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在喝茶这件事亦然。品到好茶,读过专著,再赴山林之中,亲自用脚步去丈量茶山,用眼睛去见证茶树的古老,用感官去体会自然的宏大美好,感知这一片树叶,从萌发、生长、历练到在我们杯中绽放的奥妙。
又到一年春好时,在清明节气前,茶人已穿行在云南茶林,见证名山名寨的风采,探索热门超微产地特异的滋味香气,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看看这一片片饱含自然馈赠的树叶是如何送到了我们面前。
云南有四个主要的普洱茶产区,西双版纳、临沧、普洱及保山。其中以西双版纳产区的古茶树资源最丰富,历史上有名的“古六大茶山”和当下名声在外的“新八大茶山”都坐落在西双版纳境内。其产茶滋味浓烈,香气高扬,山野气韵强,老班章为其典型代表茶品。

第一站直奔最出名的老班章村,老班章出品的茶品质好,供不应求,为村民们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所以村寨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完善,进村的时候可驱车进入。

进入茶园还是得步行,山体的坡度大概在30°,徒步进山对体力有一定考验,前进过程中可以看到山体的土壤是砂土,用手抓一把起来也不会粘连,透气性非常好。

从山脚往山上走去,茶树渐渐高大起来,到半山腰的时候,抬头向上望,茶树就已经有大概4、5米高了。经茶农介绍,得知这个高度的茶树大概有200-300年的树龄。但我们的终点不在此,继续往上爬,直到茶树树冠的阴影能够遮天盖地,才抵达我们的终点。到这里,茶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左右了,枝叶繁茂,需要踩着脚手架才能摘到茶芽。老班章种植的茶树品种属于大叶种,茶树叶片比成年女性手掌还要长出5厘米左右,树干上能看到老班章特有的白皮,茶芽肉眼可见披满了白毫。到了茶园里,才明白,1800米左右的高海拔,云雾与太阳的滋养,得天独厚的环境,加上时间的沉淀,这才成就了,一口就能抓住人心和味蕾的好茶。

“班章为王,易武为后”,既然去了老班章,易武自然是不能错过的。易武以“七村八寨”最具特色也最为出名,它们有着易武茶共有的香中带柔、柔中含润、润中带醇、醇厚有余韵,口感滋味十分丰富,每一口茶汤都在层层递进,给你带来新的惊喜。这次茶山行还另辟蹊径,往易武的深处探索,去了小产地百花潭。

百花潭地处易武深处,溯溪徒步两三个小时方可到达。森林中四季鲜花盛放,而百花潭的古茶树身处百花之中,高度达到了十几米,站在树下抬头看去,只在叶片的缝隙间,流出一丝丝阳光。茶树的分布比较分散,为彼此留足了生长空间。茶如其名,与百花共生,茶汤入口瞬间,山野花香就占据了整个口腔,香气绵长,那种香留于口,沁于心,一次品尝,久久不忘。

天门山也是易武茶区的一大代表,天门山古树茶林位于易武乡曼乃村马叭(pia,三声)寨,海拔1400—1600米,紧邻老挝。从易武牌坊出来右转,往江城方向行走约30公里,到朱石河检查站再往右转,走六七公里,即到。茶质特点:条索长而黝黑。香气:春茶山野花香浓郁,香气融入于茶汤之中。汤水中含着浓浓蜜香。汤色金黄明亮,滋味苦涩较轻,刺激性较低,茶汤柔润,口感香甜,留香持久,滋味平衡协调,柔滑细腻,层次感鲜明,茶气缓慢而有力,喉韵绵长。
与易武茶山同为贡茶产地的倚邦自然也不能错过。清朝时期,倚邦的茶菁就被作为贡茶的原料,上贡到皇室,仅供皇帝品尝。在倚邦产出的茶叶中,又以曼松茶滋味最佳。曼松的茶树分布有三处,一处在曼松老寨,一处在王子山,一处在背阴山。
早在唐代陆羽《茶经》中便有言:“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曼松王子山,是一座乱石丛生,红壤为主的山头,茶树在期间零星分布,与森林共生。茶树不像我们在其他产区看到的那样高大,有些瘦小,但很有劲,生长缓慢,内质丰富。干茶遇水,清幽的花香就随着热气扬起,茶汤中暗香浮动,入口尽是像蜂蜜一般丝丝绵绵的甜润。
临沧产区则是勐库大叶种茶树的发源地,也是普洱茶原料最大的产地,地处澜沧江、怒江两大水系中下游之间,位于云南西南部,北回归线从境内穿过,光照充足,低纬度、海拔高,水资源丰富,其茶园都坐落在云雾缭绕的山林中,水汽十分充足。所产茶品以“甜”著称,赫赫有名的大雪山、昔归和冰岛为其代表茶品。

