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人绕着佛看,还是佛转过身去,都不重要,在这个荒诞的、远离古往的时代。”
——李逸之


李逸之 佛像印《光明佛母像》

李逸之 佛像印 《自在观世音像》
中贸圣佳
2022佳期·孟夏网络拍卖会
鑿山骨—当代金石篆刻专场
根据疫情管控政策变动,展拍时间待定
请随时关注官网、公众号和小程序首页公告
静观这一组组佛造像,有没有让你的突然间内心宁静下来?让人仿佛置身寺庙,不由得生出虔诚之意。虽对佛教知之不深,但是在看见这样的作品后,真的犹如看见了佛光、身到了拉萨,观音大士在前,自然而然生出了礼佛参禅的心境。
李逸之老师的佛像并非中原大地常见的佛像模样,而是与我们印象中拉萨唐卡中的佛像更为接近。

Lot.662
李逸之 刻“骑鹿四臂观世音造像”
2020年
边款:顶礼观世音菩萨!(藏文)李逸之敬造(藏文)。逸之制。
材质:老挝石
9.4×5.7×6.8cm
拍品介绍:骑鹿四臂观世音造像,四臂观音是藏传佛教中最为重要和殊胜的尊像之一,在历代备受广泛信众的欢迎和推崇,西藏著名的六字真言就是四臂观世音的心咒,被广为诵唱。此件四臂观世音造像取法早期鲜活生动的造像主张,表情慈悲,身姿优雅大方,四手臂自然灵动,并坐于卧姿麋鹿身上。鹿的形象常常出现在古代佛教艺术作品中,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等等,这里寓意观世音说法,麋鹿闻法而卧,静静听入定,作品呈现出浓郁的慈悲为怀的佛教氛围。

Lot.663
李逸之 刻“双头佛造像”
2020年
边款:没有风,观自在(藏文)。李逸之敬造(藏文)。逸之制。
材质:老挝石
8.3×7×5.2cm
拍品介绍:双头佛造像,双头佛在佛教典籍里罕有记载,目前唯一存世遗物是西夏时期的黑水城遗址出土文物里的一尊双头佛泥塑,现收藏于俄罗斯冬宫博物馆。此次拍品双头佛造像的创作灵感即源自于此,佛陀身着印度早期通肩式袈裟,衣质薄透多褶,体现出犍陀罗佛像艺术的高超写实手法,这种表现技艺在我国和田地区早期佛像艺也精彩体现,被誉为我国“曹衣出水”艺术的源头样式。双头面相不同,都呈慈悲相,从容安详。左手执于腹部,右手垂搭右膝,双腿结跏趺而坐。佛陀造像整体从容自然,秉承古典佛造像意趣。
这与李逸之老师独特的经历是分不开的,长于新疆的他,在高山大水的故乡,养就了他特立独行的性格。
他并没有像绝大多数的艺术家一样,从中原广为流传的佛像造型、画法入手,而是用他令人惊叹的西藏艺术之旅,造就了与众不同的佛像艺术风格。


李逸之老师在西藏20年间考察情景
为何要惊叹,因为一走20年。人生有几个20年呢。
塞外之地,绮丽而又狂放,年轻的李逸之老师带着少年的野性在那里恣意飘荡,以至于回到内地后,其“野”性不改。
从九十年代起,李逸之老师便开始介入西藏艺术史研究;经历了20年西藏高原田野考察,一步一个脚印地梳理了西藏美术流派特征后,作为一个篆刻家,他自然便生发出以西藏艺术入印的念头。

李逸之佛像印《骑狮自在观世音像》

李逸之佛像印《骑狮自在观世音像》
在大家依然循规蹈矩印宗秦汉的时候,他执迷不悟地迷上了石刻,如被挟裹在艺术激流中的痴迷客,狂奔而去、无怨无悔,终于以今天我们看见的佛像艺术为自我表达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西藏,他穿行于古格遗址之中,吸收着藏族先民朴素而又纯净的美学创造。
在西藏,李逸之发现了古格擦擦,一种独具自身风格、不同于西藏其他地区的擦擦,他便无可救药地钟情于这种艺术;同时他将擦擦与篆刻结合起来,以一种更独特的美,使他的篆刻艺术焕然一新。


Lot.662
李逸之 刻“骑鹿四臂观世音造像”
2020年
边款:顶礼观世音菩萨!(藏文)李逸之敬造(藏文)。逸之制。
材质:老挝石
9.4×5.7×6.8cm

Lot.663
李逸之 刻“双头佛造像”
2020年
边款:没有风,观自在(藏文)。李逸之敬造(藏文)。逸之制。
材质:老挝石
8.3×7×5.2cm
“
李逸之说:
在西藏,我重点探究的是西藏西部早期佛教艺术,所以对古格艺术特征有着较为深刻的熟知和理解,在以佛教题材入印的过程中把这种理解和感动带入到石头印面。对应这种意味的造像就要舍弃篆刻中大写意印风所需的劈削刀法,以线刻应对,即画好形象,以刀刻线,这是西藏早期摩崖造像和玛尼石造像中的传统刀法。而后来也意识到这种技法其实早在战国、汉唐时期,已是石刻造像的主要技法,陕西大量出土早期造像皆用此法,原本就是古典传统技法,只不过一直以来未被篆刻领域重视而已。

