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以问答为主线,和同学们面对面,就大家的生活、学业、未来就业等进行分享与交流。

"作为设计师,某种程度上你有责任去教育用户的审美,你应该做出比用户审美高一点的设计,而不是说一味地去讨好他们的审美。"

Q&A
1.
在您的理解中,一个好的产品设计师应该如何定义呢?
2.
在行业里,您是比较出名的强势的设计师,能谈谈如何变成一位强势的设计师吗?
强势的设计师首先应该要很坚强。强势的好处是会提高心理预期,让别人知道要尽力满足要求,达成设计师想要的结果。但前提跟老板能达成默契,如果老板不容易搞定,我们需要有理有据地去说服,为什么这个好,为什么这个不好。对于自己不同意的观点应该摆事实讲道理,最重要的就是把理由给到对方,而不是说我认为不对就是不对。
3.
设计师在自己犹豫的时候如何坚定地做出选择?
这些是基于设计来谈,还有一些是基于商业成本,那咱们就要看大局,看中间是否有平衡点,是否需要在成本这个点上来做出让步。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应该有比较丰富的量产知识,造型在某种意义上有自己的style 。做产品是有自己的场景和条件的,一开始把各种方面考虑进去,方案会比较收敛。

4.
您刚从学校到工作,所受到的最大的冲击是什么?
我本科毕业去汽车公司做汽车内饰,那时候基本上对量产和成型一无所知,做的产品很多都是流于表面,这段时间大概是两年,我做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概念上的东西,至于它的量产过程不太接触,这一时间主要是对草图的磨练和sketch的学习。然后我就去了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那里的学习强度实在是太大了,我去了以后才知道跟我一起学习的很多同学每天只睡两个小时。Art Center以批评严厉出名,很多作业是爆肝的程度。毕业时,我感慨如果知道这么累,就不来了,但来这一趟确实还挺值得的。Art Center的超高工作量让我觉得,之后做任何的工作,都不会觉太繁重,我最痛苦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已经熬过去了。
5.
您之前在一个采访里提到,设计师需要有一个看大量的产品的经验,但我看了很多之后觉得没有真正内化到自己身上,自己去表达的时候发现并没有进步,这时应该怎么办呢?
看产品你是怎么看呢,你看就看过去了吗?我的建议是每天写一百字的小短文,自己用理性的文字、专业的语言去分析一下这些产品好在哪里。比如你去想一想它的材质、颜色,去观察同色系下的微弱对比。每次看完都要总结,我偶尔坐地铁,喜欢看他的窗、门、广告牌,去想如果是我自己,我要怎么设计,它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每天都在思考这些事情,慢慢形成自己的方法论。把好的图片网站拿来横向比较,每天都在做设计的小题目、赏析的小题目,内化了以后就是知道如何熟练运用这个方案的转化。要多出去看看好的产品,实物跟图片看的是不一样的。有些东西设计很好,但制造很差。我们平时买东西也是一个锻炼审美的好机会。我们应该让自己的身边充满好东西。

6.
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特定的生态链公司和小米之间的关系吗?
小米会与生态链公司合作一些冠以小米或米家品牌的产品。小米会向生态链公司提供产品定义,工业设计、平面包材设计、产品站视觉设计、硬件结构工程设计等一系列的辅助支持,供应链背书。生态链公司自己也会做自己品牌的产品。当然小米对这些生态链公司也不会有太多限制,而是鼓励并希望它能有自己的能动性。
7.
您对于我们学生未来的规划有什么建议?是什么促使您决定本科毕业后工作两年再去美国读研呢?
我在本科的时候就知道要去美国读研。因为我知道工作两年会增加我申请成功的概率,并且能积累工作经验,得到一些历练,所以我工作了两年,然后两年后如期去了美国。
多实习几个地方,想做的都去试试,也许试一圈下来发现每个职业都不是想象中的美好,那就发自内心地选择你喜欢的。

