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艺起前行丨【线上云展览】风华何处——海派女性艺术家群像展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西 洋
画 篇


辛亥革命之后,文化变革思潮涌动,上海的社会风气也为之一新,中西文化交流日益繁荣。以上海美专为首的一批美术专科学校相继成立,并培养出众多优秀的青年女画家。中国女画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然成为海派艺术不容忽略的一抹绚烂。

中国古代艺术史绵延数千年,但能被载入史册的女画家寥寥无几。从20世纪30年代起,这一状况随着留学海外的女画家逐渐增多而有所改观,这些具有时代性的海派女画家的“西画本土化”创作,无疑为中国近现代以油画为主的西画文脉研究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资料。




潘 玉 良

边塞峡江三更月,扬子江头万里心

艺起前行丨【线上云展览】风华何处——海派女性艺术家群像展  刘海粟美术馆 海派 艺术家 女性 线上 风华 群像展 洋画 辛亥革命 之后 文化 崇真艺客
潘玉良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留学海外女画家之一,既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经历过海外美术高等教育的艺术培养。1921年公费赴法留学,先后进入里昂中法大学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与徐悲鸿同学,1925年又进入意大利罗马国立美术学院。1929年回国执教,曾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7年旅居法国四十余载。
艺起前行丨【线上云展览】风华何处——海派女性艺术家群像展  刘海粟美术馆 海派 艺术家 女性 线上 风华 群像展 洋画 辛亥革命 之后 文化 崇真艺客《我的家庭》 1933年
《我的家庭》于1933年创作,其中有潘玉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潘赞化。1912年,潘赞化因着芜湖海关都督的职务,与张玉良(后改姓潘)相识,并成为其一生的贵人。从画作的构图和表现形式上,不难看出,艺术家以符号性的语言表达出对独立的女性意识的渴望。

艺起前行丨【线上云展览】风华何处——海派女性艺术家群像展  刘海粟美术馆 海派 艺术家 女性 线上 风华 群像展 洋画 辛亥革命 之后 文化 崇真艺客

《自画像》 1940年代
这幅窗前自画像是她再度出国后的作品。潘玉良喜爱画自己,流传在世的自画像有十余幅。艺术批评家贾方舟曾经评论潘玉良:“作为中国女性艺术最早的性别意识觉醒者,她理应获得更多的关注,且理所当然的关注。”“她通过不断地自我摹写的方式来表达艺术,且完全并不满于男性审美,她的自我觉醒与成长,是通过那些自画像来实现的。”

艺起前行丨【线上云展览】风华何处——海派女性艺术家群像展  刘海粟美术馆 海派 艺术家 女性 线上 风华 群像展 洋画 辛亥革命 之后 文化 崇真艺客

《窗前女郎》 1944年
《窗前女郎》是潘玉良1944年画的人物肖像。二十世纪初,整个巴黎画派都弥漫着忧郁的画调,夏加尔的“爱与乡愁”,卢梭的“质朴梦境”,常玉的“现代诗意”,无一不是画家们将身体、精神的苦痛,化作笔下的述说交织与画面。

艺起前行丨【线上云展览】风华何处——海派女性艺术家群像展  刘海粟美术馆 海派 艺术家 女性 线上 风华 群像展 洋画 辛亥革命 之后 文化 崇真艺客

《素描课》 年代不详





唐 蕴 玉

淡 泊 之 韵艺起前行丨【线上云展览】风华何处——海派女性艺术家群像展  刘海粟美术馆 海派 艺术家 女性 线上 风华 群像展 洋画 辛亥革命 之后 文化 崇真艺客 

艺起前行丨【线上云展览】风华何处——海派女性艺术家群像展  刘海粟美术馆 海派 艺术家 女性 线上 风华 群像展 洋画 辛亥革命 之后 文化 崇真艺客 艺起前行丨【线上云展览】风华何处——海派女性艺术家群像展  刘海粟美术馆 海派 艺术家 女性 线上 风华 群像展 洋画 辛亥革命 之后 文化 崇真艺客
唐蕴玉早年定居上海,先后留学日本、法国。她与潘玉良齐名,早年就读于上海神州女子学校美术科西画专业,上世纪20年代,伴随着民国时期文化景观的变革,洋画运动开始兴盛,唐蕴玉与潘玉良、何香凝等三十余位女性艺术家入选第一次全国美展。1925年与刘海粟等及上海美专学生赴杭州西湖旅行写生。1927年春,随柳亚子夫妇同往日本,受到当时日本盛行的洋画思潮影响。1928年入会朱屺瞻、潘玉良等创立的“艺苑绘画研究所”。1930年前往法国。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攻习油画。1941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开始其美术教育工作,于上世纪80年代移居美国。

