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 | “缓流”单元艺术家响和她《梦的田野》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 | “缓流”单元艺术家响和她《梦的田野》 博文精选 OCAT深圳馆 崇真艺客


由颜峻策划的展览“缓流”是“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的10个策展单元之一,该单元是音乐与表演艺术单元。自开幕至闭幕,原计划邀请六组艺术家轮流驻留、创作,主持工作坊、公开或不公开的排练,不定期安排音乐会和表演活动,或非表演性的活动。尽管部分艺术家因疫情无法成行,但都在“缓流”这一主题下,以各自的方式进行了创作。


第二位来“缓流”单元驻地的艺术家是响,她于2022年2月16日至3月1日期间,邀请了她的两位朋友王溪曼和于名晶从成都来深圳一同驻地、创作。近期,她们完成了作品《梦的田野-引》,并围绕驻地的见闻、作品创作、田野录音、声音艺术等话题和我们进行了对话。我们将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及对谈整理发布。观众的现场参与固然能让作品激起水花,我们相信线上呈现也能在更广阔的时空中带来思想的碰撞,共同加入“缓慢、暧昧,然而坚决”的流动当中。


“我理解的‘田野’,是一种状态,是当下、即刻正在发生的一切。”


Field xx是一系列基于田野录音,特定的空间/时间性以及人的在场而创作的概念作曲,以现场表演为主。Field 13Field n.n均为响的2021年旧作。


Field of Dreams(《梦的田野》)是基于这两件作品的一次新的实验。它是一个整体性的作品,由现场表演与静态作品构成,将发生于深圳OCAT工作室B的内部及外部场域中。


由于疫情原定于3月5日的公演推迟,由此生发出这组线上作品Catalyst(《引》)。它包含三个部分,由响、于名晶、王溪曼独立创作于驻留期间。Catalyst存在于现场表演之外,也将以某种转变或关联的方式存在于表演之中。


——《梦的田野-引》作品阐释



Catalyst I


Catalyst I,响,声音,10分43秒,2022年

所在单元:缓流

单元策展人 :颜峻

地点:OCAT深圳馆A、B工作室




Q
&
A



 OCAT深圳馆:你在OCAT深圳馆的工作室驻地、创作两周,驻地期间,对深圳和工作室周边环境进行了怎样的考察?


▲ 响:我自二月中旬开始在OCAT深圳馆驻地,一周后于名晶和王溪曼加入。记得驻地头几天恰逢雨水,深圳持续大风大雨,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呆在工作室,偶尔出门。


有几次散步,去到了附近的燕晗山郊野公园,很喜欢。雨后空气湿润,特别舒服,一连串幽幽的深绿色,偶尔可以闻到某种植物的体香,朋友说像尤加利的香味。郊野公园里比外界安静许多,路过小山顶的时候,趁着微风,远处的白塔会传来一阵阵群鸟的叫声。


除了燕晗山,我们还去了南边的海峡,Catalyst的第一个作品就是在海峡附近录的。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 | “缓流”单元艺术家响和她《梦的田野》 博文精选 OCAT深圳馆 崇真艺客

于名晶在驻留期间进行田野录音,拍摄:响



 OCAT深圳馆:深圳的哪些声音或风景勾起了你的兴趣?哪些声音是你认为具有城市独特性的?


▲ 响:我挺喜欢燕晗山的公共厕所和旁边的露台那片区域,地形上上下下,呈环形,整个环境是特别干净的深灰色,去的那天光线也是浓浓的冷色调,像在日本,如果有机会倒挺想在那儿做点什么。


这次驻地对我来说,在去做发现感兴趣的声音并记录这件事上,城市的独特性并不是我想要探讨的,而城市作为一部庞大的机器或者说身体,其内部的振动正在吸引着我。



 OCAT深圳馆:《梦的田野-引》中Catalyst I是你的声音作品,分享一下作品中的声音来源?收集声音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一些印象深刻的事?


