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戏剧云笔记|喻荣军:创作是和观众一起行走的过程(下)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上一期戏剧云笔记带大家回顾了国家一级编剧、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喻荣军是如何找到灵感的(没看过的朋友可以点此回顾)。

本期戏剧云笔记继续带大家了解编剧喻荣军是如何追随灵感的。喻荣军通过数个创作的灵感小故事,与大家一起分享他认为灵感出现的前提,以及他如何看待观众和剧场之间的关系。

戏剧云笔记|喻荣军:创作是和观众一起行走的过程(下) 崇真艺客

您也可以在「文化会客厅」

收听此次喻荣军讲座音频版哦

6月4日9:00-10:00 直播音频版(上)

戏剧云笔记|喻荣军:创作是和观众一起行走的过程(下) 崇真艺客


6月5日9:00-10:00直播音频版(下)

戏剧云笔记|喻荣军:创作是和观众一起行走的过程(下) 崇真艺客



希望给观众看到戏所承载的生活

戏都是有所承载的,这是喻荣军对创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在谈到《谎言背后》的创作故事时,喻荣军跟我们分享了他所希望给观众展示的、戏的背后是什么。

《谎言背后》这部戏在一个逼仄的审讯室里展开,以女性被杀为纽带,勾起了两个男人间审讯与被审讯的状态,演绎了一场激烈的角逐。这部戏的创作灵感源于一次邀约,2002年,喻荣军受电台邀请,要再创作一部关于刑警803(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代号)的广播剧,在准备的过程中喻荣军进入到真实的审讯室观察,身处压抑环境中的所想所感,形成了《谎言背后》形象的种子。

戏剧云笔记|喻荣军:创作是和观众一起行走的过程(下) 崇真艺客

《谎言背后》演出剧照


喻荣军说:“审讯者和被审讯者之间这种关系是非常耐人寻味的,空空如也的审讯室会让人产生一种想象,我想象生活当中,其实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经常会处于这种审视和被审视的状态。”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喻荣军就开始填充它的内核,在参观完审讯室回家的路上,喻荣军在马路上和地铁站间细细地感受着穿梭人流,他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地铁进站的时候,一张张冷漠的面孔非常机械化地全部转向那辆列车,接着,人们好像一条条鱼一样地游动进车厢,列车启动后,一块块玻璃前又是一张张冷漠的面孔,这是都市人的面孔,但是在这冷漠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无奈的灵魂构成了这座城市的背面。”

《谎言背后》承载的就是真实的生活,喻荣军希望把生活中残酷且真实的一面撕开给观众看,因此他设置了一个具有悬念的故事,在故事的背后,就是最真实的生活,单调、重复、无奈、无聊……也许,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享受这一切,但是一旦跳出生活回头看,抛开了理想和梦幻所粉饰的表面,对于很多事情是有一些后怕的。喻荣军写下了生活中最为普通的两个男人,因为一个女人的死,被迫跳到了生活之外,当他们回头打量自己生存状态的时候,却发现原来自己一直生活在谎言的背后,这个戏的名字也就显露出来了。

观众走进剧场,他们为什么看戏,就是想跟创作者共同去经历这个冒险的过程,我们在剧场里面要提供给观众的不是一个答案,而是和观众共同去经历,共同去冒险。“我觉得在创作的过程,就是主创和观众一起相互攀爬的过程,跟观众一起行走的过程,途中的风景就是我们的获得,那才最重要的。”




追随灵感,达到“意识的飞跃”

喻荣军认为灵感出现是以长期的、巨大的劳动为前提和基础的,是需要准备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是一种意识的飞跃,是无字的天书。

通过分享话剧《乌合之众》的创作经历,喻荣军和大家分享了他是如何追随灵感的。《乌合之众》讲述了在千丝万缕的中国历史的背景下,群体与个人的矛盾与命运,追杀者与被追杀者跨越十年的较量。舞台上的演员们在人物之间的对话、内心独白、叙述等表达方式中来回跳跃,一人分饰多角,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乌合之众”。

