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笔墨写幽篁丹青绘新绿
北京画院藏叶恭绰《兰竹册页》鉴赏
︱高磊︱
作为孙中山革命运动的追随者,时任中华民国全国铁路协会副会长、交通部次长的叶恭绰,在民国初年已然是蜚声政界、文化界与收藏界的大家。时至今日,叶恭绰的书法和绘画艺术依然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中据有一席之地,其柔韧劲挺、面貌多样的书法和极具笔墨韵味、文人情感的绘画,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在文化创造中的集中体现。本文立足于叶恭绰先生的绘画作品,以北京画院藏《兰竹册页》为中心,鉴赏其创作高峰期的艺术面貌。竹是叶恭绰热衷表现的题材,他在创作中融入书法笔意,在继承文人画笔墨传统的基础上运用了意象化的色彩,创造出自然、清新的审美意境,体现出他临古而出新的艺术创造。
一、以书入画—继承文人画的笔墨传统
叶恭绰以书法而闻名,他的书法启蒙于祖父叶衍兰和嗣父叶佩,有着每日书写的习惯,一生留存的作品较多。统观他的书法作品,毋庸置疑,其属于文人书法的范畴。叶恭绰在创作中主张“书法应根于篆隶,而取法则碑胜于帖”,“根于篆隶”的观点“显示了叶恭绰与家族书风一脉相承的关系:爷爷和嗣父均写篆书,他则将篆隶的笔意融入行楷”。除了家学书风的传承,叶恭绰的书法艺术亦受他丰富鉴藏之影响,如传世珍宝毛公鼎、王羲之《曹娥碑》、王献之《鸭头丸帖》和褚遂良《大字阴符经》等,都曾为叶恭绰旧藏,故而叶恭绰的书法较寻常书家而言更具视野与格调,呈现出古朴、雄壮、稚拙的审美意味。
叶恭绰 兰竹册页之一 纸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25厘米 北京画院藏
事实上,叶恭绰不仅善书,亦能作画,是文人画优良笔墨传统的继承者。文人画提倡诗、书、画、印相交融,要求画家有极高的综合修养。文人,是一个多元而发展的概念,其文化渊源是古代的“士”,孔子“富贵不足以益也,贫贱不足以损也”的说法指出了士人内外双修的精神品质。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文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意识与创造意识逐渐增强,文人画的概念应运而生。宋代苏轼曾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之言,在对王维绘画的品评中揭示“诗画一律”的创作方法,并强调文人的自我修养,这已然昭示了文人画与宫廷、民间绘画的本质区别。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指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亦将唐代王维的作品视作文人画之鼻祖,并认为“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可见在董其昌的文人画论点中,一方面把“士气”视作品评鉴赏的标准,另一方面提倡“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的方法论。而叶恭绰的艺术理念亦与董其昌相近,他以“画中有诗”“以书入画”为创作方法,极善用笔,多“以草隶奇字之法”作画,这在北京画院所藏《兰竹册页》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意象色彩—拓展笔墨的表现能力
东晋王徽之曾言:“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后,“此君”在诗文中常为竹子的别称。竹子常常用来特指人物品性:竹子经冬不衰、竹竿中空而柔韧、竹外表朴实且用途甚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苏轼“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表述道出了文人阶层对竹的喜爱,竹不仅是画家描摹的客观自然物象,更是作者人格、情感与理想的象征。叶恭绰笔下的竹,用笔遒劲,笔墨俱佳,这与其在书法上的深厚造诣密不可分。
北京画院藏的《兰竹册页》是叶恭绰成熟时期的代表作,通篇均用写意的手法,以翠绿代替墨写兰竹,别具情趣。如《兰竹册页之六》所示,叶恭绰笔下的竹从画面右下角生出,向左上角生长而贯穿画幅,极具视觉张力。其中的枝干以类似楷书笔法中锋绘成,颇为劲挺有力。竹叶的描绘则较为潇洒,不同形状、方向、大小的竹叶在他精妙的布局下显得杂而不乱;细观其处理手法,便可发现前后的空间叠压关系亦在干湿浓淡的变化中有着独到的诠释;竹叶向背以浓淡颜色区分,八面出锋而挥洒自如。
叶恭绰 兰竹册页之二 纸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25厘米 北京画院藏
