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每年的3月21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定的“世界木偶日”。木偶日期间,全世界的木偶艺术家和木偶戏爱好者都会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欢庆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
请点击链接回顾近期木偶节相关资讯:
木偶虽然不能更换面部表情,但是在特定的戏剧情境中,在木偶师配合默契的表演下,也能表现出令人动容的强烈情绪,呈现出不可忽视的木偶奇观。
今日,为大家带来介绍奥地利备受瞩目的导演、木偶师尼古拉斯·哈比扬。他始终以质疑的态度、敏锐的视角观察着当今社会,借用木偶窥探着、传达着当下人类的深层心理,成为真人演员势均力敌的伙伴,共同探讨不可回避的社会议题。

尼古拉斯·哈比扬
Nikolaus Habjan
奥地利导演、木偶师、演员、歌手。1987年,他生于格拉茨。4岁时,哈比扬偶然在萨尔茨堡木偶剧团看到的一场木偶演出,因此与木偶结缘。15岁时,哈比扬就开始了对木偶剧院的探索,并完善了可移动嘴的手控木偶。之后,哈比扬在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攻读了音乐剧,先后进入舒伯特剧院、人民剧院表演音乐剧作品。凭精湛的木偶技艺与独特的戏剧视角,哈比扬斩获了包括奥地利Nestroy戏剧奖在内的多项奖项。
● Fly Ganymed ●
《飞蛾》

作为导演,哈比扬处理这个敏感的话题,既不是通过粗暴直白的方式,也不是带着沮丧的情绪姿态。故事的主角,一个对电脑游戏痴迷,突然肩负起家庭责任的,还在试图用喋喋不休战胜恐惧的九岁的男孩由木偶扮演,更准确的说,是一个真人大小、嘴巴可以自由活动的、只有上半身的木偶。它在木偶师艾德琳·拉斯操作下自由行动,不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玩偶,而是一个恐惧、叛逆、需要成长的孩子。

对于木偶的使用,科内莉·尤丁在《德国广播文化》中评论道,“只有木偶才可以表达愤怒的凄凉和无法理解的悲伤,只有它可以在不亲近的情况下爬进角色内部。所以每一个姿势,每一个眼神,既是男孩个人经历着的命运,也在男孩顽固、愤怒、恐惧和无助的快速交替背后,呈现着成千上万人的痛苦。”

● Faust ●
《浮士德》

由木偶作为主演的《浮士德》巧妙地从歌德原版诗剧中摘录了几篇精巧、有趣的章节, 借浮士德所面临的人生选择,将原版故事议题放到当下的现实环境中,拨开迷雾,引发对当代年轻人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反思——日新月异的社会、躁动不安的人们、永恒的追求以及越来越多的知识,意义、幸福、爱、欲望……该如何抉择?

魔鬼梅菲斯特化身身着巨大的红黑色礼袍,满面血痕和皱褶的木偶,再加上可以活动的大嘴,极尽怪诞惊悚,成为舞台中夺目的恶魔幻影。
哈比扬提到,木偶戏出彩的关键在于对戏剧中节奏和时间的把握。节奏把握得好,那么木偶世界与演员世界就会是融合的,他们在深刻的故事、快节奏的场景、壮观的画面中或轻盈活泼或庄重严肃地对话,汇成一曲自由的、流畅的合奏。

● Salome ●
《莎乐美》

在《莎乐美》中,哈比扬拒绝陈词滥调,更关注对莎乐美这一年轻女子内心的求索。
木偶与真人演员分别是莎乐美的一体两面,木偶意味着外界对莎乐美年的投射:精致、美丽、脆弱、娇贵,这是莎乐美身边包围着的男人们对莎乐美的包装;而演员扮演的莎乐美则是莎乐美个性中真正的内核:自由、反叛、执着、欲望。
真正的莎乐美在木偶后面寻求庇护,同时不断地自我觉醒,唤醒深藏的灵魂。

最终,在七面纱舞中,莎乐美摆脱了木偶,摆脱了他人的不断塑造,从压抑的外部观点中解脱出来。人们想看到、所渴望的莎乐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因自我斗争胜利、身体与灵魂合二为一而自由的、真实的莎乐美。

●F.Zawrel-erbbiologisch and sozial minderwertig●
《F.Zawrel—生物和社会劣势》

该剧改编自弗里德里希·扎维尔的真实生活故事,他是战争期间维也纳一所儿童中心的幸存者,因为在这个医院里,生病和残疾的儿童会被安乐死。扎维尔在医院里受到了医生海因里希·格罗斯的折磨和羞辱,幸运的是他在护士的帮助下逃离了该机构。
但是战后,医生格罗斯没有受到奥地利当局的惩治,相反,他对前纳粹机构被谋杀儿童的大脑进行的医学研究反而为他赢得了许多奖项,甚至成为共和国最有影响力的法庭专家。2000年,扎维尔经过了多次努力起诉格罗斯,但审判终以格罗斯的痴呆症而结束——他什么都不记得了。

为了再现这个残酷的故事,木偶师哈比扬和导演梅斯伯格运用怪诞夸张的木偶,诠释着不同的角色,运用一种诱人的戏剧方式揭示纳粹时期黑暗文明对一个人命运的改写,揭开阴沉时代的一角,呼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怀。

● The Hills are Alive ●
《群山生机勃勃》

在哈比扬和特勒·斯泰勒维尔参与创作的这部戏中,将讲述奥地利社会不可逃避的的社会问题——庇护、移民、融合、移情和民主缺失等悬而未决而且往往难以解决的问题。
两位演员配合默契,快速切换角色,令人惊艳,为观众带来一个非比寻常的戏剧体验,讽刺隐藏在国家多愁善感、温和的形象背后强硬的移民政策,让观众因这一个尖刻而深感悲伤的社会话题陷入沉思。

哈比扬谈到木偶戏的力量时提到:“木偶戏一方面要求演员配合木偶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细度,另一方面又要求其不掩令人发笑的滑稽。木偶可以在舞台上做任何事,它的外形让观众感受到疏远,但融入到戏剧表演中又能让观众产生信服的亲密感,这就是木偶的魅力所在。”

其他
作品

Ausschliesslich Inländer

Don Quixote

Wien ohne Wiener

Alles nicht wahr
木偶技艺发展至今,渊源流长且经久不衰。即使舞台科技飞速发展,木偶作为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段,仍然以其独特的意义和形式活跃在舞台演出中。尼古拉斯·哈比扬凭借自己看敏感窥视问题的独到见解、丰富经验和无与伦比的奇思妙想,使这一传统艺术在舞台上不断焕发着盎然生机。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mt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