▲ 响:这段声音是在滨海大道的地下通道录的。我前后去过三次,第一次在白天,后两回都在夜里。这个通道只给行人和两轮车通过,是从工作室去海边的必经之路。


我很自然地就会喜欢这样的地方,虽不是那种光线昏暗、老旧的通道,却也因为处于表面之下而生成了某种特别的气氛。我使用振动小喇叭作为接触式话筒,放在地面靠近墙沿、用于覆盖贯通整个下水道的金属架上。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 | “缓流”单元艺术家响和她《梦的田野》 博文精选 OCAT深圳馆 崇真艺客

于名晶在驻留期间进行田野录音,拍摄:响


深夜在这里录音特别享受。当头顶来回穿梭却较为稀松的汽车振动穿透厚厚的混凝土到达隧道的金属结构再传入我的身体时,会猛地感到一颤,带着余韵,像是置身于海底,不是那种白色翻腾的海浪向我袭来,而是一种更深的东西。



 OCAT深圳馆:在作品描述中,你写道“我理解的‘田野’,是一种状态,是当下、即刻正在发生的一切。”能否由此展开具体谈谈你对“田野录音”这一创作方式的理解和创作体会?


▲ 响:想引用角田俊也在他的“春粒”专辑中写道的那段话,“古老的希腊哲学家们认为,世界是由一系列空间粒与时间粒组成。当我在春天的时候漫步于三浦半岛,也有同样的感受——这里的空间性与时间性似乎由一系列的声音粒组成。每一个地方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品质。你可以说它是这个地方的特性,这些声音的特性。或者换个说法,你也可以说它是属于这个地方的一个基本性……对我们来说,叙述事件的唯一办法,是密切地观察那些正在发生的。”这些微观角度的,或者说本质的东西,也正是我在做田野录音时感受到的。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 | “缓流”单元艺术家响和她《梦的田野》 博文精选 OCAT深圳馆 崇真艺客

Field 13静帧,响,表演者:于名晶等,13Lounge,成都,2021年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 | “缓流”单元艺术家响和她《梦的田野》 博文精选 OCAT深圳馆 崇真艺客

Field 13乐谱,响,2021年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 | “缓流”单元艺术家响和她《梦的田野》 博文精选 OCAT深圳馆 崇真艺客

Field n.n(静帧),响,No Name Studio, 朱家角,2021年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 | “缓流”单元艺术家响和她《梦的田野》 博文精选 OCAT深圳馆 崇真艺客

Field n.n乐谱,响,2021年



 OCAT深圳馆:请具体介绍一下Field xx系列的创作概念?相较于该系列的旧作Field 13Field n.nField of Dreams (《梦的田野》)有哪些新的尝试?


▲ 响:Field xx是一系列基于田野录音,特定的空间/时间性以及人的在场而创作的概念作曲,以现场表演为主,可以从Field 13Field n.n看到它的雏形。这些由特定的空间与时间组成的“田野”,一定是建立在某种新的情况之下的,所以它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原本的那片田野,而这项实验就是将这些不同情况下的“田野”融合在一起的过程,它们共同存在,共享一切“正在发生”所需的条件。


而这样的空间性和时间性在《梦的田野》中变得更为抽象。我们三人在同一主题下独立创作,这些有着不同视角的作品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



 OCAT深圳馆:田野录音本身便是一个叙事的载体,它能追溯到一个地方所附着的信息,反应那个地方的生活节奏甚至权利结构。对于田野录音素材的艺术作品转化,你如何把控对原音处理的度?


▲ 响:我会尽量保持对原音的呈现,不做或只做非常简单的声音处理。我认为,从选择使用什么样的话筒、录音方式、开始和结束的点、录音过程中周围环境的情况等因素,已经决定了一件作品的绝大部分。



 OCAT深圳馆什么时候开始对声音艺术感兴趣?对你来说,怎样的声音是值得被记录的?


▲ 响:自2012年在柏林参加国际声音博览会,跟着Thomas Gerwin在街上行走(sound walk)开始,就和声音的世界或者说周遭的振动初步连接上了,回来立刻买了第一部录音机。


后来才知道“田野录音”这个词,也开始重新去学习和理解它。现在我认为不存在值不值得被记录这件事,任何声音都是可以非常有意思的,好像没啥意思也可以记录,当然没什么声音也行,关键是你的角度。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 | “缓流”单元艺术家响和她《梦的田野》 博文精选 OCAT深圳馆 崇真艺客

响在深圳进行田野录音,拍摄:于名晶



 OCAT深圳馆在你看来,当代艺术领域中的声音艺术与我们日常讨论中的音乐是怎样的关系?或者说我们是否需要区分二者?


