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艺术宫 | 艺起前行】逄小威:坚持胶片创作,只为捕捉中国农民鲜活而澄澈的灵魂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线上展览
在希望的田野上
——中华艺术宫馆藏
逄小威中国农民肖像主题摄影作品展
(第三期)
2020年,摄影家逄小威克服了新冠疫情的影响,带着团队走了全国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走到了中国最东(黑龙江黑瞎子岛)、最西(新疆喀什的克州)、最南(海南岛三亚的最南端)、最北(黑龙江省漠河北极村)四个地极的村庄、拍遍56个民族、拍全农林牧副渔(各种职业),为1000多位农民拍摄了肖像。
2021年9月11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办“在希望的田野上——馆藏逄小威中国农民肖像主题摄影作品展”。本次展览从逄小威捐赠给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中国农民》肖像中精选200幅,将逄小威历时近一年的拍摄路作为展线,用黑白照片的方式呈现了在中国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不同的生活面貌、各个年龄层的生活状态,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从事农林牧副渔“大农业”中国农民的现状,为中国脱贫攻坚的决胜做出了历史的见证。
真实往往有撼动人心的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也正是如此,凭借质朴的影像语言以及肖像作品展现的强大生命力,展览一经推出便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
本次“艺起前行”线上展览就与大家一同回顾“在希望的田野上——馆藏逄小威中国农民肖像主题摄影作品展”,跟随逄小威的脚步穿越南北,看见中国土地上那些真实的存在。
1956年,⽣于北京,祖籍⼭东烟台
1978年,考⼊中华全总⽂⼯团话剧团 做演员
1989年,赴⽇本学习、⼯作
1997年,回国从事摄影创作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英国皇家摄影协会会员、著名人像摄影师。中国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体育频道、中国电视主持⼈协会、中国国家⼤剧院、中国电影博物馆等单位特邀图⽚摄影师。
逄小威代表作品:《电影的面孔》、《电视的面孔》、《英雄》、《光荣与梦想》、《国家大剧院与艺术家》、《中外文化名人》、《中国京剧》、《王佩瑜》、《山河记忆》、《中国农民》等。
拍摄地点
内蒙古、宁夏、甘肃
云南、贵州、四川、新疆
拍摄时间
2020.7—2021.3
聆听逄小威的创作心声
“我要通过对人物外部特征的刻画与描绘,揭示出人物的命运与性格,我要表现的是“这个人”!
我相信肖像艺术自身的力量与魅力,我要通过“肖像”告诉观众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今天农民生活的真实存在!”
——节选自逄小威《我为什么拍农民》
藏族学生
甘肃神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寺
2021-2-14下午15:35
藏民 卓玛特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寺
2021-2-14中午13:40
农民王佐书(左)、侯永红(右)
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郭家堡镇前进村
2020-8-10下午5:00
农民 董德宝
吉林省农安县合隆镇谷家岭村
2020-4-11上午10:30
农民 唐心萍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平山镇江南村
2020-6-16下午1:10
渔民 王世宽
辽宁省大连市皮口镇渔码头
2020-4-18上午11:25
农民 饶武和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
2020-9-21上午9:40
农民 李成孝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
2020-9-26下午4:20
农民 王存升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吴忠市盐池县王乐井乡
2020-8-1下午2:30
农民 鲍连地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旧营村
2020-8-3下午4:30
农民 吉木拉体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巴普镇
2020-9-24上午12:10
农民吉后石加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井叶特西乡
2020-9-24下午3:10
农民 艾亥提·阿布都热依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喀什市阿瓦提乡
2020-10-9上午12:30
农民 阿布都瓦依提·吾麦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喀什市喀什古城
2020-10-7下午19:00
导游 刘小琴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滇池路1310号云南民族村
2020-9-3上午9:20
农民那吉拉姆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永宁乡
2020-8-22中午1:40
工作中的逄小威
为让大家有更好的观展体验,“在希望的田野上”策展人金懿诺与摄影家逄小威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谈。
本期节选三个重点问题与各位观众分享,包括“拍摄器材的坚持、拍摄地点的选择、对中国农民现状的看法”,希望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观展。
金:您从一开始从事摄影到现在都是用胶片在创作,现在也是数码摄影的时代,电分厂也越来越少了,胶片摄影对您技术上也是一个挑战,那是什么让您对胶片一直有坚守?
