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松间对话」线上呈现 | 王家增:“铁的独特寓言”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松间对话」线上呈现 | 王家增:“铁的独特寓言” 博文精选 松美术馆 崇真艺客



本次做客松美术馆线上「松间对话」的是“节奏与迭奏”参展艺术家王家增,艺术家将结合展出作品《物的褶皱》,围绕金属雕塑创作、“褶皱”哲学概念溯源、物性等问题展开分享和讨论。




松间对话



「松间对话」线上呈现 | 王家增:“铁的独特寓言” 博文精选 松美术馆 崇真艺客

“节奏与迭奏”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展出的《物的褶皱》是您近年来一直坚持创作的金属雕塑系列,您为什么对“铁”这一金属物质情有独钟?


王家增:我想是和我版画专业的出身有关,我年轻时就对现当代艺术中关于如何使用材料很感兴趣。在现当代艺术史中,材料是个很关键的命题。在探索材料的历史时,我注意到艺术家们对材料的使用往往同他们对时间性的理解密不可分,因为不论是什么样的材料,它都要面临毁灭、侵蚀、和保存的问题。同时,以材料为主要思考对象的现当代艺术,也需要面对材料自身的时间性。——倘若没有摄影作为一种现代技术的发明,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的印刷品拼贴还具有后现代性吗?同理,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在使用人造黄油、脂肪和蜂蜡时,背后也许同样是一种对于现代性时间的焦虑,所以他使用了这些流动、脆弱、易变质的材料。



「松间对话」线上呈现 | 王家增:“铁的独特寓言” 博文精选 松美术馆 崇真艺客

王家增《工业日记270》,200×540cm,布面油画,201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我一直对“流动的现代性”这个概念很感兴趣,它是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2017)提出来的。这个概念对我而言非常直观,它直接说明了一种内在于现代性中对于时间的敏感。在艺术领域,我想进一步探索这种现代性内部关于时间的敏感性,以及时间与材料的关系问题。具体就是,材料怎么抵抗这种对于“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的焦虑,这种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不停流动的时间和存在上的焦虑,同时又记录并表达这些时间的轨迹。


于是我最终选择了我最熟悉的材料:铁。我曾经在铝材厂工作过,与铁和铝有过亲密的接触,它们对我而言有一种独特的亲切感,对我而言是充满了时间之寓言的材料。它们非常坚固,有着很单纯的色彩,很难消逝,所以它们被当作现代性的象征性材料,在基建中大范围使用。它们是现代性之强悍的象征,代表着一种不会被磨灭的希望和意志。但同时,我又亲眼见过那么多铁被腐蚀,成为废料,成为废墟。对于稳定性的渴望,以及对于坚固的东西终会烟消云散的命运感的叹息,两者在铁身上融合起来,成为了铁的独特寓言。



「松间对话」线上呈现 | 王家增:“铁的独特寓言” 博文精选 松美术馆 崇真艺客

王家增《物的褶皱23》,80×120cm,铁、铝,2019,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我们了解到,《物的褶皱》是您对铁的原金属材料选择、感知和锤炼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您与铁这一物质的关系变化是怎样的呢?


王家增:我上美院之前就在工厂工作过,可以说我与铁的关系从很早以前就建立起来了。其中的关系变化主要在于:曾经它对我而言是我不得不去征服、支配的一种材料,因为它是我的工作。我是个工人,我必须以一种想要驯服它的意志去工作。现在反而不一样了,我不再想要去征服这个材料,它也不会再异化我。它从一种劳动性工作,转变为一种艺术创造。


对我个人而言,真正值得思考的是艺术家怎样完成从材料到艺术品之间的过渡,是什么使这些材料具备了艺术的光晕,以及艺术家在这里面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这都是我感兴趣的问题。于是,我首先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材料是属于我的、适合我的,是可以由我去完成这个从材料到艺术的转变的。



「松间对话」线上呈现 | 王家增:“铁的独特寓言” 博文精选 松美术馆 崇真艺客

王家增《无名之地25》,300×600cm,布面油画,2019,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褶皱”一词与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1995)1988年创作的《褶子:莱布尼茨与巴洛克风格》一书中涉及到的重要核心概念“褶子”有密切的关联含义,文中的“弯曲”、“折叠”、“变异”等词汇似乎与您的作品创作技法也有某种联系。请问您如何理解“褶皱”这一概念?