戏剧云笔记|喻荣军:创作是和观众一起行走的过程(下) 崇真艺客

《乌合之众》演出剧照


话剧《乌合之众》源于对易卜生剧本《人民公敌》以及一个真实故事的改编,在创作之前喻荣军进行了诸多思考,他研究了非常多的群体运动,去分析人们为什么狂热?为什么失去理智?群体运动又是怎么产生的?这种狂热过了多少年以后,就换了一种面孔,可能继续存在着、生存着,是不是还在潜伏着?有没有可能从历史的视角去探讨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民众在社会活动当中,它的特殊性和盲从性在什么地方?……在《管子》中就有记载“乌合之众,初虽有欢,后必相吐,虽善不亲也”,即人与人之间可能有共同语言,相谈甚欢,但是还是会相互攻击,就算好也不必太亲近。基于大量的思考,喻荣军确立了“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解读视角,这时他的脑海里就蹦出来“乌合之众”这个词,也就是这个戏的剧名。

戏剧云笔记|喻荣军:创作是和观众一起行走的过程(下) 崇真艺客

乌鸦的意象


之后,喻荣军又寻找了关于“群体”的故事,例如图片中这个没有抬手的纳粹党员August Landmesser,在工人们为 “Horst Wessel”号启航庆祝的时候,作为造船厂的工人和纳粹党员的他并未抬手,表示了他对纳粹持怀疑态度,此后,他被开除党籍,最后被杀害。在群体的狂热中,“他为什么能有这种清醒”的行为给了喻荣军很大的启发。

戏剧云笔记|喻荣军:创作是和观众一起行走的过程(下) 崇真艺客

喻荣军阅读了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作为理论基础,又结合了自己小时候钓穿条鱼的经历:用柳树枝折成一个圈,用这个圈去勾蜘蛛网。当蜘蛛网到一定厚度的时候,放一点食用油拌一拌,就可以变成一个硬的、小米粒大小的鱼饵来钓鱼,这些鱼和海中的沙丁鱼一样,只有一条头鱼意识是清晰的,然后其他所有的鱼都是不思考的,只会盲目地跟着头鱼,头鱼走到哪,他们就跟到哪。我们人也一样,在生活当中,比如随处可见的广场舞,一个人很难跳起来,但如果是一群人去跳,它就会变成一种势力。

乌鸦是一种意象、穿条鱼也是一种意象、广场舞是一种意象,还有另外一个意象就是我们生活当中最多的这个网络暴力。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网络暴力,构成了喻荣军在戏中所想表达的东西。象征的东西有了,理论的支持有了,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也有了,喻荣军说道:“有那么多的这个素材,然后,我去写一个戏,我觉得准备是非常充分的。”

因为《乌合之众》探讨的是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所以喻荣军希望能让观众保持一定的距离去看整出戏,想让观众保持个体的冷静、理智和判断,不要变得狂热、偏执和失去理智。在剧场中,这种尝试实际上是冒险的,他希望观众在看戏的时候这种情绪一直被打断,让观众感受到这种“不舒服”。剧场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观众的感受和反应也是戏的一部分,台上的呈现和观众的感受共同来完成这出戏。所以在设计中,喻荣军尝试把各种舞台提示,比如停顿、沉默、音效或是灯光的变化都靠演员的嘴来讲出来,并运用罕见的“加料钢琴”(Prepared Piano)作为现场音乐,即用槌子、乒乓球、笔记本、白纸、胶带等道具,放置在三角钢琴的琴弦上或琴弦之间,使得钢琴的音色发生变化,产生新的音响与音色,以此来达到和观众保持距离的效果。

戏剧云笔记|喻荣军:创作是和观众一起行走的过程(下) 崇真艺客

《乌合之众》演出剧照


《乌合之众》现在已经有八种语言的版本,还可能会再次上演,根本的原因就是这是一个全球的话题,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话题,是社会随处可见的话题,每个人在台下都能够在其中找到生活中的影子。




剧场是特定语境下动态的过程

喻荣军认为传统不是判断剧场艺术的高下的一个标准,也不能成为征服现代剧场和观众走进剧场里面的一个必要条件,喻荣军认为“传统其实是一个陷阱,它会让我们创作者止步于复制,不再乐于进行创新,它会让我们陶醉于自己的这种高雅的趣味当中。剧场艺术其实是对社会的表达与反思,它应该是锋利的、直接的。”剧场应该是在一个特定语境下发生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戏剧、剧场艺术而言,传统有的时候是用来打破的。

