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圭璧残犹珍 宝籍零堪析——新见两部顾氏《集古印谱》略述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圭璧残犹珍 宝籍零堪析——新见两部顾氏《集古印谱》略述

选自 | 《西泠艺丛》2022年第3期 总第87期 |



文/杜志强
西泠印社社员
江苏省篆刻研究会秘书长



摘    要】

无论对于古玺印,还是印谱史的研究,顾氏《集古印谱》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本文特此介绍新见之顾氏《集古印谱》零册两种,虽为吉光片羽,但在保存古玺资料,揭示版本信息上毫不逊色。两书的再次现世,为我们更进一步的探究提供了可能。况其历经450年的岁月洗礼,虽已残损,却仍留存于天壤间,鲁殿灵光,印林之幸。


【关键词】   顾从德 铁琴铜剑楼 松荫轩






圭璧残犹珍 宝籍零堪析——新见两部顾氏《集古印谱》略述 圭璧残犹珍 宝籍 顾氏 集古印谱 略述 略述选自 西泠艺丛 杜志强 西泠印社 社员 崇真艺客



说起集玺印谱,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印谱顾氏《集古印谱》即属此类。在古玺印和印谱史的研究上,此谱所具的意义不唯现存最早,而且数量巨大。“玩赏古印及制作印谱,远自宣和,近则姜、赵,足以证明并不自《集古印谱》的编者顾汝修始,不过以往藏家,钮数不多,不足歆动大多数士大夫阶级之同好,所以赏玩一道,仅为少数人所摩挲把玩,沾沾自喜,而未为普遍的习尚……《集古印谱》之最大成就,不在于引起鉴赏家对于古印之玩赏兴趣上,而在启发学术界,根据印章考订古代官制及地方建置之治史参考,同时更可明瞭古代官印之尺寸制度。”[1]寄沤公所言极是。


崧泽顾氏是上海、青浦地区的望族,从元末明初这支家族的始祖顾友实起即雅好文艺,曾在崧泽构筑芸阁,储书千卷。倪瓒为之绘图,杨维桢作赋,陶宗仪题诗,陶诗云:“地偏春自胜,市远客犹稀。芸阁开清昼,溪航载落晖。”[2]成一时名迹。至家族第三世顾敏开始,迁居上海县城(今上海市闵行区)。四世顾英(1434—1508)因为显官开始发迹,奠定了这支家族的社会地位。六世顾定芳(1489—1554),明嘉靖太学生,后被召为圣济殿御医,最为煊赫。顾从德(1519—1587),字汝修,号方壶山人。顾定芳次子,与兄从礼、弟从仁、从义、从敬等六兄弟“并贤豪俊爽”[3]。“东川御医顾公,博雅嗜古,厥嗣汝由光禄、汝修鸿胪、汝和廷评,并翔艺苑,义同韦氏,鉴有张华,暨光禄仲子天锡太学,克绍前烈,才望不减,三世五君,极收穷购,得古印章凡若干有奇。”[4]成顾氏《集古印谱》钤印本,煌煌宝籍作为集玺印谱的冠冕,也是我国现存印谱中的绝顶。


顾氏《集古印谱》从明隆庆六年(1572)批量刊行,及今450年的传播中“廿本”之数无疑是其无上珍贵的最好理由。百年来辗转流传,知见存世者林林总总至少尚在八部之数。其中完璧者世存三部,它们是:永嘉谢磊明藏本、蓟县王绍尊藏本及上海图书馆藏本。其他如丁龙泓藏本虽称全本,却湮没在文字典籍之中。而日本横田実藏本缺卷四;唐长茂藏本缺卷二、卷六;张鲁庵捐本缺卷一、卷六;巢凤初藏本仅存卷一如此等等,一如秦曼青先生在跋其自藏残卷时所言“即此不完之本,亦当圭璧视之。宣德鼎炉、成化鸡缸,世犹珍秘,况此谱耶。”[5]


笔者在2008年曾予竭力关注并做初步探寻,“发现顾氏《集古印谱》至少有四种版本,它们在版式和载印内容、数量上均有所别”[6]。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又幸睹铁琴铜剑楼珍藏和松荫轩所得零册两部,何其印缘!兹因《西泠艺丛》相约,急就董理略述如下,以飨同好。


