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去来兮——李樯故园影像艺术展
策展人:
吴晓鹏 / 于涛
学术主持:
顾铮
主办:
兰格艺空间 / 乐观艺术馆
展览执行:
兰格影艺坊
开幕仪式:
2022年5月28日(星期六)15:00
李樯先生近照
李樯
当代摄影家,中国式纪实摄影的践行者
“尽量阅读你亲近和熟悉的自然,保留那些自己灵魂需要的视觉形象。不再做那些观念驱使下的摄影和纪实,不为绘画而绘画。”
——李樯 语
“如果以文学家比喻,李樯是拿着相机的沈从文。虽然南北的土地与人情如此不同,但影像中流露的温馨、宽厚与包容,与沈老的文字一样真诚而动人。”
——张照堂 2016
策展语
初识李樯是看到他出版在《蝴蝶效应-中国当代摄影图录》里的摄影作品,两年前受邀为他和他的学生在东江湖中国摄影艺术中心策划了一场题为《乡愁·解构与重建》的影展,我们初次相聚在东江湖艺术馆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从此我便喜欢上了他的作品,之后我们多次通过微信和电话进行艺术的交流和探讨,从他对自我影像拍摄过程的讲述和对作品的阐释,感受到李樯小心翼翼,用他特有的方式维系着他跟故乡的情感关系,我发自内心由衷的敬佩李樯老师对故乡的这份真挚情感……
影像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媒介之一,令我们的视觉感知大为不同。其想象、其捕捉生活的细节与独到处都超出静态艺术的固有模式。
这是改变人类知觉方式的艺术形式,艺术家的想象有多远,影像的可能性表达就有多广;它不仅仅是媒介本身,也是媒介意义,它从此掀开了发现世界、创造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大幕。影像通道是通向另一种感觉的语言,它在20世纪被全世界的艺术家实践着、实验着、创造着;在今天,它被中国的艺术家运用着,它的潜力和魅力不断涟漪般地展现。
今天展现的《归去来兮——李樯故园影像艺术展》较为全面展现了李樯40年摄影生涯这一系列主题作品,该系列作品被张照堂、龙憙祖、顾铮、林路、凯伦·史密斯、尚飞鹏、萧沉、陈小波、雷扎(Reza Deghati)、刘全德等人先后在不同的时间段发布了学术评论文章,我们通过细读这些文章可以深刻的对李樯的作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李樯40年的坚守、观看再观看,用生命近一半的时间在寻找重回故乡的路,用朴素的镜头语言、真挚的情感构建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影像纬度,孤独地寻回了他内心的原乡,为原乡建立了厚重的影像档案和人文文本,我坚信这份孤独他终将不再孤独!
此次影展展出了李樯跨度近40年时间的七十余幅作品,也是他第一次在南方举办展览。回到原点,不忘初心,让我们随着李樯影像艺术的通道去感知、去解读……
让影像就在身边,让感知随着通道游走。
吴晓鹏
独立策展人、摄影师,兰格艺空间艺术总监

