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寂—石上刀工与梵影》
依照古老的工序,通过有温度的双手,让一件一件手作之物逐渐成形,最后落地生根,带着古人的余韵,内心升起一种莫名的沉静和踏实,似乎曾与古时风月同行,这份心灵上的感受已是无形中的馈赠。以古之法为今所用,实则向内求而为外,澄明本心而显人性之光。面朝茫茫宇宙,一点微光也足以贯穿时间的洪流。
《恒寂—石上刀工与梵影》是阳新继《梵物志》之后又一力作,内容侧重于“雕刻”手艺本身,以实践为基础,换作工匠的视角去看待古造像中的造型法则与时代审美。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法古
从采石料开始,采用传统的工具、传统的雕刻技巧,模拟古代造像的整个流程。
以雕刻一件北齐样式的佛首为实例,完整纪录了手工雕刻所包含的一些重要工序,由此延伸出一些观点,如:关于造型以及时代特征、东西方雕塑的横向比较等。其中有关于工具的使用、石料场的概况、雕刻的方法等内容。
第二部分:为今
以古法为准绳而进行的石雕创作。
提炼出古代造像的特质,截取其中的一些片段重新去整合,有作者个人关于传统雕塑的理解,关于表达形式的解释,以及关于文明、信仰、时空的思考。也是对“恒寂”展览中所有雕塑作品的详尽解读。
第三部分:造影
这部分是关于石窟造像的数字摄影作品,早在2015年就已开始进行,直到2018年才开始有意识地深入这个计划,对图像的场景和色调都做了很多试验,也花了很多时间去处理细枝末节,开始有意识地去表达某种意图,《梵物志》书中前几页的插图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恒寂一书中的影像作品算是这些年来的影像选萃,也是第一次集中出版。
全书虽只有寥寥几万字,但完整地表达了作者(阳新)想传达的内容。书中大量的现场图片都是由作者亲自拍摄,并在编书的开始就已校正好颜色以及呈现细节。本书由金申先生作序,在装帧工艺与印刷排版也有所考究,书籍设计由作者与侯楠山合力完成,书中运用多种特种纸及特殊工艺,以尽量达到视觉和触感的完美结合,希望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把书做到物超所值。
封面
封面压凹工艺
特种纸烫透工艺
黑色特种纸印银工艺
打破常规的目录设计
金申老师序言
| 序 |
近年来,我从网络上读过阳新关于佛教雕刻艺术的一些文章,后来他又送了我一本他的专著《梵物志》。实说,此前我在古代佛教艺术研究的圈子里没有听说过他,这原因就是他的写作方法可以说是另辟蹊径、独具视角,与传统搞佛教艺术的思路和视角不同。
阳新本人是个雕刻家,具备丰富的雕刻经验,能亲自操刀创作佛教题材的雕塑,因此对石雕造像另有独到体会。他更多地着眼于古代石雕的材质、雕刻的工具和刀法,进而通过雕塑作品呈现出佛像的空间构成及光影的艺术视觉效果。
因此,他的论著和常见的佛教艺术考证的题材和写作风格不太一样。也可以说,在佛教艺术史的研究者里还没见到过他这样的写法,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古代佛像雕刻。因此,读他的书,令人耳目一新,有人所未道之感。
但阳新此书又不是故意标新立异,以怪炫人。他仍然是在参考了很多古代文献和近现代国内外佛教艺术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地考察大量古代石窟,从而将理论付诸实践,对佛教艺术重新加以诠释,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本新书《恒寂》从造像工艺着眼,尊古法、拟古意,以艺术匠人的角度结合学术研究去看待中国雕塑所蕴藏的审美意境,并由此延伸出许多独特的见解,是对中国传统石雕艺术的深入挖掘与继承。希望此书能对佛教艺术学者、古造像爱好者、关注中国传统艺术的人群提供另一种研究与观看的视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搞了四十多年佛教艺术研究,翻阅此书,仍觉得有所启发和收益,故欣然草书以上,作为此书之导读。
——金申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
出版: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
承印: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
开本:787mm x 1092mm 1/12
页数:288页
定价:398元
《恒寂—造影》
《恒寂—造影》是独立的影像集,脱离了书的属性,以单页的形式专门印制成套,也是作者目前为止最为全面的一套影像集。其中有些是被大家所熟悉的作品,也有一些是从未发出来的新作。
本影像集由南山供秀平台独家发售,限量200套,每一套30幅作品,单张画幅尺寸:27cm x 27cm,并附签名页,售完不再印。
【 福 利 】
为感谢一直以来关注与支持“南山供秀”的师友及读者,将以留言获赞的方式,对获赞前三的留言用户送出奖励:
第一名送《恒寂—石上刀工与梵影》一本;
第二名送《恒寂—造影》作品一张+画框;
第三名送《恒寂—造影》作品一张+画框。
注:获赞截止时间为2022年6月30日00点00分,到时请排名前三的用户通过公众号留言留下您的地址、电话,以便寄送。

注:以上福利仅对“南山供秀”平台用户
—————————— END ——————————
转发分享是对本平台的最大支持与鼓励!
感谢关注
【 南山供秀 】
关注你所关注的,分享你所需要的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