艺起前行丨【线上云展览】风华何处——海派女性艺术家群像展  刘海粟美术馆 海派 艺术家 女性 线上 风华 群像展 洋画 辛亥革命 之后 文化 崇真艺客

《女子肖像》 1930年
创作于1930年的《女子肖像》,是唐蕴玉在巴黎留学期间的作品。初到法国时,对艺术如痴如醉——“到巴黎后她每日往罗浮宫临画,午即以面包充饥,晚间去画苑学速写,旋即考入国立巴黎美术学院,在莱勃及沙巴物教授的画室学正统油画……以幸艺术境界。”

艺起前行丨【线上云展览】风华何处——海派女性艺术家群像展  刘海粟美术馆 海派 艺术家 女性 线上 风华 群像展 洋画 辛亥革命 之后 文化 崇真艺客

《韶华》 1934年
1934年创作的《韶华》,以独有的感性视角展现出女性气质。以表现主义的手法来描绘人物形体的惬意与悠闲。仿佛冲破了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到“家庭、教育、媒体、社会等因素”对女性进行的规训,她最终塑造出的“女人”是真实,可信的。

艺起前行丨【线上云展览】风华何处——海派女性艺术家群像展  刘海粟美术馆 海派 艺术家 女性 线上 风华 群像展 洋画 辛亥革命 之后 文化 崇真艺客

《静物》 年代不详

唐蕴玉非常擅长静物画,她的静物作品曾经入选由蔡元培先生主持的第一届全国美展中。以印象派用色描写绣球花的冷暖关系及光影节奏,可以说她继承了西方绘画的精髓,但树立属于中西融合的个人绘画语言。唐蕴玉说:“我尤感觉到绘画的色调,可以表示个人的个性”,她自称在无形之中喜用冷色,显示其独特的个性趋向。





关 紫 兰

幽 静 若 兰

艺起前行丨【线上云展览】风华何处——海派女性艺术家群像展  刘海粟美术馆 海派 艺术家 女性 线上 风华 群像展 洋画 辛亥革命 之后 文化 崇真艺客
关紫兰出生于上海,1927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科,师从陈抱一。同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文化学院美术部。在日本五年间,油画《水仙花》入选日本兵库县第十四回“二科会美术展览”,这是中国女画家的作品首次入选日本展览。另有两幅油画被收进日本出版的《世界名画集》。学成归国返沪后,任教于中华艺大。她是较早接受野兽派画风影响的女性艺术家。

艺起前行丨【线上云展览】风华何处——海派女性艺术家群像展  刘海粟美术馆 海派 艺术家 女性 线上 风华 群像展 洋画 辛亥革命 之后 文化 崇真艺客

《春天》 1930年
创作于1930年的《春天》是关紫兰早期作品,较为鲜明的两大特点是豪迈大气和澄澈率直,她投入感情力量去创造色彩,用交错的线、形诠释主观的美。

艺起前行丨【线上云展览】风华何处——海派女性艺术家群像展  刘海粟美术馆 海派 艺术家 女性 线上 风华 群像展 洋画 辛亥革命 之后 文化 崇真艺客

《花样年华》 1941年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留学日本且接受西方野兽派影响的女画家,关紫兰从20年代起就表现出强烈的现代艺术倾向,形成融合东西方韵致、带有浪漫色彩并具有女性温情的独特风格。





蔡 威 廉

西湖双飞燕 孤影落滇池

艺起前行丨【线上云展览】风华何处——海派女性艺术家群像展  刘海粟美术馆 海派 艺术家 女性 线上 风华 群像展 洋画 辛亥革命 之后 文化 崇真艺客

出生于上海,1904年6月3日,蔡元培和他的第二位夫人黄仲玉在上海喜得长女,取名“威廉”。“威廉”之名源于德语“Wilhelm”,寄托着蔡元培赴德国求学、教育救国的向往和决心。 

蔡威廉幼年随父蔡元培旅居德国、法国和比利时,先后就读于布鲁塞尔美术学院、里昂美术专科学校,专习油画,回国后被聘为国立杭州艺专西画教授。

艺起前行丨【线上云展览】风华何处——海派女性艺术家群像展  刘海粟美术馆 海派 艺术家 女性 线上 风华 群像展 洋画 辛亥革命 之后 文化 崇真艺客

《林风眠像》 年代不详
蔡威廉非常崇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达·芬奇,相信“一个画家应当描绘两件主要的东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图。”她努力把西方现代派精神化入自己的创作之中,画风接近法国后印象派。她以肖像画见长,用色以强烈的黑、白对比为主,侧重人物脸部刻画,充满情趣意味。

