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7日,【白领之夜】系列讲座“自然生息”季度主题下的第二期讲座,震旦博物馆邀请到复旦大学植物学博士、城市荒野工作室的的周寅老师(蛙哥),在本期讲座中,他带领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如何评价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意义等等,同时还介绍了多种上海重要的本土植物,一起探索了神秘的自然力量。
本篇正文部分约9051字,阅读预计所需25分钟。
内容已由主讲人校对。
讲座回顾
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高频词,如何评价生物多样性,如何提高一个地方的生物多样性,尤其我们生活在城市中,我们要如何跟自然共处、如何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今天就结合我们工作室实际做过的一些项目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生物多样性
首先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呢?这个概念听上去很好理解,生物多样性不就是一个地区生物种类的高低吗?种类多是不是就意味着生物多样性高呢?其实不然,生物多样性本身有着非常严格的科学定义,从定义上来看,“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在我们的印象中,说到生物多样性,可能就会想到我们下面看到的这两张图,分别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画面本身很吸引人,但仔细看来就会发现画面中有许多不科学的地方,例如大象、狮子、火烈鸟、鹦鹉、猴子等是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出现的,海洋里的海豚等等不同的海洋动物所栖息的环境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同一个环境下纷繁多样的物种可能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生物多样性”。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生物多样性”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依次点击下方图片,了解生物多阳性的三个层次)
·
那么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
·
为什么我们总是说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它到底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
生物多样性高比生物多样性低有着怎样的优势?
当然我们知道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其本身的生物多样性就有高低。比如北方的针叶林,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一棵树都是同一种。如果我们到上海的南汇、崇明,会发现滩涂上完全是由芦苇、互花米草、藨草这几种有限的植物构成的,一眼看去景观上是差不多的。但是在热带雨林,会发现身边的每一棵树好像都是不同的种类,所以说生物多样性本身就有这样一个生态系统的差异。
在每一个生态系统中,我们都认为要尽可能提高其中的生物多样性。下面这张图里,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动物和植物,包括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里各司其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基本可以将生态系统中的各类生物分成三类角色: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是创造物质和能量的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我们地球上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太阳的热量——光能通过植物光合作用的转化可以变成糖分、营养物质,并且转化为生物能;由植物产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随后会被食草动物吃进去,从而转化为食草动物的能量;食草动物最后又会被食肉动物吃掉,但这些动物又不是永生的,它们死掉之后又会变成营养物质回到土壤或水体之中,而这些营养物质经过真菌、细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之后,又会转化到植物的体内,并开始一个新的循环。
对于每一个物种来说,都是在这三大职能之中,有时可能也会“身兼数职”。再细分,其中的“工种”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动物专门吃植物的叶子,有些专门吸花蜜,吸花蜜的过程中就可以帮助植物传粉,这也是很重要的生态价值。还有一些专门吃植物的果实,吃了果实之后就帮助植物进行传播,等等。
每一个物种各司其职,但我们会发现,生态系统的某一职能,通常都不是由单一的物种来执行的。可能会有好几个物种具备同样的功能,这也就是生物多样性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如果一个“职业”只有一个物种来承担,那么当这个物种出现问题的时候,这个生态系统的运作就会出现问题。
那么我们怎样衡量一个群落生物多样性的高低?生物多样性是否就简单地意味着生物种类的多少?
下面这两张图中,每一个颜色、形状代表的都是一个物种。其实从物种角度来说,左右两边群落各有十个物种。如果只是以物种的多寡来衡量,我们会认为左右两边的群落生物多样性是一样的。

你认为以上哪个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更高?
然而“物种的丰富度”只是衡量生物多样性的其中一个参考标准,还有其他许多标准,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看“物种的分布是否均匀。”我们可以看到右边这个群落,将近一半都是蓝色三角形,而且几乎都分布在一个地方,黄色圆圈同样数量较多且分布集中。而左边群落里的物种则分布均匀且较为分散。所以我们得到的结果是左边这个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更高。
我们身边就有相关的例子。比如上海,鸟的种类有五百多种,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很顶尖的水平了,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还是只有几种常见的鸟,比如白头鹎、麻雀、珠颈斑鸠、乌鸫、灰喜鹊等,其他种类就需要花些时间精力去寻找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虽然城市中鸟种类很多,但是分布是不均匀的。有些一年就能看到一两次,有些则随处可见,这就是一种比较失衡的生态系统。有些物种占据了绝对优势,从而挤占了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这种情况往往会出现在遭受过人为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因为最先回到被破坏过的生态系统的都是比较强势的物种,它们回来之后大肆繁殖,那么其他物种就很少有机会和空间再进来,而这也是很多城市的通病。我们后面也会提到如何通过人为的方式来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是我们全球都面临的很严峻的问题。
其中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一点是栖息地的破坏,就是动物原本生存的环境遭受人为的破坏。破坏的方式有很多种,最终的结果都是极大地缩减了动物的适宜生存环境。有的人可能会说我们给动物留一点空间,很多地方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例如很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但实际上,保留下来的这些区域所起到的生态价值,跟原本很广袤的森林、野生的栖息地还是有很大区别。目前人类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城市的扩张、农业的发展、工程建设等等。
第二是环境污染,我们看到的这张图里是一只信天翁,科学家发现它死在一座岛上,腐烂之后身体里有几百个塑料碎片,有一些还是比较完整的零件。可能是在捕食过程中误食的一些塑料。而这些是我们肉眼可以看见的垃圾,还有很多例如塑料微粒,是我们肉眼几乎无法看见的,这些微粒不仅会进入到动物的体内,同时也会进入到我们人体内。

