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勒画廊北京荣幸地宣布我们即将举办最新展览“贮藏(2022)”,本次展览将呈现自1960年代至1990年代出生的二十余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囊括绘画、摄影、影像和装置等诸多媒介。本次展览由独立策展人杨紫策划。展览以两组画库的形式邀请观者一同进入遮掩的游戏中:艺术家将心理视像“贮藏”于作品的方寸之间——创作可以被视为一次激活这些视像的旅程,同时,他们也在等 待这些视像在凝视中被激活的时刻。心理视像浮现又消失,捕捉它们,是促成创作行动的一个理由。以身体的行动为中介,凭借着创作的展现,视像被委婉地传导给观看者——观众、收藏者,抑或艺术家本人,又在他们心中藏下了遥远的、模糊的起点,以期待下一次的瞄准与校正。
我们可以说,一位艺术家在创造作品的一个环节,是将所绘画的事物彻底地用心观看几遍。在对肉眼观看的模拟过程之中,艺术家是自由的,他/她可以围绕着绘画的对象旋转,进入它的内部,与之融为一体,或者将其分裂成粉末状的碎片。绘画的元素可以被调度成为一场戏剧的演员,它们随着艺术家的意志你来我往。抑或,流畅的被切断,分散的被联系起来,近的模糊了,远的清楚了,平面的立体了,坚实的扁平了。
我们不能说,心中的空间形象是被“腾挪”到现实中来的。这是因为,在将头脑中的物质化后,艺术家必须处理手上实在的材料,材料会反向塑造艺术家的心。心中的空间形象的呈现过程是一个与创造条件较量的过程。贮藏在心里的印象也是一个过程,它随着缓慢诞生、修正或变化的创造物时时刻刻地清晰起来。
本次展览也致敬于2019年王光乐在北京当代艺博会上组织的项目“作品的公寓——一个前置的货仓”。在这个项目中,王光乐集结了三十余位青年艺术家,将他们的作品紧密地悬挂在货仓内,观众需要通过抽拉每一层的“货仓”断面,才可以欣赏全貌。彼时,王光乐以这种形式比对北京艺术商业生态逐步抬头时的起步状态,短短几年后,同样的形式却能隐喻蓬勃的收藏行为下,艺术家被逐步消隐的主体性。
本次展览特别鸣谢青年藏家罗旭东先生,他对展览的鼎力支持让此项目得以实现。在因疫情被阻隔以及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一汇聚不同代际艺术家、不同创作语言和艺术表达的展览开启一场对话。
欢迎扫描二维码预约直播,
我们还将有神秘礼物抽奖赠送,
明天见!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