▲ 响:不用刻意区分,都可以是音乐,也都可以是声音。有时我听它们会有想要跟着哼哼的感觉,一台正在转动的工业电风扇也可以像音乐一样好听。



 OCAT深圳馆回到参展作品,你邀请了于名晶、王溪曼参与本次驻地创作,创作成果是包含三个部分的《梦的田野-引》。驻地期间你们如何一起生活、在地调研、合作创作?围绕创作,发生过哪些有意思的讨论?


▲ 响:在去深圳之前,我们进行过两三次讨论,主要都是围绕主题和现场表演。来到深圳后,大家就是一起生活的状态了。做做饭,也做各自的事,特别“缓流”,创作也就自然而然发生了。



 OCAT深圳馆“缓流”单元是声音单元,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梦的田野-引》不止关于声音,它是杂糅了听觉、视觉甚至文字的综合体,你们希望带给观众怎样的体验?


▲ 响:我们希望给观众带来的,是对现实的体验,也是做梦的体验,但不一定是美梦。



 OCAT深圳馆:最后请谈谈你参展“缓流”单元的契机?


▲ 响:我喜欢“缓流”(slowcore)这个主题,《梦的田野》也和它非常契合。OCAT深圳馆B工作室的空间结构很特别,把作品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虽然驻地期间没能公开演出,但能够在二月底,深圳疫情管控前顺利完成驻地实属幸运。




于名晶

Catalyst II  (《眼睛和燃烧的水》)



Q
&
A



 OCAT深圳馆Catalyst ll展现了一只盯着镜头的眼睛一层沸腾的水,两个视觉元素的选择,背后是怎样的考量?


▲ 于名晶:Catalyst系列是“缓流”单元《梦的田野》中的作品,也是之后现场表演的一个引言。


Catalyst ll里,我想用这两种元素的叠加去营造一种氛围,这个氛围的想象来自于物质的想象。梦是对现实的投射,这个物质的想象也是基于现实的投射,在当下,眼睛的凝视是无声的表达,沸腾的水是水与火的结合,是柔软的灼热,是克制的情绪,是双重性的,是无声的汹涌。



 OCAT深圳馆Catalyst ll与你在深圳驻地的经历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 于名晶:在深圳驻留是一段特殊的经历。大环境下,我们可能受困于家中或不同的地方,命运与地方的关系比往常更加紧密。从我的理解来看,《梦的田野》是现实的投射,因此我在深圳的驻留,从对在地性的思考延伸到了对集体命运的关注。当然,具体创作的灵感也是从驻留生活里来的,例如Catalyst ll里眼睛元素的灵感和思考其实是来源于驻地旁的一颗树,这棵树的表皮有类似眼睛的形象。



 OCAT深圳馆Catalyst ll是一段无声的影像,为何选择了无声的形式?怎样的情况下,会让你觉得视频作品“此时无声胜有声”?


▲ 于名晶:当一种感官缺失时,反而能加强另一种感官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例如,当我们只用耳朵聆听时,脑海里反而会出现无穷的画面感。同样的,这段无声的影像,也是充满想象的声音的,这个“声音”是留给观众的空间。除此之外,关于这两种元素的含义,这里也须是无声的。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 | “缓流”单元艺术家响和她《梦的田野》 博文精选 OCAT深圳馆 崇真艺客

于名晶和响在OCAT深圳馆艺术家工作室,拍摄:王溪曼




王溪曼

Catalyst III (USED TOY)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 | “缓流”单元艺术家响和她《梦的田野》 博文精选 OCAT深圳馆 崇真艺客

Catalyst III (USED TOY)(静帧),王溪曼,三段视频,均2分10秒,2022年




Q
&
A



 OCAT深圳馆Catalyst III展示了包裹在透明塑料袋之下的,左腿有残缺的假人体,三段视频里的假人体分别保持着各自的姿势,其皮肤表层似有污渍。谈谈这件作品的创作概念?


