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是实施“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的第五年。五年来,该项计划得到了国内外策展人、艺术界和学术界的持续关注和支持,也引发了“何为研究型策展”等诸多讨论。这也促使项目主办方OCAT研究中心在项目流程设置、评审角度和倾向、方案实施引导等各方面不断思考和改进,以期达到该项目促进学术与艺术交流的初衷。
2022年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自1月26日征集启事发布至4月10日截稿,共收到完整策划方案40份,其中中文投稿31份,英文投稿9份。
今年收到的很多策展方案着意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保持展览策划较高完整度的基础上,特别注意对实践背后方法论的研究。方案的关注点涵盖了媒介与传播、艺术与科技、人口流动与身份认同、城市与劳动、田野调查与研究、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不同面向的议题。很多策展人具有一定的策展实践经验和理论背景,不少年轻策展人和跨界策展人在研究中融入了来自不同学科视野的研究方法。
初评工作通过线上会议和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参与此次初评工作的评委除OCAT研究中心名誉馆长巫鸿、执行馆长郭伟其,以及特邀评委资深策展人冯博一外,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范白丁、特邀评委青年策展人何伊宁都是首次参加评审工作,为评审团队带来了新的视野和角度。经过评审及讨论,将如何呈现新的“研究性”放在评选标准的首位,选出了五份入围方案(排名不分先后):
高哲君、曾佳欣
调音器与随机播放
陈雯熠、漠娜、王莲仪、谢天
景观汉字:从《康熙字典》到全民仓颉
张嘉伟、欧阳彤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铁笼后的工作价值流动
陈柏麒、程新皓、韩倩、杨云鬯
田野及其伪装:六个论题
阮琨
水电站叙事:手与脑的对白
我们计划于2022年12月在OCAT研究中心展厅举办方案展,对五份入围方案进行公开展示。方案展期间将组织一场工作坊,由OCAT研究中心名誉馆长巫鸿、执行馆长郭伟其、学术总监范白丁邀请评委一起与获选策展人/团队围绕各自的策展方案展开对话。
最终评选将由巫鸿先生领导的OCAT研究中心评选组,参照特邀评委及观众对入围方案的反馈做出决定。最终获选方案将在预展结束后通过OCAT研究中心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公布,于2023年实施。
在此,OCAT研究中心十分感谢参与此次策展计划的策展人、研究者、艺术家和机构,以及大家对OCAT研究中心的支持。

