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旧物放新彩 赓续中华文脉——《宁波家谱编修启事叙录》读后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旧物放新彩 赓续中华文脉

《宁波家谱编修启事叙录》读后

田永官(宁波大学)


日前蒙天一阁应芳舟兄赠送新著《宁波家谱编修启事叙录》(以下称《叙录》),拜读多次,多有所得。芳舟兄是我学长,比我早几年入学,又早几年毕业。在我刚入学之时,大名即已如雷贯耳,是老师口中时常夸耀的榜样,只是一直无缘面识,成为一件憾事。直到两年前因为参加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课题开题论证会才得以初识,遂一见如故。

《叙录》历时三年完成,体现了作者求真负责的态度。全书以姓氏笔画为序进行编辑,一来方便整理,二则也方便读者查找。姓氏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但并不怎么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笔画最少的姓氏是什么,恐怕多数人需要思索片刻,但是通过查阅《叙录》,笔者惊喜地发现,宁波地区笔画最少的姓氏为丁,最多的达17画,即戴、魏二姓。读书至此,颇有一番“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

作为一个学历史科班出身,特别是主攻近现代史的人,深受“近代化”思潮影响,一度觉得家谱不过是“老古董”,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家谱等处于被逐步淘汰之列。平时阅读史料和书籍也较少涉及家谱,一直以为家谱在近代中国以来已是十分小众,逐渐销声匿迹,但是发现《叙录》洋洋洒洒近40万字,从 1880年至2021年,仅宁波一地,见诸报刊的就有126个姓氏发布了编修家谱的启事。时至今日,宁波仍有不少家族保持着在报纸刊登修谱公告的传统。近年来,宁波一地也涌现出一批家谱编研成果。这些都纠正了我以往并不正确的认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家谱依然展现出它的勃勃生机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更让我惊奇的是,家谱这一传统文化形态,被作者用现代化的手法全方位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其新的生机和活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为家谱编修以及研究应用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可能。

我国有非常悠久的“邸报”历史,近代意义上的报刊自清末由西方传入中国,并在通商口岸等地快速传播开来。报纸被公认为“社会百科全书”,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重要的材料来源。近年来,报刊史料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学术成果层出不穷。《叙录》将见诸报刊、杂志的家谱编修启事加以系统整理,让我们得以了解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形态、中西文化的融合发展。作者还走访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宗族祠堂以及在国内颇负盛名的“思绥草堂”等地。作者认为“只有细致查阅家谱原件(含扫描件),才能获取比较放心的第一手资料”,正因为如此,作者纠正了一些家谱目录,如《中国家谱总目》《浙江家谱总目提要》等著录方面的一些错误,这无不体现出作者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

古人讲究史学三才:史才、史学、史识。整合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最能体现作者历史素养的。难能可贵的是,《叙录》没有停留在对启事的简单摘录,而是加入了作者自己的研究,有按语、有说明,更有相关史料、史实的拓展和考证,体现了史料整理和学术研究的有机统一。同一则启事往往出现多次,或者出现在不同媒介,如果仅录其中一则,就无法呈现其全貌,全录则难免冗余。作者用高超的历史技艺,保障了史料的完整性,又避免同类史料的重复。如作者整理了镇海海和乡(即东管乡)新周周氏于1947年5月2日刊登在《新闻报》的修谱公告,在最后指出“该通告又刊5月4日、7日《新闻报》,5月28日至30日《宁波时事公报》,但《宁波时事公报》无上海接洽处联系方式”。

明清以来史料典籍浩如烟海,史料类编是史料检索、利用的重要途径。从版本目录学的角度,编目是“功在一人,利在学界”的义举。《叙录》很好地发挥了这一功能。《叙录》还可以作为海内外宁波人到天一阁、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地查谱寻根的先读性书籍。作者在书中除了按语说明修谱次数、修谱成果等外,还随处可见“天一阁有藏”“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有藏”等记载,为读者明确馆藏方向,可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舟车劳顿,极大地方便了寻根。因而,《叙录》是一本史料性、学术性与工具性兼具的难得著作。

更值得一提的是,宁波是一座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有着“文献之邦”的美誉,天一阁、五桂楼、伏跗室等藏书楼闻名遐迩。作者长期在天一阁博物院负责家谱收藏、整理和研究工作,常年奔走在全市各地征集家谱。如今天一阁已是一座丰富的家谱宝库,正如作者所言“家谱俨然成为天一阁的一大品牌”。《叙录》的出版是天一阁家谱藏研结合的重要成果,将进一步扩大天一阁在全国的影响,也将发挥其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国史、方志代有续焉,但是家谱编修在 1949年以后却急剧减少,即使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家谱编修也是一件不常见的事情。家国天下,家是中华文化的根,而家谱则是“一个家族的血脉史、生命史、发展史”,天一阁博物院庄立臻院长为《叙录》撰序,指出“纂修、续修家谱是当下很多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可以看作天一阁对修谱以延续中华文脉的呼吁。

作者本是一名家谱文献征集、管理和研究者,此书的出版不仅仅是作者对自身多年工作的总结,更重要的也是对作者自己的一个交代,是作者多年的心血和积累。无独有偶,作者作为一位地方文史专家,虽然近年来的业务工作主要集中在家谱方面,最初却是以研究朱葆三等宁波商帮人物起家的,目前已出版有《一诺九鼎——朱葆三传》《朱葆三史料集》《宁波旅沪同乡会人物史料》等著作。

作者前期十分丰富的文献资料积累和著述,为《叙录》的高质量问世打下了基础。芳舟兄当下正在撰写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课题《朱葆三年谱》,衷心祝愿他能在学术研究、文献收集整理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并期待其有更多的著作问世。


(本文转载自《藏书报》第22期)


旧物放新彩 赓续中华文脉——《宁波家谱编修启事叙录》读后 崇真艺客

宁波家谱编修启事叙录

应芳舟 著

2021年12月出版

98.00元

978-7-5732-0241-3


责编:王赫

排版:王曦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