王家增:在这本书里德勒兹对于“褶皱”这个概念有一个比较突破性的使用,他通过对巴洛克风格的研究,将音乐性、建筑性,和“褶皱”这个视觉表达连接起来了。德勒兹是个很强调音乐性的哲学家,我们都知道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节奏性的,有复杂的调子和拍子。而对于德勒兹而言,时间性和空间性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在德勒兹的哲学世界里,时间其实是可以被视觉化的。每一个音乐性的运动都必定会留下一系列时间上的和空间上的痕迹,而且时间的痕迹总是在视觉空间中显现出来的。所以他的这个概念给了我很多启发,促使我去用视觉表达,用空间上的设计和对材料的锻造去表达一个我们原本以为难以视觉化的、抽象的事物——比如时间,比如节奏,比如音乐。



「松间对话」线上呈现 | 王家增:“铁的独特寓言” 博文精选 松美术馆 崇真艺客

王家增《物的褶皱51》,100×245cm,手工纸、丙烯、木板,2019,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松间对话」线上呈现 | 王家增:“铁的独特寓言” 博文精选 松美术馆 崇真艺客

王家增《物的褶皱52》,100×245cm,手工纸、丙烯、木板,2019,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您的油画或金属雕塑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凝缩亦或生活寻常物的嬗变。关于废墟、寻常物创作等关键词,德国艺术家安瑟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的作品也是代表之一,他在与奥地利艺术理论家“克劳斯·德穆兹”(Klaus Dermutz,1960-)的谈话中提到“艺术家总归要转换自己,他持续的观看和寻求要转换的东西。”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家增:基弗是对我影响很深的艺术家,从年轻时到现在,基弗的作品总是可以震撼我,让我重新理解艺术直击人心的神圣力量。可以说我从基弗那里理解到了一些关于艺术的最本质的事物,比如视觉艺术可以去构造很丰富的体验。例如康德和德国浪漫主义喜欢谈论的“崇高”感。我也试图在我的作品中重塑一种本质的情感体验,一种直面时间和存在之不确定性的力量感。当然这不代表我一定要追求某种艺术品的永恒性,那种不变的艺术光晕。也许正相反,我对废墟的迷恋依旧源自于对于现代性时间的复杂感受。对我而言,观看就是理解时间的非线性。持续地观看,寻求转换(不论是自己还是观看物),都是为了不断捕捉物质与时间的关系,去探寻时间的往复。



「松间对话」线上呈现 | 王家增:“铁的独特寓言” 博文精选 松美术馆 崇真艺客

王家增《幻象6》,162x122cm,手工纸、丙烯、木板,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松间对话」线上呈现 | 王家增:“铁的独特寓言” 博文精选 松美术馆 崇真艺客

王家增《幻象8》,162×122cm,手工纸、丙烯、木板,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您是版画专业出身,创作方式从架上绘画涉猎到金属雕塑的转变。相较于绘画您认为金属雕塑的表现力量在哪些方面?


王家增:我认为这也许是德勒兹给我带来影响的一部分,虽然德勒兹唯一一本写艺术家的书是关于画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的。但这不妨碍他启发了我对于时间的空间性的理解。通过我的金属雕塑,我总是在思考这个问题——我可以将时间的空间轨迹记录下来吗?不是那种一往无前的线性时间,而是循环往复的,不断解域化和再域化的褶皱般的时间?我认为金属雕塑的表现力在于,观者可以清晰地看见那些金属褶皱的内部,看见时间的纵深,看见那些被褶皱叠起来、隐藏起来的部分。当然人们也许会在这些层叠的褶皱中看到很多不同的东西。但无论如何,人们能看到一个真实的雕塑伫立在眼前,仿佛注视着一个生命、看到它凝结而成的丰富姿态,这对于我而言无比重要。



