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M展区|生活即田野: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优秀作品展示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生活力 • 第四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中国美术学院2022年毕业展
半尺书也能写出大气象。融媒体时代数字化展厅,根本不在乎作品的大小,在于作品本身是否具有感染力和冲击力。以小尺幅书法创作来表现“大语境”,用日常经常来反映“大时代”,也许更符合融媒体“新展厅”的传播,也更符合可持续的环保理念。
“乱花渐欲迷人眼”,置身在这个信息化的大时代,我们渐渐迷失在宏富的书法经典中,难以找到自己的语言,作品中“看见”的是王羲之或颜真卿、苏东坡。我借用范仲淹的名句“非烟亦非雾”创作这件草书作品,是想表达——书法作品不要过份渴望“被看见”,而是要让观者用心“看见”我对生活的思考和真切的情感。
书法即生活,心有多大,书法的境界就有多大,如果没有“势来不可止”的创作激情,
那一定会很困惑,这是因为就书法谈书法,就创作谈创作,路子就会越走越窄。书法应当成日常经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追求,是一块置身烟火气中却能达到心灵寂静的“方塘”,让我们的心绪如“天光云影”般自由驰骋。
每次经过校园里的向日葵花田,心情总会瞬间灿烂,葵带着向往和理想生长,日日向阳而倾,那恣意的气势,自信的风度,喧嚣又热烈,这昂扬又蓬勃的生命力何尝不就是校园里的我们?
实和虚,现实和梦境,出走和返回,它们都统一在这样网格化的世界里,它是一种根植于此岸的记忆,又似乎被迫展翅脱壳。而那些生灵,那些动物和植物,那些属于我们所看见所感受到的事物,在铁丝的冷光中反射出自己的暖意和固执,像是在说:最终,我们不可能置身其外,我们都在网中。
我的创作即是日常生活所见所感。所绘双喜图中的兔子与喜鹊更是吾代学画者对于经典作品的思考,经典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是完美的,但不应是陈列禁锢于展馆内,被供于高台之上,如何让经典“存活”下去似乎值得每一位学画者思考。我的创作即是历历在目的课堂写生之景,但不仅是一景而已,更是一境,追求于一个世界。以水墨形式呈现更是我对多彩世界内化后的本质表达
秋收之季无不充斥着充裕得气息,对我而言,所有的点线面、生与衰都于此季爆发,而后进入沉寂,这也是我欲以点、线得白描形式呈现,欲以线条写出生民得气息。
对我而言,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我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我的生活却又因艺术变得更为生生不息。
这个世界没有自然,没有太阳光,没有白天与黑夜,它只靠电力运行,这里所有的植被都被大厦取代,到处都是人类给自己建造的“盒子”,电流声如同空气一样存在,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都在不停地把人关住,“盒子”是无法躲避的,同时又是躲避这一切的唯一选择。
创作灵感来自于到处施工的现实世界,小区对面的山被高楼逐渐挡住视野,我突然想到会不会有一天这种方方正正的盒子会吞没每一个人,接而又想到日常的出行,工作,居住,其实何尝不像是在一个个盒子里穿梭呢?创作的起初想要表达的很多,比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世界的规则、人们从以前的追求光亮到现在追求寂静的黑暗……经过不断的简化最终立足于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的探讨——当世界不断的规范化格式化,事物的区别逐渐变小,交流变少,人该如何面对,真的能有绝对对立的关系吗?能与之和解吗? 艺术对我来说是给予我生命力,相关的学习和创作经验帮助我去发现生活中一些奇特的、有趣的点,我感谢这种给生活注入新鲜活力的方式。因为艺术的存在,生活中有了许多随时可能出现的情绪触发点,有了许多引发联想的可能,它们带动表达的欲望从而调节生活状态,更简单的举例来说,夜晚走在路上的时候,注意到远处路灯是半圆透明的像一个发光的鱼缸,整条路上排满了发光的鱼缸,生活因为这些意识的潜入而变得有趣,这就是艺术给予我的最宝贵的礼物。
ART& LIFE
学院派——洞天清禄
学院派-未曾遗忘的昨天
学院派-漫游者
身处现代社会我们,书案上可能早已没有了传统的书写工具,取而代之的是手机、 平板电脑等。我的毕业创作《学院派》便由此诞生,画面描绘了平时课堂写生禽鸟的场景,也描绘了ipad,手机等电子设备。这些元素从生活中来,再进行艺术加工反馈到画面中,这些电子产品,禽鸟标本,书籍,画册皆是我生活状态的再现。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称空间在某种尚未规定的意义上组建着世界,而这只闯入画面的白鹭似乎打破了这些空间。它从过去来到当前,又飞向将来,它寻视着未曾遗忘的意识,摄取意识中每一个画面,在天马行空的凌乱片段之中揭示着“真实世界”的自在状态。我们反对机械化的生活方式,在混沌中追寻自我真实身份的转变,面临各种未知时,可能在书桌上漫游,会找到答案。
尼采《悲剧的诞生》中说:艺术是改变事物,借事物来反映自身生命力的丰盈的冲动。我希望在画面中可以展现我出的思想,通过想象力对思想的把握,反映出我的真实状态。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莊词以寄之》
《周易第37卦风火家人卦》
曹操《短歌行》楷书
创作类型:行草书
隶书
楷书
尺寸:155cm×248cm
130cm×248cm
159ccm×248cm
毕业创作以楷书、隶书、行草书三种书体为表现形式,因大篇幅创作,难度较大,创作费时三个多月之久。在书写过程中,从书法的本体语言出发,不断在临摹古帖中吸取养分,并运用到创作。草书看似法无定则,而字法又需毫厘必辩。魏碑易于流入野俗,难入古朴静穆之意境。隶书以平正中求奇态之势,以呈开张舒展之气象。毕业创作最终呈现效果基本可观,但仍需从临古中求得丰富与多样。
艺术是生活的回声。
艺术是安顿内心的良药。
艺术是个人感知的隐射。
艺术是一场自我的蜕变。
艺术是寻觅自我的归途。
艺术是对人生的觉醒。

参观注意事项
1.因每日预约名额有限,请前来参观的观众朋友们务必提前线上预约。2.已预约的请按预约时间准时参观,如有特殊原因不能前来的请及时取消预约。3.所有进馆人员均需扫描浙江美术馆专属二维码,并配合检查行程码、测温。4.无72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者,行程码带星号者,健康码为橙色、黄色、红色者均不能入馆。健康码为橙色者即使有核酸检测报告也不能入馆。5.进馆车辆无需提前报备车牌号码。预约系统里的“登记车牌号”功能疫情期间已暂停使用。6.温馨提示:上午人流量相对较少,可选择错峰参观。
浙江美术馆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138号
电话:0571-87078700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
周一休馆(遇法定节假日照常开放)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