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噪"在计算机图形学中是一种不断被极致化的追求。与此紧密联系的是芯片本身的算力,而芯片生产也是一个物理"降噪"的过程——无用之沙在无尘室中被排出,有用之沙被提纯为芯片所需要的硅。如果将“噪音”视作广义上“无用”、“产生干扰”的元素,那么“噪音”的定义和去除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和资本的体现。
“开物者”跨学科工作室首度呈现的项目“噪音去除”,艺术家通过捕捉不同平台和媒介的"噪音"、搜集种种正处在被"降噪"状态的群体、声音和事件,寻找其中互相交错的线索和共通性。
在线放映

《噪音去除》
视频,33分09秒
2021-2022
由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委托创作
无论是在地图、声音、沙尘治理或是3D图形的渲染中,对“噪音”的定义和去除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不可见的权力。在论文电影《噪音去除》中,李丹用“干燥世界”之梦和经验拼接起在不同环境、媒介中所遭遇的噪音,呈现它们“被降噪”的状态,通过细腻的讲述捕捉其中的共通性。
即日起到5月3日,影片在媒介实验室网站限时公开放映,请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

更多作品介绍

《不灭的火之一》
纱巾、大头针、视频,53秒,尺寸可变
2021-2022
在某些地方,包括屏幕在内的所有家用物品都被覆盖上一层装饰性和保护性的织物,如果直接透过织物来观看屏幕会怎样?这提醒着像素世界的编织性质。
由于卫星地图上的不同层级拍摄于不同时间,导致地图在不断被缩放的过程中形成断裂,甚至于在不可见的层面上形成一片空白。用于固定纱巾的红色大头针散落于地图各处,标定着更多不被识别的领域。

《不灭的火之二》
屏风、纱巾、水钻、视频,3秒,尺寸可变
2021-2022
一场沙尘暴在遥感图上被捕捉为一团火焰,随着沙尘的移动持续燃烧。这种视觉上的转换反而用鲜艳的颜色彰显了沙尘的存在,亦如从防沙的纱巾上流下的如沙般的水钻,反射出星星点点的光芒以强调自身。

《不灭的火之三》
纱巾、大头针、视频,53秒,尺寸可变
2021-2022
黄光一方面模拟了无尘室的环境(为了隔绝紫外线,生产芯片的无尘室会用黄光做照明),另一方面,灯带通过实时读取气象网站上大马士革风速的芯片来调节亮度。远处的风化作忽明忽暗的灯光,吹拂着此处的现场。黄色也是沙尘暴来临时的颜色。

《丝线》
纱巾、视频,1分42秒,尺寸可变
2021-2022
如果艾德莱斯绸的纹样可以转化为声波,听起来会是如何?作品时而尖锐、时而浑浊的声音提醒我们,在特定的语境下,艾德莱斯在未被真实地听见之前,或许已经被想象为刺耳的噪音。

“开物者”跨学科工作室
李丹:噪音去除
2022年3月12日-5月3日,周二到周日 10:30-18:00
广东时代美术馆一楼旁厅,广州市白云大道黄边北路时代玫瑰园三期,广州地铁2号线黄边站C出口

免费开放,场地容纳有限,请扫码预约并按时到访。
请于广东时代美术馆一楼前台出示预约,领取项目介绍和参观指南。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