8.
您提到即使应聘者源源不断,但依然缺乏好的设计师,那么在您看来被淘汰的或在职设计师们有什么致命的缺点吗?
第一,我觉得设计师要有自己的推导设计逻辑方法论,你是有很强的逻辑性能推出你想要的。第二是审美问题。如果你的审美水平不够,做出来的产品不协调的话也是不行的。我觉得审美可能有些天赋,或者需要长期大量的努力,美学素养的提升,才会达到出手的东西比例、造型、理念都很好。看到有些初阶的设计师出来的方案,基本的对齐关系、几何关系,这些他都不去想,就随机地拿出一些方案。对于工艺的了解,是随着时间和经历的积累可以克服的。所以最大的硬伤是没有脑子加没有审美。此外就是油腻,没有自己的坚持而一味地迎合市场消费者。但是你作为设计师,某种程度上你有责任去教育用户的审美,你应该做出比用户审美高一点的设计,而不是说一味地去讨好他们的审美。我招人的时候尤其看重设计师的作品集,所以我建议你们如果以后找工作,绝对实力的呈现就是你的作品集。
9.
我们现在很多同学也面临未来的发展规划,想请您借您的经历来谈一谈,国外的教育、就业环境和国内有什么区别?您对同学们的发展有什么建议呢?
我刚从ART CENTER毕业的时候,遇到了这个机会,我有一个程序员朋友,那时候跟我说了一句话,她说你去吧,互联网就是大潮,你正好赶上这波浪潮。因为你所在的工业设计领域是相对静止的,它是一个比较经典的行业。那如果这个你赶不上这个潮,下一步潮什么时候来还不知道,所以我就去了。我并不是做好必胜的准备加入初创公司,我当时就想,我用工资哪天能买一辆奥迪A4就赚回来了,我当时真的是这么想的,我邻居有一辆2002版,很好看。所以你看这种不太带有功利心理的出发点可能它可以把你推到一个意想不到的一个地方,我也没想到我会有机会去小米生态链这样的平台。我不得不承认如果我不坐在这个平台的位置上,我也许在一家很好的设计公司,我都没有可能经手一千多件产品,并且把它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这个产品以它的品牌语义坚定地做下来。我自己可能没有办法做一个初创公司,但机缘巧合下我跟着一家start up company,踏上了这艘船。
10.
请问您关于现在创业的想法,是发现了什么洞察,或者觉得它们有一些独一无二的地方?
刘力丹老师:我觉得自己想一想,哪怕失败了,你也能接受的话,就可以去尝试。
嘉宾:或者是你加入一个公司,你对产品本身也有热爱的话就可以。
11.
如果对自己作息和健康非常执着的话是不是不适合做设计师?
我开公司,我是不希望设计师无端加班的。我觉得你做设计的效率高不高其实跟你一开始想没想清楚、你有没有很好的方法论以及符合逻辑的导出是有关系的。你自己不要去左右横跳,所以我基本上是要求我的团队想清楚往上做,方案要收敛。我认准一个就做下去了,我在小米就是这样子。我一点都不希望我的设计师长期加班,我觉得会把他的灵性都磨没了。好的设计师是需要好的生活的。我最近在读一本很好的书,叫《Why We Sleep》(Bill Gates 2021年书单之一),大家可以去看一下。看完以后就知道要少熬夜,即使你不加班也不要看手机,到点就睡。我鼓励大家去休假,你应该出去游历一下,没有力气的时候,去别的国家看看,我觉得真的太必要了,因为你一直在输出,你没有输入的话怎么办呢?所以还要work life balance,工作和生活最好能平衡,当然前提是你确实能高效地,成功率非常高地完成你的设计。
刘力丹老师:我觉得设计师一定要加班好像是个伪命题,但这两点真的没有什么关联性。当你在设计行业的很底层的时候,我真的是画图或者真的是在建模,这个时候可能真的是要加班,会有这样的可能性。但是当你有权利管理时间的时候是可以自我管理的,比如说你现在在读书的,大家好像都是熬夜,如果你不熬夜也不用觉得愧疚,每个人节奏不一样。你自己找到自己的节奏,这并不是有一个相关性的一个事情。

场记 | 汪淼 王丹
校对 | 苏梓裔
摄影 | 陈夏露
排版 | 徐佳
关于「设计江湖」
「设计江湖」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自2016年3月起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该课程通过系列讲座的形式开展,是面向学院所有专业方向学生的通识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勾勒未来职业生涯的轮廓,使学生在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时有相应的准备,并更主动且有目标地利用各种机会学习锻炼。
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开展职业规划类课程,是学院的一次全新尝试。「设计江湖」也因此被同学们贴上了「创新课堂」的标签。该系列讲座邀请的主讲人囊括了学界名师、业界著名设计师、企业高管、创新创业者等大咖级人物,让同学们在步入社会前就有机会与名家、名师、名企面对面;主讲人分享的话题看似天马行空,实则围绕职场接地气;讲座现场的随时互动让同学们在轻松氛围中了解如何规划未来职业生涯、了解相关专业岗位对能力及水准的需求、明确个人职业取向与定位、了解未来发展空间;系列讲座带来的隐形成果是使更多同学了解到如何客观评估自己的技能,从而发现自我价值,同时,为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在同学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目前,这门创新课堂已经成为学院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