体内都是塑料碎片的信天翁
所以环境污染很大程度上也是会影响到我们人类的,例如农药使用等等。这些污染物基本上是无差别攻击,并不是只针对某一类生物。所以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也是很严重的。
第三点是气候变化,虽然气候变化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我们人类的影响,气候变化在加剧,其程度和发展速度都远远比自然发生的气候变化要严重得多。例如温室气体的排放、由于气候紊乱导致火灾频发、洪水等等。
第四点就是过度的人为捕捞/猎杀/砍伐。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在短短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被人类赶尽杀绝的旅鸽。据说这曾经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鸟类之一,达到了六十亿只。我们现在依然在对野生动植物进行迫害,尤其是那些对我们人类来说有价值的。

旅鸽(图片源于网络)
比如大家很爱吃的金枪鱼,目前并没有人工养殖的,全靠捕捞海里的野生金枪鱼。在捕捞金枪鱼的时候,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我们会用围网将鱼群全部围捞起来,而鱼群里除了金枪鱼还有别的海洋生物,我们不需要的就被当场丢弃。与此同时,渔网的网眼都是很小的,不同大小的金枪鱼都能被捕捞上来。当金枪鱼被捕捞完之后,它们无法再去繁殖后代,久而久之这个物种就会消失。科学家已经提出警告,如果我们依然就目前的方式去捕捞金枪鱼的话,可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大部分的金枪鱼都会灭绝。
这也提醒我们思考,我们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有去获取自然资源的权力,但我们是否也应该提高我们食物的多样性,而非仅仅就某一种生物进行捕捞。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生物入侵。外来入侵生物挤占了本土生物的栖息地,导致竞争,最终导致本土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依次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详情)
下面这些图片中,
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景观植物,
那么其中哪些是上海本土植物呢?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查看解析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查看解析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查看解析
我们平日里见到的大部分景观植物都不是本土的物种,都是其他地方引入进来的。作为景观来说,引入一些长得好看的植物无可厚非,但是从生态效应的角度来说,它们是远远不如我们的本土植物的。

上海典型的公园景观类型
例如上图这种上海常见的公园里,有大片的平坦草地,孩子们可以在上面跑步、踢球、搭帐篷。但是这种公园起到的生态效应是很低的,草地的生态效应绝对不如树林来得强大。在本身公园面积就不大的前提下,大面积种植草坪,从生态角度来说并不合适。放眼望去能看出来明确种类的植物里,例如水杉、雪松、垂丝海棠,草坪所用到的草,都不是本土植物。
现在的公园中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选用的物种主要是外来的,二是在景观构成上,草坪所占的面积太大,植物的种植也存在一定规律,而非自然的交错分布、随机生长,这样所起到的生态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还有一个问题是在管理上,我们知道种植的植物一定会有病虫害。如果我们遇到了蚜虫,要怎么处理呢?如果是在家里,很简单。但是如果是在一座公园里,通常会选择喷药的方式。这种方式处理害虫很高效,但是副作用也非常大。这种无差别攻击会让周围的所有生物都受到影响。最可怕的是,很多林叶害虫是有很强的耐药性的,比如蚜虫,可能大部分被除掉了,但也有很少一部分存活下来并产生了耐药性,后续再使用这种农药作用就不大了。并且其繁殖的后代同样具有这种耐药性。如果再换一种农药,那么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那么大自然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蚜虫来了,自然就会有蚜虫的天敌出现,比如瓢虫、草蛉。但是它们并不会竭泽而渔,不会一次将蚜虫消灭光,而是会和蚜虫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所以我们说现在城市景观一些人为的管理方式对我们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也有负面影响。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践
我们城市荒野工作室位于浦江郊野公园的一个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面积并不大,但我们尽可能将其进行合理规划,划分出不同的片区。比如上海本土落叶树种区、常绿落叶混交区、蝴蝶招引区等等。