西藏地区古代摩崖、玛尼石线刻造像


汉唐时期中原地区线刻造像
这里我们似乎明白了,今天我们所见李逸之老师如此神韵动人、线条精湛、佛像尊严的艺术作品,已经不能简单地将之称为篆刻,已经不是简单的佛像印所能囊括的艺术创造了。
它既有李老师20年间汲取的西藏佛教造型、用线、刀法的营养,亦与中原地区汉唐之际大气雍容的佛像线刻艺术一脉相承!
早期佛教造像崇尚写实主义。而这种“写实主义”,也正是打动观者的直接因素,是造像古典美学观念,以美为本,以生动为本。


李逸之老师面对传统,承接传统,将这种古典的、跨时空带来的智慧,运用在他的刀笔之中。每每持笔画像,他都会反复推敲,从佛像的面部神态表情,从衣饰的每一个细节,从手腕、腿部每一处的动作,以及每一处背景的留白;将之都琢磨无数回,直到满意时方才从容走刀。
而每每走刀,亦息声静气,方才使每一根线条自然饱满,富有弹性特质;整体上呈现出充满佛教意味的美感。如此,方造就出活性的,有血肉的,与古典造像气息相通、能够打动我们的作品。

边款

Lot.663
李逸之 刻“双头佛造像”(边款)
2020年
边款:没有风,观自在(藏文)。李逸之敬造(藏文)。逸之制。
材质:老挝石
8.3×7×5.2cm
李老师创作材料的选择,都是自然造型、色泽与摩崖石刻较为接近的大型印材,很多高度接近10厘米,这也是其为创作佛像而提出的审美要求。
其创作中还有一与众不同之处,便是藏文题记,亦或称之为藏文款识。虽然藏文难以识得,但完全不影响我们的欣赏之心和参禅之心,这些随印石侧面自然分布、布局各异的边款,有没有让你想起藏传佛教寺院中五彩缤纷飘着的经幡?这代表了人们对佛祖的虔!
这应该是李老师作佛像,与绝大多数刻佛像印的篆刻家截然不同之处,也是与佛更为接近之处!

Lot.662
李逸之 刻“骑鹿四臂观世音造像”
2020年
边款:顶礼观世音菩萨!(藏文)李逸之敬造(藏文)。逸之制。
材质:老挝石
9.4×5.7×6.8cm

Lot.663
李逸之 刻“双头佛造像”
2020年
边款:没有风,观自在(藏文)。李逸之敬造(藏文)。逸之制。
材质:老挝石
8.3×7×5.2cm
李逸之老师绝对是一位完美主义者,他不光对作品的创作过程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每每创作一方作品需多日而成,而且对作品的呈现方式也是极为“挑剔”!
此次李逸之老师在中贸圣佳2022佳期·孟夏专场拍卖会的作品,是我们共同探讨如何钤盖、如何拍照,经过了反复的磨合,才有了大家所看见的惊艳效果。

当拿到这体积颇大的佛像之后,佛手、香炉、佛珠、香案的组合,便是我们能够为大家设想的一个完美的小佛堂。而李老师题字的拓片更可装框以悬挂,日日心系佛祖,为全家祈求平安。
李逸之对藏传佛教和经典传统的吸纳与融合,使其所刻佛像,不生涩做作,浑然天成。同时,又在其中融入诸多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浓烈的现世生活气息方为其真正的底色。李逸之老师曾说:“是人绕着佛看,还是佛转过身去,都不重要,在这个荒诞的、远离古往的时代。” 佛言乐生复乐死;佛言即心是佛、是人是佛,不知天上人间。喜欢或崇尚佛教的朋友,喜欢李逸之老师佛像艺术的朋友,可以仔细想一下,请哪尊佛像回家。

李逸之 佛像印《释迦牟尼立像》

李逸之 佛像印《释迦牟尼立像》
李逸之,1974年生于新疆拜城,后迁居常州生活十五年,2005年开始生活于北京。
自1996年开始持续赴西藏腹地做田野考察,采集和整理藏传佛教图像学资料,从事西藏艺术史研究,相关研究论文陆续发表于各类专业刊物及藏学会议论文集,论文曾参加第二届、第六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北京、2015年杭州)、2008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第二届藏学与喜马拉雅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西安)等。著有《西藏古格擦擦艺术》、《藏传佛教擦擦艺术》、《李逸之篆刻作品选》等。
个人艺术展:
李逸之作品展 /2008年苏州现代书画研究院
行方便·当代刻者李逸之作品展/2017年北京一莲艺术空间
积雪Himālaya·李逸之个展/2019年吴冠中艺术馆
抟泥模写——李逸之滚印展/2019年终南山一日会
镜——李逸之作品展/2020年济南窅古空间
在—-李逸之作品展/2020年北京清秘阁
一丝风也没有—-李逸之作品展/2021年日本信州伊那谷 圆室
射向喜马拉雅的金箭——李逸之作品展/2021年圣境空间 杭州
2018年参加中国人民大学"艺术人类学讲坛(第一届)"李逸之的艺术田野工作及其艺术创作研讨会。
李逸之的作品通常用刀具刻制石头材料,以他熟知的喜马拉雅传统艺术图像元素来表达他自己对今天的世界、社会的认知以及体悟人与宗教、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
本文章部分图文来自于金石书画录
编辑/陈艺丹
推荐阅读

全年近25亿成交额,中贸圣佳创95年成立以来新高,踏入新征程!

全新策划,首期圣佳通讯即将发布!

重磅预告!中贸圣佳2022“春拍档”强势来袭!

第50期网拍 | 5月1日邮品专场预展火热上线!

第50期网拍 | 藏在邮品中最后一抹春色

即刻拍 | 假期专属礼,指尖收藏,即刻拥有!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