最鲜活明亮的作品。跳跃的色彩与随性的线条共同演奏,如同灵动的水滴,在彩色琴键上敲击音符。唯有安静地伫立、观看、聆听,方可感受。
大漆材料色彩随时间会发生改变,愈加地沉稳。现场的立柱,与新一批创作相比,颜色上已有些许暗沉。时间,也正在展厅中流逝。


折叠两端——潘微艺术展 艺博画廊

年.月.日,潘微,130x150cm,大漆综合材料,2022

年.月.日,潘微,大漆综合材料,100x100cm,2018
潘微接触大漆材料,源于福州当地的朋友带潘微去大漆工厂参观的机会,他由此产生兴趣。因大漆材料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若表面先于内部干燥,会产生爆裂,潘微近年的大漆相关创作主要在福州工作室进行。而关于漆,目前的创作尚未达到潘微想要的状态。这次展览,于其是一次思考停顿。
"漆最理想的状态是做器皿,而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只能作为一个材料。漆多,易闷,不透气,若是通过打磨讲究工艺性,则又与艺术创作有所距离。后面的作品希望可以减弱漆的分量,加强丰富其它的材料。”谈到未来对于大漆材料的创作,潘微说道。

折叠两端——潘微艺术展 艺博画廊
行舟
个人创作与收藏

折叠两端——潘微艺术展 艺博画廊
远 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潘微的首个个展在东京开幕。彼时的潘微刚到日本留学半年,尚未受到日本创作环境的影响,初期作品主要以瓦当、瓦片、汉像砖等为载体创作,其中便包含了文字符号。具有强烈的中国的气息色彩的作品,受到当时日本藏家的关注与喜爱。开幕当天,23件作品便已售罄。
1995年左右,潘微开始进入抽象绘画的创作。他将中国文字进行解构,在绘画中重新组合,同时通过瓦楞纸、丙烯、油彩、水粉、纱布、麻绳等综合材料来丰富画面。作品弱化了文字的文本属性,更强调画面与整体感。在日本,建筑师关注侘寂美学,设计上偏爱灰色。较如今鲜亮的色彩风格不同,潘微当时作品以灰色调为主。潘微常与建筑师合作,在外灰内白的建筑空间内,作品中密集微小的文字如同空间中依附的精灵,与建筑环境气息十分吻合。
从武藏野美术学院毕业后,潘微申请了艺术家签证留在东京发展,每年都有数个展览开展。同时,在武藏野美术大学工业设计学院任教也是其另外的身份,主要教授学生文字表现相关课程。
回 归
2002年,潘微回到上海。行舟各处,潘微自然地适应了环境对于创作的改变。作品色彩逐渐开始明亮鲜活,表达上更为直接,部分作品的文字符号开始明晰强化。此次展览,便是阶段性地呈现了潘微近年的作品面貌。如同潘微钟爱的饮食,日本料理的清淡、贵州的酸辣、成都的香辣、福州海鲜的清鲜,当环境变化时,他都可以欣然接受。
虽游览风景无数,但创作坚持的方向未曾改变。无论是书法实验,还是日本时期的抽象作品,以及当下的大漆材料创作,潘微作品观念的本源始终是对于中国美学的诠释与延伸。


折叠两端——潘微艺术展 艺博画廊
展厅右侧的展柜中,一件形似陶罐的大漆综合材料与毕加索陶瓷器皿并置一排,隐于一体。这件易被误认为陶罐的作品,斑驳风化的表面如同出土文物,散发着沉重的历史气息。潘微告诉我们,这并不是一件真的陶罐。创作上运用了“脱胎”技术:在真实的古董陶罐上包裹纱布,涂上大漆,层层叠加。待大漆干燥变坚固后,再用刀切开取出胎体(古董陶罐),堆涂上瓦灰材料,继而用刀在干燥斑驳的瓦灰表面进行文字符号的刻画。
此系列的作品,潘微一共创作了十二件。展柜中原先计划的选择都为毕加索的陶瓷器皿,当策展人在潘微工作室见到这系列“陶罐”时,希望以此作为展览空间中东西方的一次转折与对望。


折叠两端——潘微艺术展 艺博画廊

年.月.日 潘微 26x30cm(H) 大漆综合材料,2019

人物,毕加索,石版画,65x50cm,1949
潘微见证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艺术市场的繁荣,收藏了大批西欧的作品,此次策展人选择了毕加索与巴比松画派的藏品,作为西方艺术史与潘微极具东方美学的书法与绘画进行对望呈现。
“我是一个艺术家,并不是一个收藏家。”
谈到收藏,潘微首先强调了这一点。在国内,潘微被熟知的身份主要还是抽象艺术家,对于他的收藏则是知者甚少。每当有朋友去到潘微在上海的工作室,目光会不自觉被各式藏品所吸引。甚至有人初次拜访时,对收藏的兴趣大于他的创作。
潘微的藏品并不以展示或者被保护的严肃方式安置,将这些世界知名艺术家的作品随意摆放在常态化的工作环境,是潘微的收藏与陈列之道。

让·巴蒂斯特·卡米尔·柯罗,一阵微风,33x41cm,布面油画,1869
艺术史长河中的大师,对许多人来说是心中不可触及的远方,彼时的潘微对于艺术品收藏的价值概念也并不清晰。收藏,源于一次偶然。在七十年代日本经济腾飞期间,许多日本藏家前往欧洲大量购入艺术品。有次,一位日本著名藏家购买了潘微的作品收藏,需要面交。到达藏家的仓库后,潘微被偌大仓库中目之所及的世界名画所震惊。藏家指着边上堆放的一张米勒速写说要送去拍卖,还告诉潘微有些藏品并没他的作品贵。潘微吃惊的同时,将信将疑地用自己的作品交换了两件小尺寸作品。后来,潘微向收藏的朋友了解到一些铜版画或者小尺寸作品的价格是可以入手的。儿时崇拜向往的艺术家作品,可以随意挂在家中或者工作生活的区域,是吸引他的。于是,潘微开始在能力有限的状态下开始了收藏之路。