城市荒野乡土生态科普师范基地
建设基地的前期工作,很多植物是公园本身种植的,我们需要将这些外来植物去除,然后引进上海的本土植物。但是怎么引进呢?很多我们没办法买到,那么我们就只能自己去野外找,去采集野生植物的种子来进行播种。有一年我们在青浦的一条水沟里发现了龙舌草,我们甚至还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粗梗水蕨”。我们将这些植物从野外迁回到基地进行保护,如果我们不做这些工作,可能随着农田的开发,这里的这些植物就随之消失了。

此外我们也做了很多动物方面的保护。我们在一个棚里种植了很多蝴蝶幼虫爱吃的寄主植物,比如马兜铃。灰绒麝凤蝶的幼虫就是专门吃马兜铃的。但是现在上海的公园和绿地里几乎是看不到马兜铃的,我们只能通过人工种植,到野外去采集灰绒麝凤蝶,让它在棚里进行繁育,再把繁育的后代投入到我们的基地之中,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保育。

而为了保育一些水生生物,我们所做的工作首先是挖坑,然后往坑里灌满水。植物就自然而然长出来了,我们只需要投放一些苗、种子、鱼、虾、螺蛳等,后续就不用我们管,它们会自然形成一个淡水生态系统。在下面这张图里,左边的土房子,是给翠鸟做窝用的。

基地内为翠鸟做窝而搭的土墙
翠鸟,我们常能在水边看到,因为这种鸟喜欢吃鱼虾,它们筑巢一般是在河边的土坡上打洞。但是现在上海的公园里并没有这样的土坡,翠鸟无法打洞筑巢。我们造了一个很小的土墙,大概两平米大小,厚度估计五六十厘米,然后翠鸟就来了。所以我们的动物真的不挑剔,只要有一点适合它们的环境,它们就觉得这地方足够了,可以在这里定居下来。
那么我们在建设城市园林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去考虑到不同动物的需求,很简单的一点就是尽可能去引种上海本土的植物,从而构建一个更自然的生态系统。
上海本土植物
前面我们提到,本土植物的价值会远远高于外来植物。我们上海虽然本土植物并不多,但它们也可以给上海的本土动物提供很多适宜的栖息地、食物等资源。
在上海的天马山、佘山,经常可以看到壳斗科的植物,比如麻栎、板栗,这些都是在上海有自然分布的植物。它们可以提供什么功能呢?例如我们上海本土的赤腹松鼠,它们很重要的食物来源就是坚果,那么壳斗科的植物就可以给它们提供丰富的食物。


左:麻栎;右:板栗
榆树在上海也很常见,上海的榆树主要有榆、榔榆。我们知道榆树上会长出所谓“榆钱”的果实,这种果实人也是可以吃的。榆树的叶子会被昆虫取食,例如榆绿天蛾。榆树的果实,尤其是榔榆,在秋季结果的时候可以为很多鸟类提供食物,例如金翅雀、蜡嘴雀就很喜爱榔榆的果实。


左:榔榆;右:榆绿天蛾
另一个跟榆树亲缘关系很近的本土植物是朴(pò)树,是一种树形非常优美的植物,在公园里一般以单独一棵存在,不会成片种植。黑脉蛱蝶的幼虫专门以朴树的叶子为食。朴树的果实也同样是很多鸟类喜爱的食物。

朴树
我们很熟悉的樟树,其黑色果实虽然我们很多人并不喜欢,但它是很多鸟类喜欢的食物。樟树的叶子有一股樟脑味,按理讲应该没什么昆虫喜欢,但上海很常见的青凤蝶的幼虫就喜欢樟树叶子。同时也因为樟树多,所以青凤蝶很常见。


左:香樟;右:青凤蝶
下面这种叶子长得很奇怪的树叫构树,上海本土树种里最常见的一种。构树会结出有点像杨梅的红色果实。这果实人也可以吃,那么动物就更喜欢吃了。鸟吃了构树的果实之后到处排泄,就把它的种子带到了各种地方。所以构树几乎不需要人主动去种植,我们会在很多地方看到它像杂草一样就生长出来。构树同样可以提供很好的生态价值。
家蚕我们基本上只能给它们吃桑叶,但家蚕的祖先种“野蚕”是可以吃很多种桑科的植物的,其中就包括构树。由于构树的树皮很容易裂开,露出的树枝就会吸引到一些甲虫或者比较喜欢吸树汁的蝴蝶。所以我们如果晚上要寻找天牛、锹甲等大甲虫,在构树上寻找的命中率是很高的。


