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青作品《飘动的墙》正在参加由艺术家蒲英玮策划的群展“昨天是新的一天”


从中国到德国学习,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将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要面临的是模糊而细微的。脱离了地域,母体,身份,文化和语言之后。卢青进入到一个审视自我个体的时刻,这样的时刻艺术家自我认为是空白的,实际也是什么也没有的。作为容器的身份承载了不同的物质,在柏林将面对着这里的生活和现实交际。
在柏林,面对的是不可选择的有限交际,他人对于个体和个体对于他人来说都是一种以中心游走的远近,无法真实的靠近,或者说没有这个能力,于是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思考或者去体会。很多感觉也会被放大或者有些也会缩小。卢青发现自己无法以在中国的方式和人交流,这不是基于语言的不同,而是情境不同时,需求和被需求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并且文化差异巨大。他试着改变自己去满足一些情感需求,和现实语境下的生活需要。基于这样的状态下卢青创作了这些作品。面对失语的个人生活和情绪状况,他选择用身体这个媒介来表现出来。
在这段时间的创作,和作为回到母体之后的创作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德国卢青是回望自己的母体,很多记忆会被放大,有些感受却也消失了。而在德国生活的艺术创作和在母体又十分不一致。这样的意识差别,反而给了艺术家别样的机会,去感受个体在不同语境下的流动性。
而这样的流动性才是艺术家真实的察觉。他感受到了生活基于流动而带来的考验,这样的考验从未消失,无论是在母体还是离开。他们都是存在的事实。流动的身份感,和流动的外部图像。当艺术家回到母体之后,这样的流动性仍然存在,无论是外部图像,还是艺术家对于在母体的自我身份的寻找。这不是个体问题,也是时代的特征。

卢青《id头像》2021 单通道彩色有声录像
卢青《id头像》2021 单通道彩色有声录像
2000年开始,头像进入到了艺术家的成长里,随之而来的表情符号也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出现,新的语言方式的改变,在没有察觉下进行。而不同id头像的类型也有自己的群像,他们混杂在了我们混杂的生活里,数字图像与生活里的景观图像进入日常的语言系统。在流动的图像里感受流动的身份信息。
《绑架》 2021 单通道彩色有声录像
《绑架》 2021 单通道彩色有声录像
作品是对自我学习和生活的一个挣扎。艺术家感觉被绑架,被艺术绑架,被生活绑架,被感觉绑架,被任何东西绑架,有意思的是作品中,真有警察来找艺术家,不允许我继续,也有路人来关切艺术家是否出了危险,这显而易见的进入公众,显然的结果正是容易忽略的基础状态。
《手》 2019 单通道彩色有声录像
通过艺术家与手的5个不同手的动作行为构成作品,与他人相处的感受一直是艺术家的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和对应外部世界一样,让艺术家无法判断,温柔模糊暴力享受,在放大感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我们被推动被塑造,被挤压,形成改变的面貌运动。
《影子》 2017 单通道彩色有声录像
作品隔开艺术家和观众,通过透光和能承接影子的纸,艺术家会在里面哼唱,会在里面流泪,写下或者画出什么,这是一个非常自我包裹的状态,影子也会如此投射到纸上。而或书写或绘画或洒落的水的痕迹再结合光影下随时间慢慢消逝。
《通过我的身体》2016 单通道彩色有声录像
面对脱离母体的自我个体之后,面对可流动的自己产生怀疑,似乎能是所有,也什么都不能,自我是空的,通过接收和对周围的反应投射完成自我的过程。在不同的情境里我们的接收和反应也只是背景的变化,而真实的自我是通过面对图像和创造图像的流动本体。
《以中心行走》 2016 单通道彩色有声录像
《以中心行走》 2016 单通道彩色有声录像
《以中心行走》 2016 单通道彩色有声录像
作品由三个不同的行为视频,似乎代表了艺术家的三种面对人群的不同状态。艺术家通过记录自己在屏幕中心行走的视频记录,来表达着初来柏林的自我状态。
卢青
现漂流在北京。
1989年出生,201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21年毕业于柏林白湖艺术学院,获大师班学位。卢青的工作以在现实生活中的个人情景出发,观察和解构自身的感受和现象,回溯自己的成长语境,结合背景语言。从断裂的角度来看待我的不同场域里所透露出的日常。怀疑所有,并对自身也是不信任的状态。会以视频,装置,行为,绘画等不同的媒介来表达。个人展览经历:(2021)器空间个人项目“断裂的平行视觉”;(2020)第13届欧洲宣言展平行展“连字符”普罗旺斯美术馆项目;(2019)巴黎“黄色反射”群展项目;(2019)澳门牛棚行为艺术节;(2018)柏林“Bunker Publication”群展。
Instagram: ginkgospace |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