逄:一是习惯了,从二三十年前没有胶片的时候我就在用胶片。第二个数码已经发展非常好了,但是我觉得如果我用135相机我就会用数码相机,因为确实有很多优势。画面的品质不像早期还会有马赛克这样,放大清晰度也没问题的。数码还有一个好处体现在传播上,即拍即看,尤其对于商业摄影、纪实摄影、抓拍、新闻摄等领域上用数码摄影非常好。但是我用的不是135相机,我用的是中画幅相机以上甚至是现在用大画幅的哈苏相机。大前年,我之前在日本和我爱人一起去了富士公司,我问了那里的技术人员,富士胶片和数码有么有差异?那里的技术人员回答说:当然有差异,颜色的自然表现胶片好,层次胶片好,细节表现、柔和的过度,信息存储微妙的关系都是胶片好。所以数码是在模拟胶片,它的终端目前是以胶片呈现的程度为追求的目标和标准。所以接下来我几个项目还是用大画幅去拍摄,比如中国京剧、中国昆曲,芭蕾舞,残奥会冠军等等。
金:您在拍摄中国农民的过程中,有些看似平凡的照片中的地点其实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上,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有着历史价值,您是如何却确定拍摄地点的?是从历史的角度去考量有所取舍?您为什么一定要走到这些点呢?
逄:我当时在设置我要去哪里拍摄,第一点是一个都不能少,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一个都不能少。第二点,我也不知道我应该去哪里,我一开始想被拍摄的人是有光环的,有故事的,到最后我舍去了这个想法,我就去自然找农民,变成去挖掘有故事的地方。比如江西我会去井冈山,湖南我会去韶山,河北省我想去西柏坡,到了陕西我想去延安。因为在有限时间内,我想一是选择红色的路线,二是有意思地方,三是大家都关注的,感兴趣的地方。
金:逄老师您拍摄作品结束是2020年的10月份中下旬吧。那么到现在也有几个月了,您也看到了作品电分出来的效果。如果让您能用几句话来概括您一路看到中国农民的现状吗?
逄:其实我一开始做这个项目呢就是记录当今2020年在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的,我也想借此机会把全中国走一遍。所以我说这是一部行走在960万平方公里上的田野调查。
我在这之前对农民的记忆,大概要退到我十岁到二十岁的记忆里我在农村生活的经历留下的印象。那时我们生活很困难,物质很贫乏,穿一件新衣服要期盼过年,期盼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农闲时可以不在田间干活,每顿饭可以吃一点馒头,吃一个菜,过年时可以吃肉。
我看到一个开拖拉机年轻的农民,我追上他请他停下来,我想给他拍照时聊起他和爱人一共有400亩土地,可见机械化程度很高。我前两天又给他电话聊天,我问他现在最大的期盼是什么,他说他希望有1000亩地。我担心地问他那么多土地怎么种啊?他说农忙的时候可以请人帮忙,当然也是机械化的。这是多么天翻地覆的变化啊。我在东北还看到一个全国劳模,当然他过去是一个农民,他现在有几万亩的土地和上万亩的水塘,养鱼又种地。
今天的农民和我过去再农村生活时的很不一样了,当然有些地方也不是很平衡和最富裕的地方还有很大的差距,脱贫攻坚也是需要持续不断,让大家生活好起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农民对幸福生活的满意度,比如紧邻上海这样大城市的新型农民。我拍到的一个上海的女孩,她妈妈是大学的教授,她曾经在英国留学学习纯艺术的,回来后就包下了一块长江入海口的土地种小麦,我在田野里拍到她抱着一只小羊羔。她把大地当纸,把种的庄稼当画笔,他们在做大地艺术。
从人类社会的总体来看,伟大的肖像摄影作品,既记录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也记录着社会的重大变迁,希望本次展览能给各位以启发。
点击下方图片
即可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往期内容


“在希望的田野上”
最后一期即将推出
逄小威的拍摄之旅也进入尾声了
他将会带来怎样的艺术惊喜呢?
敬请期待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于2022年3月11日(星期五)起实行临时闭馆,闭馆期间,各类公众活动均暂停。恢复开放时间将另行公告,请留意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的最新动态信息。
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谨致歉意,敬请谅解!
【官方微信】 【官方抖音】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