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场人的年度书单」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剧场人闲暇之余所阅读的书籍着手,推介进入他们阅读视野的作品,关注剧场人不为人知的精神世界。
因疫情防控的需要,很多小伙伴的生活都慢了下来,相信肯定有不少小伙伴也会抓住这难得的时光去读一读平时没空翻看的书籍。本期“剧场人的年度书单”给大家分享的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品牌宣传专员童可人的年度书单。
“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
✦
2021年至今,你看了哪些书?
向大家推荐哪本书?
答:去年到现在读得比较多的是小说。有格雷厄姆·格林的《恋情的终结》,伊恩·麦克尤恩的《甜牙》《爱无可忍》《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加缪的《局外人》,萨利·鲁尼的《正常人》《聊天记录》,菲利普·罗斯的《再见,哥伦布》,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之前看过唐娜·塔特的《金翅雀》《校园秘史》英文原版,去年又把中文译本读了一遍。还有脱口秀主持人特雷弗·诺亚的自传《天生有罪》、北野武的随笔《北野武的小酒馆》,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等。
特别
推荐

推荐理由
唐娜·塔特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你能从她的文字中对她窥探到她扎实的知识储备,但她在遣词造句中却毫无卖弄文采之嫌,阅读体验非常舒服流畅。我推荐她的《金翅雀》和《校园秘史》。前者是她的代表作,后者是她的处女作。两本中文版皆厚厚五六百页,但都是名副其实的page-turner(令人爱不释手的书)。《金翅雀》以一幅名画的失踪为线索,《校园秘史》则围绕校园精英社团其中一员的谋杀案展开。她在自己的作品中探讨美与恶的交织和共生,迷案之中的紧张刺激和故事设定本身带来的古典气息相辅相成,艺术感和可读性的融合令人着迷。
其中我格外推荐《校园秘史》,因为它的译名实在使它太容易被人从待看清单里遗弃。“美即恐怖”,这是主人公在希腊语系上课时学会的第一句希腊语,它一语成谶地预示了主人公与精英社团其他人一生的命运。故事中的主角团,与故事本身一样,带有浓烈的古希腊悲剧色彩。唐娜·塔特在这本书中毫无保留地直视人性弱点——美,令人战栗,而我们依然渴望将其征服,被其征服。在一本书里体验过山车般的上升与下坠,实在是很酣畅淋漓。
看这些书的缘由?
阅读后的体验可以分享吗?
答: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读了许多“人的故事”,它们或虚构,或真实,描绘了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下鲜活生动的、可爱可憎的人,也提供给了我非常多新鲜的、独特的视角,同时激励我发现自己的内心,并用自己的视角回报这个世界。这也是看这些书的缘由——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里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共鸣与碰撞,探寻人类心底最真实、最柔软、最感性的角落。
作家E.B.怀特有一句名言:“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虽然这句翻译和他的原意有出入(原句为"The theme of my life is complexity-through-joy."),但它不失为一种值得学习的阅读和处世态度。那些和我自己相似或相反的人,经历过什么样的挣扎,拥抱着什么样的未知,书写了什么样的人生,如何处事与自处,怎样感知恨与爱?书页之间形形色色的人的故事,它们本身是一种温柔的告诫:人类和人性是复杂的,未经历别人的快乐与苦难,切莫武断傲慢地评判。

平时都会有哪些阅读习惯?
答:曾经的阅读习惯很大程度受专业左右,我本硕念的都是传媒相关专业,第一份工作又是广播节目主持人,所以看了许多关于传播学和新闻学的书。因为新闻传播拥有社会属性、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我也会找来人文社科历史类的书籍看,正好我父亲在家里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收藏。可能是因为在阅读精力最旺盛的年纪里都泡在专业类书籍中,所以现在看小说,好像是带着一种“补偿”心理。

看小说的时候我有一个习惯。如果我对一位作家感兴趣,我会把TA的所有作品都一口气补完。这是属于我和这位作家的“热恋期”(笑)。一部部作品像是一段段对话,从中熟悉TA的笔触和风格,品味TA对笔下人物的理解与爱,甚至一窥TA的瓶颈,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

一般在家的话,我就看纸质书,通勤路上或是一些不方便携带翻阅纸质书的碎片时间,就会转为手机阅读。现在也很喜欢收藏一些电影或小说的设定集、摄影师的摄影集、画家的画册等等,不仅是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随手翻一翻也能从中激发出很多工作上的灵感。

《冰与火之歌》设定集《冰与火的世界》
接下来,你有怎样的阅读计划?
因为已经在舞台剧《觉醒年代》剧组开启工作,所以计划阅读《五四运动史》,对剧目背景有更全面的认识;以及《觉醒年代》主要角色——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辜鸿铭、蔡元培等人的著作,从他们自己的文字中去更好地了解感受他们。
如果要和一本书说“bye bye”,将其与观众的书进行交换,你愿意吗?会拿出哪本书?

答:我会选择演员杰西·艾森伯格(《社交网络》、《惊天魔盗团》等)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吃鲷鱼使我打嗝》。他借用一个9岁单亲家庭小男孩的视角,通过给餐厅打分写评价的格式,写下了他对成年人生活的一系列疑问和讽刺。小男孩不留情面地拆穿现实中“皇帝的新衣”,孩子的视角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成年世界里有许多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荒谬。这是一部诙谐又深刻的幽默小品,很可爱,也很真诚,它带给了我很多反思,当然,也有很多忍俊不禁的时刻。艾森伯格本身也是外百老汇的熟人,选一位戏剧从业者写的小说送给观众,我觉得再好不过啦。


童可人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品牌宣传专员

近期你在阅读哪些书籍?你有怎样的阅读习惯?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互动哦😉
互动留言
|阅读往期栏目|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 猜你喜欢 |
剧场的耳朵|《第一人称单数》朗读者:顾鑫
口袋抓马 |戏剧讲座“精华版”,随时随地免费听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