传统更应该是被我们所利用的,传统的意义在于能否给我们现在的创作者们提供一些创作资源,《红楼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于喻荣军来说,《红楼梦》像是在清风搭建的舞台上演出的一场关于现实的梦,有时候它很重,有时候又很轻,亦幻亦真,起伏不定。

改编《红楼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找到合适的角度,改变讲故事的方式,放在话剧舞台上就要有话剧舞台的特点,要和观众产生共鸣,写出《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的剧作家阿瑟·米勒曾说过“伟大的艺术都想改变世界。”

我们要让观众从中感受和思考,寻找未知的领域,《红楼梦》丰富的内涵也给喻荣军的改编提供了无数可能性。但是如何找到新的角度?喻荣军首先做的就是“把原著打碎”,要让原著为我所用,首先要读懂和吃透《红楼梦》原著,再进行二度创作,当看了几遍《红楼梦》之后,要做的就是“忘”,把原著先忘掉,再创作话剧《红楼梦》。

喻荣军称曹雪芹心比较“狠”的地方在于,在故事的开头就告诉了我们故事的结局。命运既已注定,无论他们选择挣扎、顺应、反抗还是遵命,冥冥当中都已经是注定的,这是一种宿命。所以故事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不是在一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当中他们跟观众、读者一起走过的心路历程。曹雪芹本人在回顾自己家族往事的时候,他的心里是不甘的,但也只能屈从。喻荣军觉得这种“不甘”非常珍贵,由此就想到无声无息的雪似乎可以掩盖了一切的罪恶,每个人最终的归宿是那么的不堪,所有的辉煌就像过眼云烟一样。

喻荣军最终还是希望能实现贾宝玉眼睛里面“无垢”的世界。在二度创作中,人物的造型、对白、走位、肢体、甚至说话的语气和行走的方式都是从传统的戏曲当中借鉴来的,再加上现代舞的融合,就形成了一种不拘泥于传统、但又是传统的,既是当代的、但又不过于现代的呈现。


戏剧云笔记|喻荣军:创作是和观众一起行走的过程(下) 崇真艺客

《红楼梦》演出剧照


面对全本时长过长的质疑,喻荣军说“我想通过戏剧的这样的介质跟观众之间发生联系,这种联系有的时候就是对抗,有的时候是对话,甚至是一种‘挑衅’,但我觉得这是我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得去面对的东西,我不能总是跟着观众走。”

灵感来自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不要把清晰的灵感放弃掉,但是也不要抓着一个就不放,等它们积攒起来,成熟了就可以把它“放出来”。在喻荣军的创作过程中,一个灵感可能会转数十年,包括故事、意象、舞台样式、调度等等,等到一个合适的契机就可以将脑海中的东西记录下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剧本,这样的剧本可操作性是非常强的。

但是,这个前提是要对剧场熟悉,虽然每个人的创作习惯不同,但“当你拥有一个灵感,你就千万不要放弃它,要抓住这个灵感,有的时候要追随这个灵感,把你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相互勾连起来,这样才有可能性,当然,创作不能只是在一棵树上吊死。”

编剧以剧本为媒介和观众交流,从脑海中的画面到舞台上的对白,需要的是长年累月对生活的发现、对日常的挖掘,从发现灵感到追随灵感,需要的是观察力和感受力。如此才能让观众和舞台上的人物一起经历,一起成长。


同时,我们的戏剧云对话也在持续进行,欢迎大家继续报名参与讨论和互动,也可以添加戏剧空间站小助手的微信号(SDAC_PlayStation2)加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观众群,了解更多活动信息。

戏剧云笔记|喻荣军:创作是和观众一起行走的过程(下) 崇真艺客
戏剧云笔记|喻荣军:创作是和观众一起行走的过程(下) 崇真艺客

这里有戏剧分享和观点碰撞

有关于你好奇的戏剧的一切

“戏剧云对话”,欢迎您来聆听和讨论!


| 猜你喜欢 |

戏剧云笔记|喻荣军:如何抓住无处不在的灵感 (上)

口袋抓马 |戏剧讲座“精华版”,随时随地免费听

口袋抓马 | 大观园里的四季——《红楼梦》族群心灵史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