巴勃罗·毕加索,木鸮 ,30x22.5x22.5cm,白色陶瓷粘土、釉底料上色、局部釉下镗杆雕刻,涂色棕黑白,1969,250版 250 copies
起初,对于将书法,抽象作品和收藏并置于一个展览中,潘微还有些犹豫。“三种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不够统一,容易给别人造成一种错觉,既绘画,又写书法,做收藏,还在促成国际交流,会让人分不清身份。后来我们的展览团队还有很多友人都说,你又何尝不是这样丰富的人呢。”
此次展览因此更突出了潘微本人及其艺术生活经历,这也是展览并未选择叫作“潘微个展”,而是“潘微艺术展”的原因。对潘微来说,这是一次“时间的折叠”。行舟过程的创作与所见风景,静默地折叠在这方展览空间之中。
绘桥
中日艺术交流与推动

年.月.日,潘微,大漆综合材料,160x130cm,2017
如今,潘微每年的生活,被三个国家划分成四个时间段:六个月在上海,两个月在福州,两个月在东京,还有两个月在瑞典的家中。即使是疫情的到来,依旧如此。谈起如此奔波,潘微打趣道:“我已经做了84次核酸。”
潘微热衷于推动国际艺术交流,也乐于交朋友。九十年代中期,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状况仍相对陌生。当时,索尼、资生堂等数家大企业关注亚洲当代艺术发展境况,每年会安排固定的资金投入,以大型展览的形式支持亚洲当代艺术家的发展。潘微结识了索尼公司的老板,当他询问是否有中国当代艺术家推荐时,潘微欣然接受了中日艺术交流的中间角色。1995年,潘微在上海美术馆策划了“融合与差异20+1中国当代艺术展”,三年后展览前往东京国际展览中心进行交流。从那时开始,几乎每年潘微都会安排策划1-2个中日之间的交流展览。最近这十年,交流则是以青年艺术家为主。
此次展览呈现的收藏作品,既证明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艺术市场的繁荣,也是多年来潘微推动国际艺术交流的佐证。潘微在日本受到过许多人的关照,如今在中国经济向好趋势正盛的情况下,也希望可以帮助优秀的日本年轻艺术家找寻更多在中国展览的机会。
因在福州做大漆材料创作的缘故,潘微经常往来上海与福建,活跃在福州当地艺术家群体中。当他发现福建青年艺术家群体对外展览交流机会很少,便决定将福建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推向国外,同时也将一些日本艺术家介绍到福州进行交流。近年来,福建地区的许多中日艺术交流活动都是潘微在组织推动,尤其是在福建的当代艺术、漆文化和茶文化方面。
采访尾声,潘微提到最近刚收到日本方面一批艺术家近期希望在国内举办交流展览的消息,他正在帮忙选作品以及促成相关的场地合作。即使是面对疫情环境下国际间的交流受阻,潘微也在维系这座中日友好之桥,尽自己所能双边联系、张罗相关交流展览事宜。“交流是另外一种画布,在画另外一种画。”这是他对于推动艺术交流活动的态度。特别是在当下的世界变革中,这显得尤为珍贵。

若将潘微比作一叶舟,因其知水,方可在创作中率性畅游却不失方向;行舟至各处,结识朋友,以艺术绘桥,让文化与审美跨越地理的分界,亦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而此次的“折叠两端”,对于潘微来说,无论时间和地域如何折叠变换,最重要的是每一日的投入,持续性的工作。潘微所的有抽象作品,都有一个相同的名字:年.月.日。“既然选择了年月日,就是每年每月每日一直做下去,不管什么,这辈子能一直做下去就做下去。”这也是潘微作为艺术家最朴实真诚的坚持。

关于艺术家

潘微
1990前往日本留学并从事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现为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特聘教授,福建省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2022 折叠两端——潘微艺术展,艺博画廊,上海
2021 抽象2021/昼与夜,艺博画廊,上海
2021 非浪潮,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展,沪申画廊,上海
2020 抽象2020/黑与白,艺博画廊,上海
2020 致幻/都市景观与抽象艺术,上海明圆美术馆,上海
2019 异动,2019中国当代艺术美国展,ELlTE画廊,旧金山
2017 今日中国艺术展,艾德维克美术馆,斯德哥尔摩
2016 中国漆艺,PROJECT画廊,东京
2015 书写时空,抽象艺术在中国,PS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
2015 没别的,抽象艺术展,艺博画廊,上海
2011 新传统,上海现代艺术展,三条祗园画廊,京都
2010 抽象之道: 上海当代抽象画展,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上海
2009 国际艺术交流邀请展,波兰斯塔里桑切画廊,波兰
2008 今日中国,中国现代艺术展,银座Shin Wa美术馆,东京
2005 异形与幻想,上海当代艺术展,上海美术馆,上海
2004 上海抽象展,上海明圆艺术中心,上海
2003 上海1.2.3现代艺术巡回展,东京、长野、埼玉2001 中国现代艺术展,BROKEN画廊,东京
1996 20+1中国现代艺术展,上海美术馆,上海
1993 亚洲现代艺术展,东京美术馆,东京
1991 中国新锐艺术家作品展,东京日本桥画廊,东京
1989 现代水墨双人展,上海美术馆,上海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