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社,画廊,拍卖行——一个文艺青年的三级跳丨AMNUA人物访谈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艺术媒体是艺术圈的眼睛,每天观看大量的展览,和不同的艺术家与策展人探讨艺术,及时的文字编写成为了他们一整天主要的工作。他们应该比艺术圈的大多数人更了解这个圈子,更依赖这个圈子,或是更想逃离这个圈子。当一个媒体人逃离了原本的位置,迎接她的是对往事的怀念还是更熟练地逃离?以下是一个曾经的媒体人的跳槽经历,应受访对象要求,隐去真实姓名。
A:最怕自我介绍了……好吧,和艺术相关的故事大概是要从艺考班开始的吧,虽然那里离真正的艺术其实还有很远的距离,但不得不说的是,我就是从那里开始找到了自我和自信,然后在日后漫长的误打误撞中走到了现在。其实本科是想去学设计的,所以选择了一所综合类大学,但最后被划到了“设计学”,1-2个学期后发现,理论也挺有意思,就一直学到了研究生。研究生的时候觉得太无聊了,就到央美上了一个当代艺术的研修班,研修班的时候除了上课之外,老师也会带着大家走访各种艺术机构和各类艺术家的工作室,觉得好玩极了,毕业之后就从南方来了北京。我在艺术行业的工作经历最先是在艺术媒体,然后到画廊(所谓的艺术市场里的一级市场),然后现在是在拍卖行(二级市场),我的朋友们都开玩笑说我要在艺术行业做个闭环,让我下一步去美术馆。多媒体影像艺术家Joanie Lemercier作品Q:为什么毕业选择进入艺术杂志工作?进入杂志社开始接触艺术界的时候有什么不适应吗?遇到过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A:进入艺术媒体工作,除了因为这是一个快速了解整个行业不错的途径之外,还有一个当时很文青的想法,是想和更多人分享我喜欢的东西。进入媒体开始接触艺术行业小小的不适应大概是因为很快要上手并独立完成非常专业的采访内容,我需要开始模仿着媒体“老人”的姿态去和行业里真正的“老手”交谈,但可想而知,就很容易露馅。我到现在都非常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采访一位上海画廊主关于参展博览会的问题。我那个时候不太明白参加像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这样级别的艺博会其实是主办方享有绝对选择权的,结果我问这位年轻的画廊主为什么不去参加Art Basel,那是一个国内画廊业挤破脑袋想去参加Art Basel的年代,这个问题大概有冒犯到他,(相当于杨笠那个“你为什么没有男朋友,是因为不喜欢吗?”的问题)他主动要求结束了这次采访,极度尴尬。但还是很克制的跟我说,“你对艺博会一点都不了解,你把问题发我邮箱吧,我文字回答你。”这个事情之后的一个十一假期,我啥也没做,在办公室翻遍了杂志过去近十来年的报道。Q:你在艺术杂志工作的时候主要负责什么内容?工作中最令人头疼的事情是什么?A:我在杂志主要负责的是文字报道,就是写文章,后面也负责给别人审核过文章,最后一年也做过运营,就是卖广告。因为我自己是很享受整个工作过程和内容的,所以没有什么让我觉得不能接受的事,最头疼的大概是我文章里面的错别字有点多,会让别人头疼……Q:纸媒日渐式微,你所在的杂志社是从何时开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新媒体的?对于纸媒逐渐被新媒体取代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纸媒的魅力体现在哪里?A:我所在的杂志社是比较早开始转型的,大概2014年-2015年的时候就已经在新媒体同步了纸本杂志的内容,到2016年的时候,基本已经开始在新媒体上及时快速地对行业事件做出反应了。对于参与其中的编辑和文字撰写者来说,纸媒转到新媒体最大的感受就是节奏开始变快,而且是越来越快,并且新媒体没有了纸媒版面有限的问题,可以把内容做到无限丰富,这点其实很可怕。并且因为不像纸媒,一个版块内容的结构非常明确,新媒体一条一条内容很分散,需要读者有抽丝剥茧和分析内容的能力的。一期一个主题,也是我觉得纸媒最大的魅力所在。Q:在接触过的艺术家、展览、机构中有没有特别想夸奖或者特别想吐槽的人或事?A:吐槽算不上,每个艺术家和机构对待媒体的不同态度取决于大家怎么看待媒体在行业发挥的作用,也取决于他们各自抱有的不同目的,说三个我印象比较深的内容吧。一个是在2017年尤伦斯变更所有权之前采访了当时的尤伦斯的负责人薛梅,很多人发信息来跟我说薛梅几乎不约采访也很难采,你约到了并且做了一篇很好的内容很厉害,但是其实当时内容做完之后,我就知道不是我厉害,只是因为当时她需要这个内容来帮她发声,然后她选择了我们这个平台而已。还有一个是采访张晓刚,做完之后这篇内容很快在朋友圈转疯了,除了张晓刚自身的流量之外,也因为我当时标题取的比较博眼球《张晓刚 前半生一无所有,后面十年体会尽艺术行业的残酷》。关于这个标题,当时有跟张晓刚老师商量,他表示非常愿意配合我的工作同意了那个标题,但他自己本人最后也没有转发那条内容。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一篇关于广州艺术生态的文章,我采访了很多人,很多人帮助了我,最后完成了一篇三联式的艺术报道。这个文章刊出之后正好是香港巴塞尔,我蹭了一个巴塞尔组织的广州深圳两日游的艺术参观团,去到很多机构之后很多人说认识我,还是有点虚荣心爆棚的,但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让我认识了好几个在日后帮助了我很多的人,觉得很感恩。