高哲君、曾佳欣
调音器与随机播放
伴随信息技术与视觉中心主义的扩张,符号与图像正暴力繁衍,不断刺激着人类感官,并削弱多元叙事的可能性。正如狄奥多·阿多诺所言:“资本主义的崛起连同其诱发的社会变革破坏了人类感官的统一性。”当今的视觉泛滥,亦在无形中再次激活、强化了「视-听」的分裂与对立。声音与听觉时常被赋予更多对抗性(antagonistic)的想象,以抵御视觉景观和商业资本主义对于个体的影响与规训。
然而这种对抗性策略亦包含着自身的矛盾。雅克·朗西埃在《美学的政治》中曾批判:“我们能够(或不能)听到的声音都经历了政治化的分配。” 「视-听」对立忽视了声音自身复杂的生产分配网络。另一方面,声音常被用作增强视觉效果的辅助力,成为景观的共谋者。也因此,当我们寄希望借听觉对抗视觉,逃离景观陷阱之时,是否只是跳入另一个陷阱之中?
展览试图质问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对人类听觉和声音的调控作用,解剖隐藏在幕后的权利网络复杂的维持和再生产过程;同时摒弃视听的完全对立或统一,鼓励随机性的听觉体验,以探索如何通过声音推动另类历史的编写。展览邀请大众加入我们的对话,重审声音的美学与社会价值;在随机中挖掘意外之喜,重新探索人类感官和历史发展与个人经验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持续发问。
陈雯熠、漠娜、王莲仪、谢天
景观汉字:从《康熙字典》到全民仓颉
卡尔-奥托·阿佩尔认为“到20世纪,哲学注重的是语⾔”。作为“意义”的⾸要载体,语⾔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问题串联起来,将本具有禁锢性、封闭性的抽象体验经由表达带⼊到流动开放的状态。语⾔不再是单⼀学科问题,⽽是作为“表达”的驱动与痕迹,影响社会⽂化意识建构的⽅⽅⾯⾯。
短短数百年间,汉字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并被赋予中华复兴、⽂化进步等民族主义⾊彩,互联网的兴起加速了语言构成要素的扩充和流动。在这个过程中,⾃上⽽下、⾃下⽽上的不同驱⼒折射出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化的多⽅⾓逐,并借由汉字具体的语⽤现象留下时代的印迹。
此次展览选取汉语⾔的第⼀次现代化改⾰作为历史节点,通过援引汉字流变⾄今的史实资料、⽂献综述、艺术作品,探讨语⾔作为⼀种思想媒介,何以介⼊到⼤众知识建构及⽂化共同体塑造的过程中。“汉字”作为印证汉语演变过程的视觉载体,为展览研究提供了更为直观的物质线索。同时,展览并不拘泥于语⾔学的单⼀视⾓,将哲学、社会学、符号学、⼼理学等多种学科近邻纳⼊开放的系统论述。每个被时代裹挟的个体,都将在这个动态的闭环中,瞥⻅⾃⼰的⾝影。
张嘉伟、欧阳彤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铁笼后的工作价值流动
我们身处第四次工业革命后的高速发展之中,人工智能与信息化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与生产。但是,当我们回到城市中倾听一位打工者的忧愁,这些问题却仍将萦绕心头:人类解决了生存问题吗?为什么我们依然受制于身体或精神的过劳、对失去工作的恐惧和对工作报酬的沉沦?现代劳动者与生产过程保有何种关系?
当一片土地上需要从事劳动生产的人的数量第一次小于这片土地能够养活的人的数量时,“工作”就悄然失去了与“生存”的必然关联,开始成为一种社会化功能,是人实现社交、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的方式,同时满足对体验的美学追求。人们不知疲倦地工作,更像是为了依附外化于自身的财产、身份、权力以抚慰内心的不安与焦虑。
展览不仅以当代艺术媒介作为形式,更因文化及网络语境下的创作内容变得立体和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观众将在入口处经历一次“求职”并成为“打工者”,随展线远观现代工作价值的转变。最终,来到展中展“打工人的摸鱼场”,观众可以在这里进行自主选择,或将努力工作视为对自由的逃避,以此重新获得安全的社会地位;或是有机会瓦解理性的铁笼,实现以人作为结果的积极自由。
陈柏麒、程新皓、韩倩、杨云鬯
田野及其伪装:六个论题
本研究型展览关注田野调查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使用,以及以这种使用为特征的艺术与田野现实之间的特殊关系。
以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航海者》为起点,田野调查和民族志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就成为了社会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方法论甚至其学科的象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田野调查或民族志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与策展实践中愈发被重视,业已成为引人瞩目的“全球范式”。
然而,艺术家所讨论的“田野”就是人类学所定义的“田野”吗?如果说这里面涉及到了“挪用”“转喻”“象征”等修辞性动作,那么我们难道不应该回到具体的作品及其创作语境中去观察乃至重新发现“田野”这一作为方法和目的的双重意象吗?
“田野及其伪装:六个论题”试图对固有学科视角之外的田野与艺术间的张力进行考察。它不以加强某种既定的认识论体系为目的,而是尝试回归到六个不一样的“艺术—田野”场域之中,追问田野何为,以及田野为何出现在彼时彼地。换言之,我们要做的,是在本体论的层面回应艺术与田野的相互供给,为田野“祛魅”的同时赋予它新的能动性。我们期待探询艺术工作者希望从田野处获得什么,而田野又如何向艺术召唤。
这次展览的六个单元从“田野的焦虑”开始谈论艺术家如何抵达田野,从作为“地方,物,事件,历史现场”的田野切入其不同主体性,讨论“田野的投影”会在何种平面上形成不一样的表征。此外,我们关注“谁的田野,谁在观看”的权力关系及其生成,“田野的渗入与渗出”又如何松动了作者的叙事,穿透作品,显现为新的自身。最后,我们将回归“田野的礼赠”,通过让人类学的知识生产与艺术的感性制造形成互文,探讨我们是否经由田野对具体事件做出了有效回应乃至真切的改变。
阮琨
水电站叙事:手与脑的对白
电网是人类与非人类关系的参与者,而水电站作为电网的始端,也是将自然边界、工程逻辑、城市景观、电力规范与通信网络汇集到一个单一系统之中的电网媒介,它寄生于河流之上,利用人造垂直汇流所转化位能与势能来创造电力,并将河水化为电荷的形态,以一种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式通过规范电力网络流向城市终端。另一方面,水电站自身的每个部分都以可预测的方式运行着,这些隐藏在其中被人工智能所支配的规则有着既定的标准,并不需要工程师或设计师操作便能自动运行,而这种由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关系,技术和概念领域的知识产生的无知也限制着人们在治理、规范和控制构成城市的基础设施方面的权利。
展览通过对水电站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拆解,从水电站对自然的介入,电力对城市的规训,水电站中被人工智能支配的工程逻辑以及其作为基础设施在城市中的延伸四方面入手,探讨以水电站为代表的可持续性基础设施如何将自然、能源、人口和城市捆绑成一系列定义现代生活的可持续性网络系统。同时通过探索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创造性愿景,运用当代艺术思维图解,来审视和思考跨越地域、历史以及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将城市文明带向何方。
正在展出:“七个问题——
新世纪南方艺术生态考察”

参观须知
为配合疫情防控需要,请参观展览及进入OCAT研究中心图书馆的朋友扫描以下美术馆预约码进行预约。

到馆观众请出示美术馆预约二维码并进行北京健康宝“本人信息扫描登记”。凭北京健康宝绿码及72小时核酸检测结果进馆,同时配合接受体温测量,如有体温超过37.3℃或有咳嗽、气促等异常现象谢绝入馆,敬请谅解;入馆后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联系工作人员。
排队和参观时请全程佩戴口罩,不聚集不扎堆,配合工作人员的安排,错时、分批入馆。

OCAT研究中心是OCAT在北京设立的非营利性、独立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是OCAT馆群的有机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图书文献和展览交流为主要功能,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艺术和自上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视觉艺术实践,研究范围包括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艺术展览、艺术思潮、艺术机构、艺术著述及其它艺术生态,它还兼顾与这一研究相关的图书馆、档案库的建设和海外学术交流,它也是OCAT馆群在北京的展示平台。
OCAT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种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的价值模式、学术机制和独特方法,它的学术主旨是:知识、思想与研究,它提倡当代艺术史与人类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和视觉文化史整体结合的学术研究传统和开放的学术研究精神,关注经典艺术史著作的翻译出版与现当代艺术史与古典艺术史研究的学术贯通。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