以翠绿写竹的手法是叶恭绰绘画的一大特色,浅绿色的枝叶极具文人趣味,又具有清新脱俗的艺术美感。自然界中的竹本是翠绿色,以近乎客观物象的色彩作画似乎为文人画所忌讳,例如“墨竹”和“朱竹”的手法,都在强调以主观化、情感化的手法描绘“胸中之竹”,拉开与真实生活中竹的距离。而叶恭绰的翠竹,则放大了中国画直观的色彩感受,将翠绿色作为画面的意象,折射兰竹富有生命力的一面,体现了他的创造力与探索精神。叶恭绰的翠竹笔法事实上是将颜色当成墨来使用,传统的笔墨以水为媒介,在他的笔下亦是如此,《兰竹册页之四》所示,画中的竹叶应是笔端包含较多水分之时所作,故而层层色彩积压而交融,给人以饱满温润之感,尤其是画面右上角的竹叶,其后方的竹叶淡而干涩,前部的竹叶则浓而湿润,在干湿对比间,画面所营造的春天气息扑面而来。
正如苏轼所言:“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叶恭绰的《兰竹图册》极富感受力,其色彩的意象美离不开他长年累月的练习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三、临古出新—取法传统重塑笔墨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叶恭绰在兰竹绘画上取得的艺术成就,亦离不开他的丰富收藏。朱万章在研究中指出“元王渊《竹石双鸳轴》、管道《墨竹卷》、顾定之《画竹真迹轴》、吴镇《画竹卷》,明代夏仲昭《画竹卷》……清代戴明说《画竹轴》(两件)、毕涧飞《竹石轴》等”都曾为叶恭绰所藏,对他的墨竹多有示范作用。
统观叶恭绰一生创作的兰竹作品,其面貌是较为多元的。作于1951年的《竹石图卷》是叶恭绰的代表作之一,这件作品集诗、画、书为一体,以兼工带写的手法描绘了姿态不一的修竹,极具笔墨韵味,在当时,“面对百废待兴的新兴政权和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其兴奋、激动、观望等各种复杂情感汇集一身,因而借笔墨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心态使得这件作品更具时代意义。相较于北京画院所藏的《兰竹图册》内敛、淡雅的画风,《竹石图卷》的笔墨显得更为恣意潇洒而直抒胸臆。
对同一题材的多元处理亟需深厚的传统功底和长期的临摹实践,在《兰竹图册》中,可以看到吴镇、夏昶对叶恭绰的影响。对比故宫博物院藏夏昶的《墨竹图》和《兰竹图册》便可发现,叶恭绰绘画语言的形成离不开对传统的深入研习。夏昶善于表现竹叶迎风而起的姿态,《墨竹图》中竹叶的安排错落有致,落笔即成,并以浓淡分出前后,笔势变化多端,生动地描绘了竹叶于风中“摇曳”的意蕴。《兰竹图册》虽然在尺幅上不及《墨竹图》,但在精妙的细节处理上则尽显传统功底,其叶子的处理与夏昶十分相近,都强调叶尖微妙而婉转的形态,体现和传统绘画范式的一脉相承。
叶恭绰 兰竹册页之三 纸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25厘米 北京画院藏
叶恭绰的丰富收藏为他学习传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看似信手拈来的寥寥数笔,实则体现了他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他在艺术实践中重塑了传统笔墨的价值:其一,书法绘画形式的融合。叶恭绰的绘画作品中多有书写题跋,且在疏密、黑白、虚实分布上有着深入的思考,两者共同构成了作品的直观视觉语言。其二,书法与绘画技法的融合。叶恭绰善于在绘画中运用书写笔法,如墨竹的枝干、绿叶,体现出浓郁而厚重的书法意味。他也善于在书法中融入绘画意识,墨色的浓淡、字里行间的分布无不体现着绘画的精髓。其三,书法与绘画在审美趣味上的统一。叶恭绰在重视学问的同时非常注重品格,这种文人心性使得他的书法与绘画在审美趣味上高度统一,在艺术表达中凝聚自我对于时代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怀。在绘画领域的丰富实践使得叶恭绰的书法较同时代的书家而言更具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书风兼具文人情思与图像美感,体现了对传统文人书法的创造性传承。
纵观叶恭绰一生的政治与文化活动,他的政治诉求、文化理念与艺术创造,都极具文人的视野与风骨,体现了德、才、情、思的统一。叶恭绰的绘画艺术,其背后有传统文人意识的支撑,也有着丰厚家学的积淀,更离不开他广博的视野与丰厚的艺术实践。在时代社会的发展中,他的艺术精神也历久弥新,学问与品格并重的态度,于当下的文化创造、艺术教育而言,仍具有直观的现实意义。
叶恭绰 兰竹册页之四 纸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25厘米 北京画院藏
作者供职于北京画院
(编辑:刘谷子)
︱全文刊载于北京画院《大匠之门》㉜期︱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