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馆藏珍品推荐:《复活的玫瑰》
(商务印书馆1924年出版)
今日推荐官:黄望莉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导。《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执行主编。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史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理事影视史学专委会主任等。
近些年来主持了国家社科艺术学的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国家广电总局一般项目、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同时主持国际、全国性的会议20余次。出版多本专著,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70余篇。
展品故事
黄望莉:“理解侯曜要理解到他所在的时代和背景。
侯曜
侯曜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大学教育系。由于他酷爱文艺,加入了文学研究会。1924年,侯曜进长城制造画片公司任编剧主任兼导演,先后指导或编导了《弃妇》、《春闺梦里人》、《伪君子》、《西厢记》等,后转入明星影片公司编导了《和平之神》、《海角诗人》等七部影片。
细看这本藏书《复活的玫瑰》,它出版于1924年,从封面上可以了解到,侯曜在当时也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文学研究会是1921年1月4日于北京成立的,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许地山等十二个人发起。当时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研究会的重要贡献,还有一个点在于出版刊物、编辑丛书,这其中就包括我们今天手上的戏剧剧本的出版发行——《复活的玫瑰》,这本藏品就是其中的明证。
这本丛书的出版时间来看,也正是侯曜开始从事电影编导的开始。而1927年上映的《复活的玫瑰》也是侯曜根据自己1924年的舞台剧本改编的,这部影片由黎民伟、侯曜执导,林楚楚、黎民伟等主演。
黎民伟、梁林光、侯曜在20年代
今天对这本书籍的发现,对于理解早期舞台艺术和对易卜生主义在中国的演化、通俗叙事的发展、影戏观,尤其是对侯曜的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仔细研读这部藏书,能够让我们深入理解侯曜及其影戏观的发展脉络。侯曜也是中国早期电影理论的拓荒者,他所撰写的《影戏剧本作法》一书于1926年在上海出版,是中国最早的有关电影剧作的专著。
这个故事离奇、充满人文理想情怀的作品《复活的玫瑰》,充分体现了五四以来文人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在中国现代性景观中所经历的新型情感文化的追求。抗日战争爆发后,侯曜编导了《血肉长城》、《最后关头》、《太平洋的风云》等抗日题材影片,后转至新加坡协助拍摄影片。新加坡被日军占领后,他被指控为抗日分子,被扣上了摄制抗日影片的罪名,惨遭杀害。侯曜用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谱写了中国早期电影文化的新的维度。”
6月16日,上海电影博物馆即将迎来开馆九周年的生日啦!九年来,我们接待约120万人次的观众,举办了近3000场的各类型活动,因为你们,让电博如此精彩!
今年的生日,注定是难忘的。自从3月14日下暂停键,我们和所有上海民众一起共克时艰,守望归期。但能做的还有很多,对一家博物馆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珍贵的藏品,为了迎接九周年的生日,我们打算回归馆藏、回归博物,让那些暂时无法和大家见面的藏品活起来,再次闪闪发光,为此我们将围绕馆藏珍品,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馆庆月,首先与大家见面的是595微电台九周年馆庆特辑。
在6.16来临前,我们会每天邀请一位大咖推荐官,在595微电台为我们推荐一件电博的馆藏珍品。同时为了回馈观众,大家识别每日倒计时海报中的二维码,完成6.1~6.16每日打卡,就将获得两张免费电博参观门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