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谷文达工作室,致谢艺术家
青年总归是未知
青年总归是方向
青年总归是前途
青年总归是未来
——谷文达

《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
《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陈独秀《新青年》创刊词节选
五四青年节 源于1919年5月4日的一场民族主义运动。参与这场运动的人士多半是青年,即便内心充满对社会(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呐喊,依旧愿意接受“文明”的约束,他们更愿意相信借助文化的力量才是使民族崛起的最终手段。这些青年以他们所信仰的真理和正义感染了更多阶层的群众们一同参与。近百年的“五四运动”之所以仍被一直纪念,正是那些青年们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的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学习。更重要的是,这次运动在更大意义上以“文艺革命”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民族性的思想启蒙。
《新青年》 是五四时期及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刊物。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至1922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最初为月刊,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更名为《新青年》,由陈独秀作为杂志主编,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刘半农轮流编辑,不久后,鲁迅加入编辑部。《新青年》倡导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刊发了许多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章和文艺作品。大量译介国外重要学说和文艺作品,并宣传和传播了马克思和社会主义思想。

图源谷文达工作室,致谢艺术家
在那个时代
文艺作品因民族兴亡被作为抗争的武器
在2022年的今天
青年们有幸能自由纯粹地沐浴艺术作品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志,则国兴
五四青年节快乐!
关于艺术家

谷文达 | Gu Wenda
谷文达,1955年生于上海,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后留校任教,1987年移居美国纽约,现为职业画家,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画廊举办展览。谷文达是现今活跃的著名华人艺术家。1998年底,谷文达“蜕变与突破:华人新艺术”大展在纽约开幕,其作品《天坛》登上1999年3月《美国艺术》(Art in America)的封面,成为华人艺术家的第一人。2002年3月号的《东方》杂(Orientations)更以画家肖像作封面,并在内页注明此乃创举,一反该杂向来只关注亚洲传统艺术的风格。欧雷利(Michael Kampen ORiley)撰着的《西方以外的艺术》“后现代和后殖民时代的国际主义”一章中,以谷文达为代表,阐述在1990年之后,非西方艺术家如何自由地汲古创新,开拓出超越的国际观和多元化的视觉空间。
英国艺术史家爱德华·露西·史密斯曾经称他为“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初期来自中国的新生代前卫艺术家代表人物”。谷文达也是八五美术新潮运动中的领军者之一。上世纪80年代早期,他把错位、肢解的书法文字做水墨画,借此挑战正统体制,并影响了后来一代艺术家。这些早期作品部分受到“文革”时期“大字报”的影响。他1987年移民美国,并开始创作大规模装置。他用人的头发和胎盘粉来创作作品,试图探索多元文化、全球化的主题:在装置《联合国》中,他用从世界各地收集到的头发组成汉字,再粘在厚实的木板和布帘上。从创新水墨画到《碑林:唐诗后著》,谷文达把自己定位为一位有力的文化讲解人,不断阐释着存在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语言障碍。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