Q:你在什么情况下决心离开杂志社并选择了去画廊工作的?A:我在杂志的时候,关注的很大一部分是艺术市场,慢慢地也认识到市场在整个生态里的重要性。并且在新媒体泛滥之后,很多机构也开始经营自己的内容生产了。可能还是出于好奇吧,所以到了画廊。Q:从杂志社到画廊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吗?你觉得这两份工作的共性和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A:最大的差异应该就是自己需要负责的对象不同了,做媒体我需要负责的是我的内容,所有其他环节,都是为了最终的内容产出,所以其他环节的问题,也都可以因为一个好的内容被忽略。画廊工作需要负责的部分,除了展览呈现这个最终的结果之外,中间和不同人打交道的不同环节,也是很重要的内容,需要更加面面俱到。Q:画廊是一级市场,你可以直接接触到藏家,你觉得藏家在选购艺术品的时候和大家在购买别的东西时的状态一样吗?A:我觉得藏家和普通大家买作品的目的可能都差不多,也都会考虑能不能放在家里,放在家里什么地方,这个艺术家我喜不喜欢,并且对艺术家的未来市场也都同样抱有期待。不同的地方可能在于,他们自身已经有很强烈的喜好或者方向或者专业的判断能力,在销售的过程中不需要做太多输出。但其实藏家也分很多种,我觉得你说的的应该是针对非常专业的藏家。A:据我所知,大部分画廊其实没有太重的业绩KPI,这点可能是因为画廊行业最大的业绩都产出自老板们……但对于员工来说,工作中想要产出业绩的压力还是有的,比如你生活成本的压力,比如你的同事一个一个卖出去作品之后的环境压力……这个压力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的,你只能学会与它长期同行,做好自己,并且日行一善。Q:如果把你所在的画廊当做切片去看全国或者只是北京的艺术市场,你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A:以北京为切片看全国的艺术市场的话,北京现在依然活跃的画廊,普遍都有十年以上的时间,经历过国内艺术市场的初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路走来的,对艺术有理想有抱负,对经营画廊更有经验,但也会有束缚,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当下。Q:你们行业里有“销售冠军”这种称呼吗?你见过的特别厉害的画廊销售一般都具备些什么特质?你自己是“销售冠军”吗?A:首先我肯定不是,我在画廊的时候,我们画廊就以佛系著称。我觉得画廊行业的销冠很难评测,有些作品的单价很高,一件就总量销冠了,有的作品很受欢迎,但单价低。特别厉害的画廊销售的话,还是自身能力比较过硬的,除了好的交际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之外,看作品的能力也很强,表达能力也很优秀。Q:你从画廊工作了多久又去了拍卖行的?这个过程和前一次跳槽的经历有什么不同吗?A:差不多两年,也是因为正好有一个机会,权衡比较之下,决定去拍卖行。Q:你在拍卖行负责哪些工作?你期待在这份工作里获得些什么?A:我在拍卖行目前主要负责其中一个部门的“学术”部分,选择这个职位还是想给自己一些过渡空间,希望自己能在这个职位上把更多艺术家的市场梳理一下吧。Q:你觉得拍卖出来的“天价艺术品”确实配得上那个“天价”还是有些别的原因产生的?A:确实来了拍卖行工作之后,我理解的“天价”更多时候会是一个标杆,是一个人或者一批人的标杆,不太能完全用这个价格来全面评价一个艺术家或者整个市场,但“天价”肯定是一种市场上的肯定,同时也有带动作用。Q:你所经历过的三份工作对你而言分别意味着什么?在不断向前走的时候实际上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你每次辞职时的底气来自哪里?A:三份工作对我来说,确实有点一步一步打怪升级的感觉,难度越来越大。我其实也没什么底气,有点像“之所以要爬山,是因为山在那里”。皮皮洛蒂·瑞斯特 Pipilotti Rist展览现场Q:你对自己有过职业规划吗?如果有的话,现在完成到哪一步了?如果没有,那么你觉得需要从现在开始做一些规划吗?你对自己有哪些期待?A:起初一腔热血进来这个行业的时候没有做什么规划,慢慢熟悉之后,发现这个行业很难做规划,因为除非你自己是资本,或者是创作者本身,不然作为一个普通的打工人来说,在任何一个环节上都很容易到天花板也很容易被替代。但自身基本素养的提升是时时刻刻都需要进行的。如果还有什么对自己特别具体的期待的话,我还是想出国再学习几年。Q:作为一个外地人,在北京工作生活了这么多年有哪些感觉特别难的瞬间?A:比较幸运得到很多人的帮助,还没有觉得特别特别难的时候,也可能是我预期比较低。Q:如果时间可以回到过去的任意某个时候,你有想要改变的决定吗?A:前两天和一个艺术家朋友聊天,讲到人生如果有重启的话,我一定不学艺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AMNUA数字展厅;
为保证流畅体验,建议在wifi环境中观看;
投稿信箱:amnuamedia@163.com;
文章版权归AMNUA视野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