▲ 王溪曼:Catalyst III展示的不是假人体,是一种状态。这个影像作品的名字是“USED TOY”,顾名思义是三个不同的,“被使用过的”,被丢弃的,有女性身体形象的“玩具”。我出于对不公和被扭曲的事实的愤怒创作了这件作品。



 OCAT深圳馆:这件作品是否带有你对女性身份或身体的一些持续性思考?


▲ 王溪曼:女性身份遇到的各样问题在这个社会中是显而易见的,但似乎平权运动后,这二百多年以来,社会没有真正地重视过。身为女性不需要为女性身份或身体有持续性思考,这件作品更多的是从女性身体这一有诱惑力的形象提出显而易见的不平等问题。



 OCAT深圳馆Catalyst III与你在深圳驻地的经历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 王溪曼:在深圳驻地期间,正值当地疫情管控,我几乎都在B工作室的范围内活动。透过栅栏,看街上为数不多的行人与车辆,仿佛受困于无形的容器。作品中同样展现了如此真空的状态。



采编 | Lusi





关于艺术家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 | “缓流”单元艺术家响和她《梦的田野》 博文精选 OCAT深圳馆 崇真艺客



,1984年生于成都。目前生活、工作在成都。于西南交通大学和德国安哈尔特大学获得双学士学位。


她从四川音乐学院幼儿园开始学习小提琴,并在学生时期常年参与交响乐团和弦乐四重奏的表演。在德国接触电子音乐后开始成为一名DJ。与SU在成都创立电子音乐厂牌atmen,组织策划一系列活动。同时开始创作电子音乐。2013年在柏林的国际声音博览会第一次接触到田野录音和实验性的即兴音乐。回到成都后开始创作田野录音,后来逐渐成为一名实验乐手。


2017年在成都创办VITAL实验声音艺术节。2018年与芮君、于名晶成立移涌小组。多在特定场域如废弃建筑,雪山等,实践结合声音、身体、仪式和行为的表演项目。


作品发表于amplify 2020在线音乐节、撒把芥末密集音乐会、燥眠夜、Prajnasonic、play rec等场合和平台,并在伦敦电台framework播出。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 | “缓流”单元艺术家响和她《梦的田野》 博文精选 OCAT深圳馆 崇真艺客



王溪曼,1990年出生于辽宁沈阳,2016年硕士毕业于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四川成都。


王溪曼的作品主要以行为和影像为媒介。在学院期间,她开始关注身份研究和性别流动性,并持续通过多种媒介探索⾃身的定位及在表演创作中外在和内在的关系。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 | “缓流”单元艺术家响和她《梦的田野》 博文精选 OCAT深圳馆 崇真艺客



于名晶1995年出生于四川成都,2017年毕业于英国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四川成都。

于名晶的作品主要以装置、影像、行为为媒介,关注日常随机相遇下的可能性、微妙本能感知体验、特定环境下的无用行为和情感记忆中无法言说的复杂状态。






当前展览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 
展期:2021年12月19日 - 2022年6月12日
地点:OCAT深圳馆、华·美术馆、华侨城生态广场




🔗相关链接: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2021”联合策展人颜峻:它是我们对自己的创作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 | 线上论坛 ⑧身体与噪音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2021 | “缓流”单元照骏园工作坊演后谈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 | 一场无声的“视频会议”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2021| “献给钢琴的运动”公开演出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2021| 表演工作坊“照骏园:为了表演,或许不”即将开始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 | “缓流”单元艺术家响和她《梦的田野》 博文精选 OCAT深圳馆 崇真艺客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 | “缓流”单元艺术家响和她《梦的田野》 博文精选 OCAT深圳馆 崇真艺客
OCAT深圳馆成立于2005年,位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内,是OCAT馆群的总馆。作为馆群中成立最早的机构,OCAT深圳馆长期致力于国内和国际当代艺术和理论的实践和研究。从开创至今,一直围绕着艺术的创作和思考而展开其策展、研究和收藏工作。

参观信息

开馆时间:10:00-17:30(逢周一闭馆,节假日等特殊时期的开放时间根据场馆公告而定)
免费开放,无需预约
地址:深圳南山区华侨城恩平街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南区F2栋OCAT深圳馆
网站:www.ocat.org.cn
微信:OCAT深圳馆(ID: OCATShenzhen)
微博:@OCAT深圳馆
电话:0755–26915007 / 26915100 
邮箱:info@ocat.org.cn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