左:构树树叶;右:构树果实
另一种上海的本土植物——乌桕,其树形也十分漂亮,在落叶的时候叶子会变成金黄色、橙色等各种颜色。更重要的是乌桕的果实,外面的黑色部分是果皮,裂开之后脱落而露出的白色部分是种子。这一层白色是蜡质,是它的假种皮。

乌桕
而在冬天,这层富含蜡质的假种皮恰恰是鸟类非常重要的食物来源。因为吃了蜡质之后,鸟比较容易长脂肪,可以帮助它们抵御寒冷的冬天。所以很多鸟类在冬天特别喜欢乌桕。王氏樗蚕蛾的食物很广,其中就包括乌桕,很多大蚕蛾的幼虫就喜欢吃乌桕的叶子。刚刚我们提到,在冬天因为昆虫少,很多原本喜欢吃虫子的鸟类,也会改吃植物的果实。北红尾鸲,是很常见的在上海过冬的鸟类,以及远东山雀都很喜欢吃乌桕的假种皮。


左:北红尾鸲;右:远东山雀
枫香,据说我们古代诗人所描述的枫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枫香,而非我们现在所说的槭树。枫香的果实长得像流星锤,这种果实在中药店就可以买到,产量是很高的。我们看到枫香的果实有很多小的缝隙,种子就藏在里面。比如黄雀这种嘴比较短但是较为强壮的鸟,就很擅长将嘴伸进去把里面的种子挑出来吃掉。


左:枫香;右:黄雀
女贞也是我们种植较多的植物,它蓝紫色的果实也很受鸟类的喜欢。女贞在上海并不少见,但是幼虫取食女贞的紫光箩纹蛾却很少见,这可能与我们在城市管理上大量喷洒农药有关。上海四大金刚之一的乌鸫、白头鹎等都会在秋冬时节去取食女贞的果实。


左:女贞;右:乌鸫
竹叶花椒,“花椒”二字证明其与我们做菜用的花椒属于同一家族,它的果实同样可以闻到花椒的味道。按理讲,这种味道的植物应该没有动物爱吃。有一些蝴蝶的幼虫就是口味比较重,就是吃花椒以及一些其他芸香科的植物。
据我们观察,碧凤蝶只对花椒感兴趣,所以在我们基地引种了很多竹叶花椒,这样就可以吸引像碧凤蝶这样的蝴蝶过来。经过我们两三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很稳定地可以在每年夏天记录到碧凤蝶。它的幼虫长得比较吓人,这也是恐吓天敌的一种方式。

竹叶花椒
野桐,是大戟科的一种植物,它与我们前面提到的梧桐并没有亲缘关系。在野桐上,经常可以看到的是一种非常漂亮的蝽象——角盾蝽。
我们前面所提到过的马兜铃,常常被当作杂草被铲除掉,是许多蝴蝶幼虫的寄主。马兜铃的花是烟斗状的。麝凤蝶、红珠凤蝶都是以马兜铃为食的。


左:马兜铃;右:红珠凤蝶
萝藦也是很漂亮的一种植物,但常常也是被当作杂草被清理掉。大家可能对萝藦的叶子和花不太熟悉,但在一些无人管理的绿地、荒野等地方时可以看到它的果实的。成熟了以后会裂开,类似于蒲公英的种子就会飘出来。


左:萝藦;右:萝藦果实
萝藦也是有一定生态价值的,比如金斑蝶幼虫就以萝藦叶片为食。萝藦在上海比较少,所以相应地金斑蝶在上海也比较少见。斑蝶这一类的蝴蝶,因为幼虫阶段会吃一些有毒的植物,比如萝藦叶片的毒性就比较强,以至于成年之后这些植物的毒液依然留存在其身体之中,所以像斑蝶这一类几乎是没有鸟吃的。

金斑蝶
以上就是一些比较重要的上海本土植物,今晚分享的这些,是希望大家可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对于一个生态系统、对于我们的城市来说到底有怎样的价值。我们每个人都值得去思考怎么做才能提高、保护我们所生活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以上图片来源于城市荒野工作室,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讲座回放
本讲座视频回放也已经上传至「震旦博物馆 bilibili 官方账号」,长按图片扫描即可前往观看。


博物馆活动交流群

城市荒野Studio
主讲人
周寅
(蛙哥)

复旦大学植物学博士,从事水生植物繁殖生态学方面研究。2016年加入城市荒野工作室团队,主要负责自然教育课程策划和授课,设计了一系列经典的自然教育课程,并有丰富的冬夏令营带团经验。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