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莱尔·阿马罗1986年出生于意大利,现在工作生活于米兰和巴黎。最初作为一名建筑师,阿马罗曾在法国著名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旗下工作过五年时间。按照艺术家自己的话来说,自己从某天开始,笔下的建筑设计稿就变得越来越抽象,最终发展到超越了现实空间能参考的范畴,从那时起,阿马罗就成为了专注抽象绘画的艺术家。
过去在电脑上进行建筑绘图工作,养成阿马罗通过数码工具创作的习惯,即便转为纯艺术创作者后,也依然延续了以电脑创作的方式,将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相融合。艺术家以传统美术绘画为基石,并采用数码化手法通过电脑渲染、手绘板和数字画笔笔触等进行创作。阿马罗表示:“我是一名数字艺术家,我通常在平板电脑上进行绘画,然后将它们转印在画布之上再加以加工创作。我与画布,可以说是没有直接的物理接触和关系。但是正是这种带有距离的间接联系,让我可以在创作过程中同时享受沉浸与抽离,从而更好地去感受并捕捉我作品中的灵魂。”
乔埃勒·阿马罗所受过的正规艺术教育,也让他对于色彩和构图有着绝佳的敏锐度与洞察力。作品中能见其专注于材料质感的表达,以及对细节强烈的关注。通过数码工具绘制,并接着打印在画布上后,艺术家会仔细地在每一幅画布上加工,涂上好几层清漆。阿马罗创新的绘画手法将墨水和清漆混合在画布上,并从而复制了铜、铝、不锈钢或铁箔等各种金属的光泽感和反光表面。其创作过程,也是乔莱尔·阿马罗向在欧洲城堡墙壁上复制大理石外观的墙面画家的工艺致敬。然而,不同的是阿马罗并没有在华丽的表面下隐藏普通的材料;相反地,他将日常材料美化了,超越了其原本平平无奇的面貌。
艺术家笔下看似纯粹抽象的画面与色彩,不仅只是出于材料和颜色的艺术实验,更是深植于当代社会的语境。阿马罗是以网络为创作起点,他广泛地涉猎各种网络上的当代影像素材——包括出现在社交媒体的图像、手机随手快拍、网络视频画面等。在大量的当代媒体中漫游后,阿马罗通常会选定三到五张图像来寻找心中理想的颜色、构图、概念等,“我将这些图像重叠混合在一起,一直重复试验直到画面恰好成为我心中思寻的意象。我将图像原有的身份与意义抽离并重建,在这过程中图像也获得了新生的意义。”阿马罗的创新绘画手法也提出了对绘画本质的提问,一幅画究竟是什么:仅仅只是一个表层?一场精心制作的视觉幻象?精确复制源自他处的表面形象?或是启发我们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的手段?
虽然阿马罗的作品乍看之下极简纯粹,但要抵达这最终成品的过程是艺术家以自己作为滤镜,将身处的现实以内省的深刻观感与洞察,延展转换并创造出的均衡之美。阿马罗以具象的图像创作抽象绘画,思考探索当代社会沉浸在大量媒体资讯的处境,将现代人的视觉和记忆碎片抽象化至虚空的维度,转换为一种看似平静诗意的氛围面对当下和未来。
在创作上,乔埃勒·阿马罗也不讳言自己受到历代艺术大师的影响,从中汲取灵感与创作的养分。他曾在采访中说道:“克里夫是我的爸爸,蒙克是爷爷,沃霍尔是我妈妈。“(Clyfford Still is my dad, Munch is my grandpa, Andy Warhol is my mum.)。不难看出阿马罗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克里夫・斯蒂(Clyfford Still)的作品中获得色彩与抽象表现形式的启发,也像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 那样通过创作来表达强烈的内在情感;更是承袭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对大众媒体与文化的拥抱,但同时也忠于自我与纯粹的艺术表达。
而乔埃勒·阿马罗上海首次个展「偏移的日落」中,阿马罗新作品聚焦描绘了地平线——或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从窗户、飞机窗户,甚至通过手机屏幕中所看到地平线的浮光掠影,展览在下周也将进入最后一周展期,请把握最后参观机会。阿马罗将这些被他挪来的生活瞬间,还原至最原始的颜色颗粒。以绘画保留那刹那中的短暂永恒与记忆片段,艺术家试图唤醒观众的潜意识和个人生命经历。就像替心中的情绪截图一般,阿马罗的画作似乎在探测我们的灵魂深处,与一段有意义的生命片刻或某个梦幻瞬间泛起共鸣。
乔埃勒·阿马罗的创作探讨当下数码科技如何影响大众的审美,以及如何面对理解周遭的主观视角和客观现实。紧跟时代现象的创作灵感,并在创作过程中又将绘画、摄影与新技术结合、转换并模糊其中的边界,阿马罗的艺术风格色彩缤纷充满活力,同时又巧妙地流露出一种经典永恒的诗意氛围,建构出了一场传统媒介与新艺术手法间的精彩对话。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