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总觉得我们还有一个使命在!”
“不用悲 不用伤 前途自有风和浪 ”

春末暂别,夏日相逢。今晚,国家大剧院戏剧场重启大幕,在《春天里》的旋律中,在铛铛车悠远的铃声里,老赵、杨小姐、阿唐、刘大个、小徐……时代洪流里的青年悉数登场,怀抱热望与坚持,站在人生的路口,再度与观众见面。
暂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遇,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十字街头》的本轮上演,不仅是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原班人马的重聚,也是疫情以来所有演员不停练不停功、全力以“复”与观众们的剧场重逢。
爱情、工作、人生、价值
总有青年徘徊在“十字街头”
即便是在1930年代的摩登上海,初入社会的青年同样面临着踟躇无措、毕业即失业的人生困境。最先失去信心的小徐在走投无路时被老赵救下,对小徐“在这里一切都是没有希望”的感慨,老赵报之以“我总觉得我们还有一个使命在”的回答。文章气节莫白头,老赵坚守“值得做的事总应该去做”的人生观努力写稿,却未能保住工作,在与房东太太的极限拉扯中,少年意气频频受挫。




美术专业毕业的阿唐在商店布置着橱窗,虽以乐观为美德,也清楚这种乐天是“看不透现实社会的另一种表现”。只有沉稳实干的刘大个,最先走出“十字街头”,满腔热血回到沦陷的故乡投身抗战。
事业摇摆不定,爱情却不期而遇 。“一墙之隔”、作息时差,铛铛车上一见钟情的杨小姐和老赵不知对方就是惹人生厌的租房邻居,一回家便是纸团大战。
(滑动查看“一墙之隔”的邻居大战)
舞台上杨小姐进入梦乡,投影区借用电影中杨小姐的绮梦补充了她的少女情思——身着茶花女式衣裙、浅荡着秋千,与身穿礼服的老赵相会。
原《十字街头》电影 绮梦片段
等到真相大白,二人表露心迹,更多的却是两个青年在时代裹挟下的美好憧憬:
“只要我们自己的力量团结起来,就一定可以保护我们国家的产业。”
“只要我们还有希望,还在做事,就一定会变好的。”
“那时候所有人都会很幸福,包括工人,包括农民,包括学生,包括我和你。”
剧中人,戏外身。在话剧《十字街头》的结尾,所有演员跳脱出原有的角色,以当代青年的身份回望经典影片的主创主演,他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做出了无悔的选择。真实的命运或许比剧中青年更崎岖难捱,但也给人以更多的机会走向伟大,更多的勇气向着永恒。
话剧《十字街头》里沿用了电影中流传至今的插曲《春天里》,这首充满了希望、热情的歌曲为迷茫的人生路口带去了阳光明媚的春风。它在主人公的感情线中灵动跳跃,在影像与舞台的并置互文中,这段反复出现的旋律在听觉上将时隔八十余年的青年不断拉近,一样青春、一样热血、一样迷惘,它朴素且真挚地告诉每个时代面临选择的青年:“向前进 莫彷徨 黑暗尽处有曙光 ”。
剧场“扩容” 舞台“蒙太奇”
致敬经典与年轻的他们挥手相望
为了保留银幕华彩的精神筋骨,又能从中汲取现实意义,话剧《十字街头》的导演黄盈巧妙地将舞台变为“剪辑台”,真人表演、实时拍摄与电影影像交织,叙事线索如素材般并置于舞台上,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演体验,更加强了两代青年的对话感和时空交错感。
(滑动沉浸进入“舞台剪片”观演体验)
此次复排是话剧《十字街头》首次进入国家大剧院戏剧场进行演出,剧场的“扩容”为技术实现提出了新的考验,却给舞台的视觉呈现带来了更丰富广阔的效果。车台旋转移动,逐渐组合成极有年代感的铛铛车,老上海的影像置于车身之后,探照灯下蒸汽弥漫,让观众瞬间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十里洋场。
青年的我们都曾经想像过未来
而未来不是仅仅靠向往成为现实
尾声处,所有演员面朝舞台底幕,看向电影的结尾,与影片中的青年一样,手挽手肩并肩目送他们坚定而充满朝气地迈向远方。车铃再次响起,如同历史的脚步继续向前。
演出时间:2022.6.9-6.12
演出地点:国家大剧院·戏剧场
出品人:王宁
艺术总监:徐晓钟
总监制:赵铁春
总制作:李志祥、赵铁春、朱敬、王诚、宫吉成
电影原作:沈西苓
编剧:黄盈、徐蔚昕
导演:黄盈
舞美设计:张鵾鹏
灯光设计:韩东
多媒体设计:胡树真
服装设计:宁芳国
化装设计:林颖
作曲:张潇、王紫箫
音响设计:荣华
主演:
老赵:董汶亮
杨小姐:徐子瑄
阿唐:李召洋
刘大个:奉阳
小徐/流氓:于梦潮
姚大姐:刘贝贝
房东太太/舞女:王文杰
本期文案:章凡
剧照拍摄:刘方 牛小北
本期编辑:李子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