牧羊女 1983
哈内姆勒艺术纸 30*30cm

黄昏 1989
哈内姆勒艺术纸 90*70cm

墙头的杏花 1982
哈内姆勒艺术纸 90*90cm

骡子和女娃 1984
哈内姆勒艺术纸 90*90cm

赛驴会的入场式 1990
哈内姆勒艺术纸 90*70cm
常态中的隽永
我和李樯第一次见面是在2011年他的西安个展上。之前我读过他的作品集《家园》,印象非常深刻,也为他画面中的特有的陕北风情所感动。那次展览我看到的李樯最早的作品是他于1982年拍摄的。
李樯的摄影最为难得可贵的地方是,他对他个人生活的一个原点,即他的故乡,持有一种深切的关爱并能坚持长期深入的拍摄。这样的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埋头挖一口深井的态度,确确实实在今天仍然浮躁的摄影界里十分罕见。他埋头拍摄,深入拍摄,非但没有觉得枯竭之势,反而是在与他的故乡的摄影对话中获得了与日俱增的勇气与感动,达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他在自己的故乡,以及广义的故乡陕西,找到了自己从事摄影的根本理由,也找到了自己表达对于故乡的爱的独特语言与手法。这个根本理由,其实是他的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所保证。他的结合了艺术抒情与真实纪录的画面,让我们不断地发现本来似乎是司空见惯的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新鲜与感动。当然这一切都有赖于他对于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力与对于摄影可能性的充分认识。
李樯的这种坚持在地挖掘的创作态度,让我想到了意大利的一个摄影家贾柯梅里。贾柯梅里也是一生只拍摄自己的家乡,一辈子也没有离开过那里。但是,他最后给出的家乡图像,既有独特的在地性,又有超越了此地的在地普遍性。李樯虽然后来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城市生活和工作,但他仍然频繁地回乡,因此将他的家乡摄影的聚焦调整到一个更合适他细细端详而又可以保持某种客观性的距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确实离开了,但不断的离开与回返所形成的距离关系,反而给他带来了一种更具启示的视点。最根本的是,他关注自己的生命原点的态度从来没有改变,这一点在今天于他的摄影是很重要的。
李樯在过去40年间拍摄的作品,包含了变与不变两个面向。变,是他眼中的现实总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一些变化,尽管这样的变化也许不像城市里发生的变化那么明显。而不变的,则是他从最初开始拍摄陕北家乡就一直持续到今天的摄影立场与视点。他的摄影,可以被称为纪实摄影,但却又并没有为传统的纪实摄影所束缚。一般所谓的纪实摄影,总要有一个题材,有一种叙事的结构,照片中的事物往往线性地展开,有演进,也有高潮,最后来到某种结局。而李樯的陕北摄影,则是以一种散文式的结构在随时发育,在成长。他的陕北摄影随时在扩容他对于故乡这个概念的理解,也同时在不断地展开新的景观与惊奇,因此在情绪上显得非常饱满。而他的规整严谨与灵动活泼的画面,则都以一种淡定悠长的气息而吸引人。他更多地关注的是故乡的常态生活以及常态中的隽永,这需要持久的观察与敏锐的捕捉。他的照片虽然较少有戏剧性的高潮瞬间,但却又是充满了视觉的细节,而就是这些细节,从容地讲述他照片中的主人公们的生活故事(也许并不那么具有情节性),也展现他们的生活状态。要维持这么一种故事与状态的平衡,要保持这么一种持续的,饱满的观看热情,并非容易,而就是这种观看的热情与意志,铸成他的摄影的内在特质与特殊美感。
李樯骨子里是一个古典主义者,尽管摄影因其记录性而使得他的照片同时具有了文献性。但总的来说,纪实文献性让位于他作品中的整体上的画意美感。我这里说的画意,不同于现在到处泛滥的唯美甜腻的“画意”。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的画意,并非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粉饰矫饰的画意,更不是一种曲意的逢迎。他的古典人文主义的情怀,是通过对画面视觉要素的有机组合与光影关系的严密把握,呈现了一种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品味的坚持与立场。那是基于人文主义立场的画意,具有一种坚涩的美感,丝毫没有低俗甜腻的立足之地。从这一点上说,李樯是一个很执着的人,他的骨子里有着某种意义上说永远不会改变的东西,始终贯穿于他的观看实践之中。在他这里,绘画中的抒情传统被以摄影这样的现代手段所承续,但却又是高度保持摄影的媒介特性而不是扭曲与改造之。这也是他的摄影之所以独具特色的原因之一。
顾铮
摄影批评家、摄影家,复旦大学教授

安边大油坊 1997
哈内姆勒艺术纸 90*70cm

那棵树、羊群和彦香 2007
哈内姆勒艺术纸 90*70cm

玉米地 2002
哈内姆勒艺术纸 90*90cm

贺圈 2021
哈内姆勒艺术纸 90*90cm

雪原生灵
水墨 68*40cm
本次展览将展出李樯故园影像摄影作品和绘画作品共80幅,欢迎前往兰格影艺坊现场观看。

《归去来兮》图文书封面
注:本文如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谢谢~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