艺起前行丨【线上云展览】风华何处——海派女性艺术家群像展  刘海粟美术馆 海派 艺术家 女性 线上 风华 群像展 洋画 辛亥革命 之后 文化 崇真艺客

《女孩》

(载《艺风》1934年第二卷第六期)

在10年的执教时间里,她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除了肖像画和风景画之外,还先后创作了表现女性题材的大幅油画《秋瑾绍兴就义图》和《天河会》。这两件大型作品分别以现实和神话中的女性为题材,表现大义凌然、为革命捐躯的女英雄,同时借助神话题材表现女性追求自由与解放的人文主题,均为不朽名作。只是战乱与家事令她过早地退隐画坛,之后又因产褥热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更为可惜的是,她的作品在其去世之后皆未能留存下来。





丘 堤

拥石成堤,百川约束障西东。

艺起前行丨【线上云展览】风华何处——海派女性艺术家群像展  刘海粟美术馆 海派 艺术家 女性 线上 风华 群像展 洋画 辛亥革命 之后 文化 崇真艺客
1925年7月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专修美术,1928年作为第二届西画系生毕业,随后赴日本东京留学,受后期印象派影响颇深。1931年成为上海美专研究员。

艺起前行丨【线上云展览】风华何处——海派女性艺术家群像展  刘海粟美术馆 海派 艺术家 女性 线上 风华 群像展 洋画 辛亥革命 之后 文化 崇真艺客

《窗外》 1940年代

“丘堤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两口子回到了上海,想必扬眉吐气、非常幸福,展览中有丘先生画的一幅小小的风景,显然是从窗台看出去,画阳台对过的人家和新的杨柳树。阳台对面的杨柳树,清新如初,就好像是那个上午。我站在这幅画前,呆呆地看了很久,就想起上海,早已经失去的表情。”

——陈丹青

艺起前行丨【线上云展览】风华何处——海派女性艺术家群像展  刘海粟美术馆 海派 艺术家 女性 线上 风华 群像展 洋画 辛亥革命 之后 文化 崇真艺客

《花卉》 1920年代
丘堤的画沉静抒情,略有装饰风格。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当时日本的洋画界已是新画派的天下,从丘堤的静物油画可以看出,她已经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当时流行于日本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风格。

艺起前行丨【线上云展览】风华何处——海派女性艺术家群像展  刘海粟美术馆 海派 艺术家 女性 线上 风华 群像展 洋画 辛亥革命 之后 文化 崇真艺客

《咖啡壶与酒杯》 1934年

美国艺术杂志《Art in America》曾这样评论丘堤:她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自由的宣言,赞扬着她的生活,她的发现。这些俭朴的静物、花卉细节充实,耐人寻味……同时她对西洋油画的三度空间与造型的深入研究,使她从水墨画中的抽象性走出。她最喜欢的深红、橘黄与各种绿色和中性色彩环境的对比,提示了她努力挖掘色彩中的情感力量。




写在展览后:

1971年,美国《艺术新闻》刊发了琳达·洛克林的文章《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标志着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的真正开端,随后大量的被遗忘的中国女性艺术家被填补和挖掘,重新回到艺术史的名单上。中国女画家作为一个群体,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角色。在二十世纪早期西画东渐的过程中,以潘玉良、蔡威廉、关紫兰、唐蕴玉、丘堤等为代表的第一代女画家,成为一种新兴的海派艺术创作现象。她们所形成的影响,不仅是因为某些角色——新文化运动中获得自由和平等的女性艺术家,本质上更在于她们自身艺术的实力与才情。






供稿人:徐洁丨编辑:肖雪丨主任编辑:洪亮


the end


尊敬的观众朋友:

为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刘海粟美术馆自2022年3月11日(周五)起实行临时闭馆。闭馆期间,各类公众活动均暂停。恢复开放时间将另行通告,请留意刘海粟美术馆微信公众号的最新动态信息。


感谢您对刘海粟美术馆的关注与支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刘海粟美术馆

2022年3月


艺起前行丨【线上云展览】风华何处——海派女性艺术家群像展  刘海粟美术馆 海派 艺术家 女性 线上 风华 群像展 洋画 辛亥革命 之后 文化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