「松间对话」线上呈现 | 王家增:“铁的独特寓言” 博文精选 松美术馆 崇真艺客

王家增《踪迹1》,40×60cm,木板、铜、油墨,2022,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松间对话」线上呈现 | 王家增:“铁的独特寓言” 博文精选 松美术馆 崇真艺客

关于艺术家



「松间对话」线上呈现 | 王家增:“铁的独特寓言” 博文精选 松美术馆 崇真艺客

王家增


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曾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他的60余件作品曾被英国大英博物馆、剑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版画博物馆、今日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及安徽、四川、贵州、青岛、辽宁、黑龙江等美术馆、虚苑美术馆收藏。出版物有《物的褶皱-王家增作品》、《今日中国艺术家——王家增》,《王家增作品集》、《王家增铜版画集》、《空间的重构》等。



「松间对话」线上呈现 | 王家增:“铁的独特寓言” 博文精选 松美术馆 崇真艺客



「松间对话」线上呈现 | 王家增:“铁的独特寓言” 博文精选 松美术馆 崇真艺客
「松间对话」线上呈现 | 王家增:“铁的独特寓言” 博文精选 松美术馆 崇真艺客

松美术馆正在展出由汪民安教授策划的开馆展“节奏与迭奏”,展览持续至2022年7月24日。

 扫描左侧二维码 立即购票 



 购票信息 

TICKET INFORMATION


成人票:160元/人

(2022年4月9日至2022年7月24日售票)


优惠票:100元/人

适用人群:65周岁(含)以上老人、残疾人、现役军人、医护人员、全日制大中小学生(不含成人教育、研究生),持相关有效证件可购买优惠票。


团体票:20人起购

大中小幼学生团体,仅最多不超过6名教师享原价7折优惠,学生享受常规学生票价;社会团体享原价8折优惠(需联系客服预约购买)。


免票

身高1.2米及以下儿童免票,需由一名成人陪同入场。



「松间对话」线上呈现 | 王家增:“铁的独特寓言” 博文精选 松美术馆 崇真艺客
「松间对话」线上呈现 | 王家增:“铁的独特寓言” 博文精选 松美术馆 崇真艺客

东区2号馆正在展出,2022「轻/松计划」项目“共感”,展览持续至2022年6月30日。

 扫描左侧二维码 立即购票 



购票及预约须知

1. 观众需持有72小时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健康宝绿码、行程码并接受测温方可进入园区;观展过程中须全程佩戴口罩,购票及观展时请互相保持1.5米以上距离(以上限流规则将根据相关政策规定进行适时调整);

2. 为有效防止河边野餐等聚集性行为,顺义区政府现针对格拉斯路部分路段实施道路管控,建议您在自驾、打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前往松美术馆时,选择走机场辅路进入格拉斯路。

3. 一人一票,持票入场,如需分批入场,请分开下单;门票仅供单次入场使用,进入美术馆园区需要购票;

4. 门票售出,恕不退换,逾期作废。请仔细阅读说明,核对信息后下单; 

5. 享优惠票观众在售票处和美术馆入场处核验证件入馆参观,松美术馆保留检查享受优惠票或免费票人士身份的权利。

 

*园区内草坪严禁践踏,宠物不可入园;

*大件行李、包裹、婴儿车、轮椅或代步工具请寄存至前台,贵重物品随身携带;

*园区内禁止未经允许的商业拍摄及婚纱写真拍摄;

*如遇临时展览信息变更,以松美术馆官方平台发布的信息为准。购票后,均视为已详细阅读各项须知并默认同意本展览的所有规定。

*咨询电话:84165822转888



 加入会员 

JOIN THE MEMBERSHIP


「松间对话」线上呈现 | 王家增:“铁的独特寓言” 博文精选 松美术馆 崇真艺客



「松间对话」线上呈现 | 王家增:“铁的独特寓言” 博文精选 松美术馆 崇真艺客
「松间对话」线上呈现 | 王家增:“铁的独特寓言” 博文精选 松美术馆 崇真艺客

扫码添加微信小助手

即刻加入松美术馆社群

参与互动,不定时发送松粉福利

———————————————

「松」社群


「松间对话」线上呈现 | 王家增:“铁的独特寓言” 博文精选 松美术馆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