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在告别小说的日子 | 体验的叙事与抒情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在告别小说的日子 | 体验的叙事与抒情 崇真艺客


我阅读小说的高峰期是读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只要是课外书都能读的津津有味,尤其是小说,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小说才是最便捷的娱乐方式,一本书几百页便可以装下一个完全不同于自己经验的世界。在所读的小说中武侠小说占的比重最大,不少破损不堪的武侠小说想必已经传了上下几届的学生,所以书页显得油腻而又黑黢黢的,没有人知道这些武侠小说最早的主人是谁了,这些书就这样在整个校园传来传去,直到新学生入学,继续往下传阅。武侠小说的构成参差不齐,除了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之外,还有今天很少人还记得的诸葛青云,云中月、萧逸等作家,除此之外还充斥着大量的伪书,“金庸新著”、“全庸著”等,这应该也是最早的一种山寨手段,不同的是用在出版领域,这一方法适用于任何一位畅销作家。武侠小说之外言情小说也是主要构成,三毛、亦舒、琼瑶等同样各家争鸣,男生们着实不喜欢看言情小说,实在没了精神食粮,言情小说也可以凑数。


2000年代的县城书店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盗版书,和今天网购无处不在的时代,那时的县城书店颇有文化。网购时代人的选择越来越多了,互联网也使得文化资源的选择范围比以往拓宽了,小县城的书店也大多倒闭关门了,仅剩的一两家只能靠卖考试书度日。我的县城生活记忆中两家书店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归结到底文化资源匮乏的年代,书非常重要,阅读是建立自己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唯一方式,虽然电视机普及了,但内容还是不如书所涉及的多元,所以书还是最好的东西,县城书店的盗版书十块钱一大厚本,动辄一个作家的一辈子就在里面了,这些“全集”分门别类,其中不乏王小波、余华、陈忠实等严肃文学作家。武侠和言情文学读完之后,严肃文学在县城青年的世界出现了,于是一个个作家读下去,反倒成为了最早的文学训练,闲书读的多了就忍不住想写写,于是不少人自谓文学青年,有的写小说,有的写诗歌,有模有样的组织文学社,参与了校园报纸的创办等,谁能想到这些启蒙现在看来居然是两三家盗版书店长期影响的结果。县城生活能给人一种安逸和富足感,同时让青春期的少年不安于现状,与现实生活不同的是我们对于精神生活的极度渴求,县城的小书店,晚期的录像厅,以及2000年之后出现的小网吧成为了我们精神世界的全部,这三种娱乐方式中最便宜持久的显然是买一本盗版书,所以文学才是大多数青少年的出口。小说的阅读从武侠言情开始,实在没得读了就读中国现当代小说,这些读完了没得选了只能读《李敖全集》这样的书,放在今天实在不敢想象,一群中学生无聊到可以读李敖。读完这些还没得选的时候该读读诗歌和散文了,我最早读诗歌便是徐志摩,一本十块钱的盗版《徐志摩全集》,美的句子只需要看看就觉得挺好,这本书读来读去我竟然忽视了是一本盗版书,以至于后来才知道徐志摩诗歌中有些词语并不是那样,盗版书的问题就是错字有点多,诗文这种严肃文学的东西读来多少有点误人子弟。


新世纪的二十年中,电话、有线电视、电脑、智能手机依次普及了,尤其是2010年代之后智能手机以山寨机的方式在县城乡村普及了,武侠小说、严肃文学、诗歌阅读的时代过去了,伴随而来的是网络文学和电子书取代了这些过去的小说,玄幻的、言情的、校园的应有尽有,县城的小书店也与时俱进换上了大量的网络文学盗版书,这算是纸质书小说的余晖,最终年轻的一代在手机里藏起了小说,手机变成了一个移动的网络文学图书馆,智能手机的脚步越来越快,小书店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新世纪的2020年代,纸质书都快成了稀罕物,前些年回老家那些小书店早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快餐店和奶茶店,精神食粮的年代过去之后快餐成为了流行的选择,这仿佛是一个隐喻。


我在高中以后就几乎不读小说了,因为从高中开始就面对不同的焦灼,考学的焦灼,复读的焦灼,考上大学后读的书基本上成了史论书,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现在,我几乎想不起来上一本读过的小说是什么,似乎是余华的《兄弟》。我离开老家县城和小镇的日子里小说和诗歌读的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叫做知识的东西,文学是体验的,而知识是经验的。大城市的生活更多的是经验的交流和生产,小城镇的生活因为闲散有大量的时间可以体验人情世故,所以小地方是文学的故乡。看似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与人的链接太依赖于某种具体目的和事务,因为成本所以要求效率优先,所以这样的生活虽然刺激丰富却未必美好,同时富有人情味。乡村江湖的生活里故事是沉淀下来的,是作者对于具体的人际关系的长期观察,而都市生活中看似每天遇见了不同的人,却本质上是相似的,无非从一个饭店换到另外一个饭店,从A咖啡厅换到B咖啡厅。乡村社会虽然简单但是人际关系是多元交错的,比如宗族内部和宗族之间的关系,邻里关系等,都市生活中无非家庭关系和工作关系,不同的生活背景对于好人和坏人的理解是不同的,城市更看重效率,胜者为王,似乎没人在意过程,大家更愿意看结果——这是成本和效率所产生的残酷性,乡村更看重风评和信用,人品有问题怎么样都不好娶老婆——当然这是我记忆中的乡村。


我总觉得城市生活缺少文学性,或者更具体的来讲是所谓的小说的属性,看似刺激和丰富多彩但是仔细思量却是无聊的,因为策略、方法、经验好像才是都市生活需要人们学习的,这其中未免缺少了人情的美感。我的生活和工作中面对很多艺术作品,有时候我在想人性和情感在作品中扮演什么作用,有多少作品其实很有意思却没什么感情。


在告别小说的日子 | 体验的叙事与抒情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