此行还深入临沧产区的冰岛五寨。同为冰岛茶,除了滋味鲜甜甘爽外,几个寨子也各有各的特色。到半山腰的时候,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看见,南勐河把勐库分成了东半山和西半山,东半山有坝歪和糯伍,西半山有冰岛老寨、地界和南迫。由于邦马大雪山海拔过高,直到8点左右才看见太阳从山后缓缓升起。我们先去了冰岛老寨,作为五个寨子中最为出名的寨子,道路要比其他村寨好得多,价格是最高的,也有着与之匹配的高品质。村寨融入在山林中,作为临沧地区最早种植茶树的村寨,老寨的古茶园就分布在寨子周围,是典型的勐库大叶种,用手触摸,可以感受到它的叶片十分的柔软,新长出的叶色偏黄,芽叶呈现黄绿色。

接着我们去了距离老寨20分钟步行距离的地界寨,地界寨子处在大雪山主脉的山脊上,形成了“一地三界”的特色,也是“地界”名称的由来。海拔稍低于冰岛老寨,村寨的周围也有茶树,但最主要的古茶园还是分布在后山上。同在西半山,地界老寨茶的滋味是和冰岛老寨最为相似的,土壤、茶树品种等因素一样,光照时间和温度稍有不同,地界老寨产出的茶品就比冰岛老寨的多了一分浓郁和沉稳。
去完西半山后,我们又去了东半山。和西半山不同,东半山处于山体的阳面,能够接收到的阳光会多一点,因此茶叶滋味也稍稍浓烈一些。进山的路十分惊险,都是泥路,只能容得下一辆车通过,建议骑摩托或者步行进入,虽然慢了点,但是安全。我们选择骑摩托车进入坝歪老寨,在路上颠簸了大概一小时,才进到村寨里面。坝歪的茶园比较集中,中树、古树都是成片存在的,站在茶园里向对面望去,就是冰岛老寨。有着一样的海拔和茶树品种,坝歪的茶的滋味是最为接近冰岛老寨的,我们尝了一泡茶农们前几天制作的茶菁,香气劲扬,山野气韵十足。

最后我们徒步去了糯伍,从坝歪出发,徒步五公里,翻过了一座小山脊,赶在天黑之前到了糯伍。走进糯伍,仿佛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交通的不便,极大程度地保护了村寨周围的自然生态,也是人烟稀少,给茶树提供了更为舒适的生长环境。糯伍的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甜,甜得可与冰岛老寨相匹敌。我们一路上的辛劳,也都化在了这一口甜中,随着茶汤入腹,一同消散了。


一款好茶,优秀的不仅仅是原料,还有精湛的制茶技艺,把茶叶从树上采下来只是第一步,要成为能够品饮的普洱茶还需经历日光萎凋和火的历练。除了盯采,还跟着制茶师傅一起做茶,一趟下来着实辛苦,最后品尝时,每一滴茶汤都不愿意浪费。
从茶山上采完茶树鲜叶后,就得马不停蹄的下山,把茶叶在竹席上摊开,萎凋,这一步是为了防止茶叶在装茶工具中过于拥挤,从而导致茶叶变酸,回甘减少,及时摊放萎凋也可以散除青气,提升后期成品普洱茶的品质。萎凋的时间大概在一个小时左右,但是萎凋是否完成,还得靠阅茶无数的老师傅来判断,一般人的肉眼是无法分辨的。

萎凋后便是杀青,杀青有专门的生铁锅,茶叶投入锅中,便开始滋滋作响,茶叶的香气也伴着声音的响起,飘了出来。试着操作了一下,不是没办法把茶叶好好翻面,就是一不小心就碰到了锅底,被烫了手。需要老师傅的巧劲儿。炒着炒着,茶叶慢慢在手里变得柔软了,用手掐不断了,就可以开始揉捻塑形了。

揉捻是普洱茶茶菁成型的第一步,揉茶的时候师傅教我们应该要沿一个方向揉捻,揉茶量也很有讲究,要两只手刚好握住,多了容易揉捻不均,影响茶叶滋味,让茶味变粗。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揉捻过后还要再搓条,把杂乱无章的茶叶搓成条,整理地整整齐齐。

杀青揉捻后,迎来了最重要的一步,晾晒。这时候是普洱茶最脆弱的时候,不可以在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下面,以免紫外线对普洱茶质的破坏。晾晒的时候要盖上土布,遮挡阳光,时间也要选择在下午3~6时,阳光比较柔和的时候。到这里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普洱茶制作,就是在与时间赛跑。从早晨采摘,到下午晾晒,其中哪一步耽误了,都没办法做出一款好茶。

经过一趟茶山行,此时再坐在茶桌前泡茶,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品味着普洱茶的花香蜜韵,体味每个山头不同的山野韵,仿佛置身云南的大山之中,回归最原始纯真的自然之中。

这次茶山行见证了本期网拍“彩云之南—2022名山名寨古树头春头采”出品,45款来自名山名寨以及热门微产区的古树头春晒青茶,全程盯采,产量稀少,值得珍藏。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参与竞拍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