圭璧残犹珍 宝籍零堪析——新见两部顾氏《集古印谱》略述 圭璧残犹珍 宝籍 顾氏 集古印谱 略述 略述选自 西泠艺丛 杜志强 西泠印社 社员 崇真艺客

◎ 图1  顾氏《集古印谱》铁琴铜剑楼藏本内页书影


铁琴铜剑楼藏本(以下简称“铁本”)。一册,开本高30.2厘米,宽18.3厘米,残本。四周单边。版框高 20.8厘米,宽13.5厘米,墨色刷版。双面墨色钤印,单面一至八方,四行四列界格划分。书口空白,无叶次。卷末有版刻“汉铜虎符”图案、注释文字一叶。卷内钤“顾汝修”白文,“潘氏珍藏”朱文,“庞君亮借阅过”白文鉴藏印。(图1)


卷前有清毛琛题识五则。


所存一册钤印始于上声私印“董修”白文玉印,止第59叶未识私印及子孙日利单字象形之“尒”字朱文玺印[7]。


该谱最早著录于1941年常熟庞士龙《铁琴铜剑楼藏善本印谱目》中,庞氏过录了清乾隆丁未(1787)藏书家毛琛欢喜之际所书全部五则题识,“无意中以青蚨七百得之”,同喜!同喜!瞿凤起先生1979年后,将“文革”期间查抄后退还的铁琴铜剑楼藏书,悉数捐赠常熟图书馆,此谱为所捐708种之一,无量功德。


目验可知,“上声私印”21叶308方;“去声私印”13叶165方;“入声私印”6叶88方;“未识私印及子孙日利单字象形等印”19叶271方。此载印数据与庞氏所记略有出入,想是计入双面印、子母印等的因素。


同样是墨钤印本,上海图书馆藏十二册本(以下简称:“上本”),分卷明晰,书记牌、序文、凡例诸要素一应俱全。其分册情况为“官印”册一、册二;“上平私印”册三[8]、册四;“下平私印”册五、册六;“上声私印”册七、册八;“去声私印”册九、册十;“入声私印”册十一;“未识私印及子孙日利单字象形”册十二。“铁本”亦依沈韵编排,按编例前当存一册“上编”,故当年毛琛感慨道:“珍重珍重!他日觅得前一本,当装潢,什袭传之其人耳。”


“铁本”诸印在依沈韵的具体排序中与“上本”颇有一致之处,如:“李”姓列于“史、纪、以、蚂”姓之前;“许”姓列于“汝、褚”姓之前;“苦、鲁、伍”姓列于“杜”姓之前;“贾”姓列于“马”姓之前,而在《印薮》本中则反之。


“铁本”与“上本”在编辑体例上还有一个共性:即将双面印的素面予以钤出,如“赵当时”“耿冣”“丙充国”,双面印特征,借素面呈现出来。而卷末版刻“汉铜虎符”图案、注释文字一叶,为“上本”所无,犹足关注。


统计“上本”后三卷载印数为:1079方[9],较“铁本”载印833方为多。虽然两谱版本形式迥然,但就载印内容来看似有关联,值得做更深入的探究。


需要说明的是,在顾氏《集古印谱》的研究中,目前所能读到的谱本,均依沈韵为序进行编撰,故所称之“卷”,而在实际谱本中,除“唐长茂藏本”(即“秦曼青藏本”)外[10],均无卷端分卷题名。“上本”以册的形式分卷,同样的分卷形式还有下述之松荫轩藏本和西泠印社张鲁庵捐本(简称“鲁庵本”)。而“铁本”则以空格换叶的形式分卷。 


圭璧残犹珍 宝籍零堪析——新见两部顾氏《集古印谱》略述 圭璧残犹珍 宝籍 顾氏 集古印谱 略述 略述选自 西泠艺丛 杜志强 西泠印社 社员 崇真艺客

◎ 图2  顾氏《集古印谱》松荫轩藏本内页书影


松荫轩藏本(以下简称“松本”)。一册,开本高26.8厘米,宽17.4厘米,残本。四周单边。版框高 20.8厘米,宽13.5厘米,墨色刷版。双面朱泥钤印,单面一至八方,四行四列界格划分,钤印下格有鉴藏者墨笔释文。书口空白,无叶次。封面签题“原钤汉印存。壬辰秋日,小晴”。卷内钤“文彭之印”“文寿承氏”朱文鉴藏印。(图2)


所存一册钤印始于上声私印“董修”白文玉印,止第53叶“马宗之印-马幼公印”朱白子母印。


卷端右下钤有文彭鉴藏印,由此联想到浙江图书馆珍藏之“巢凤初藏本”“官印”卷零册,也有此印,取以读之,果然延津剑合,读书之乐曼妙如此,贺喜松荫轩主!


此“松本”与“铁本”一样,均存上声私印卷,然此卷尚有佚叶,“马”姓之后他本及《印薮》当续有“贾、耿、沈”等诸姓,而当止于“范”姓。


圭璧残犹珍 宝籍零堪析——新见两部顾氏《集古印谱》略述 圭璧残犹珍 宝籍 顾氏 集古印谱 略述 略述选自 西泠艺丛 杜志强 西泠印社 社员 崇真艺客

◎ 图3  顾氏《集古印谱》松荫轩藏本“吕”姓载印书影


同为“四行四列界格”版式,细雠之下“松本”与“铁本”所采并非同一版片。进一步校雠此部零册与“鲁庵本”同属一套版框。那么,同样留存有上声私印的“鲁庵本”与此“松本”在载印上的相较情况是如何的呢?这里我们截取“鲁庵本”上声私印中“董”姓至“马”姓的全部载印进行比对。在数量上“鲁庵本”为258方[11];“松本”为361方。两部载印数竟相差百余方?校之“松本”再具体深入一步,“鲁庵本”所缺大宗为:“李”姓缺50方、“杜”姓缺19方、“尹”姓缺8方,更甚者,在“鲁庵本”中“吕”姓竟然未出现,而“松本”钤载有14方。(图3)这一现象,除了理解为在流传过程中的“佚叶”,似无更好的解读?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尚存其他的印章,在两谱中呈现出基本的一致性。这一现象假“松本”的出现和利用得以揭示。


“鲁庵本”和“松本”之间版本的关联甚是紧密,尚待并案对雠之机缘……


对顾氏《集古印谱》的发现研究,终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不仅需要对中国印章历史有清晰地认识和足够的知识储备,同时又要以极大的耐心与定力,等待冥冥之中的印缘。


顾氏《集古印谱》历经450年,遭虫鼠,遇水火,经兵燹,所能留下来的古籍印谱,已经是鲁殿灵光。铁琴铜剑楼和松荫轩两部藏本,虽有残损,却仍留存于天壤间,吉光片羽,印证着顾氏三世六君芸阁事业的皇皇业绩。



圭璧残犹珍 宝籍零堪析——新见两部顾氏《集古印谱》略述 圭璧残犹珍 宝籍 顾氏 集古印谱 略述 略述选自 西泠艺丛 杜志强 西泠印社 社员 崇真艺客

[1]潘景郑:《记顾氏〈集古印谱〉》,《江苏文献》1942年第7期,第33页。

[2]《崇祯松江府志》卷之三“镇志·崧宅志”。

[3]王穉登:《顾光禄少卿从礼小传》,《万历青浦县志》卷之八“艺文下”。

[4]黄姬水:《集古印谱序》,顾氏《集古印谱》上海图书馆本。

[5]秦更年撰,秦蓁整理,吴格审定:《婴庵题跋》卷三《顾氏〈集古印谱〉跋》,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169页。

[6]杜志强:《关于顾氏〈集古印谱〉和〈印薮〉版本的初步考察》,《第二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论文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版,第427页。

[7]原谱第60叶前幅首格钤“叶子承”白文印,虽也为墨钤,仍疑为缀钤,特此说明。

[8]依《凡例》“朱”姓印前置于私印之首。

[9]此数据除去其间缀钤之“赵奇印-赵次公印、臣葆金章”等六方,以及第十二册末朱文肖形印(含一方八思文朱文印)后篆刻类印章。双面、子母印作一方计。

[10]“唐长茂藏本”(也即“秦曼青藏本”)书影,见韩天衡《中国篆刻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9页。

[11]基于研究条件,所据以西泠印社2000年排印版,除去其间缀钤之“董其昌、李流芳、赵子昂、尹辅私印”等六方鉴藏印;“李定之印”“侯欣之印”两方存疑印。双面、子母印作一方计。






圭璧残犹珍 宝籍零堪析——新见两部顾氏《集古印谱》略述 圭璧残犹珍 宝籍 顾氏 集古印谱 略述 略述选自 西泠艺丛 杜志强 西泠印社 社员 崇真艺客



《西泠艺丛》投稿邮箱 | xlyc2015@126.com
咨询或订阅电话 |(0571)87035360
责任编辑 |郭楚楚、陈心怡

圭璧残犹珍 宝籍零堪析——新见两部顾氏《集古印谱》略述 圭璧残犹珍 宝籍 顾氏 集古印谱 略述 略述选自 西泠艺丛 杜志强 西泠印社 社员 崇真艺客

圭璧残犹珍 宝籍零堪析——新见两部顾氏《集古印谱》略述 圭璧残犹珍 宝籍 顾氏 集古印谱 略述 略述选自 西泠艺丛 杜志强 西泠印社 社员 崇真艺客

圭璧残犹珍 宝籍零堪析——新见两部顾氏《集古印谱》略述 圭璧残犹珍 宝籍 顾氏 集古印谱 略述 略述选自 西泠艺丛 杜志强 西泠印社 社员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