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 左右滑动 浏览更多 >

《蹊径》展览现场,香格纳北京,2022

香格纳北京的新展《蹊径》已于6月底开启。作为应对当下的一种方法,这次展览和作品将在虚拟展厅和实体展厅之间自由生长,并在展期内持续更新进化出不同的版本。在《蹊径 1.0》的现场,我们将从耿建翌、何伟、刘聪、李山、欧阳春、项恺阳、肖武聪、赵仁辉、杨福东、赵洋这十位艺术家的创作出发,带领大家重新思考“时间”与“空间”在当下的意义。



耿建翌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耿建翌 | 在温哥华的十天 | 1998 (2012年恢复1998年作品) | 24寸暖色调半亚光纸基纸、定影水、机票、相纸上绘画 | 50x60 cm x 10 pieces



《在温哥华的十天》是一件暗房游戏的应机之作。作品的“始”与“终”对应一张上海至温哥华的往返机票。艺术家耿建翌根据日程,在暗房中准备了十幅处理好的相纸,密封在暗袋里随身携带。在到达的温哥华的当天打开第一个暗袋,然后依次每日打开余下的直至离开,由于曝光时间的差异,在相纸上形成了不同的色列。它的意义在于“尝鲜”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耿建翌 | 在温哥华的十天 | 1998 (2012年恢复1998年作品) | 24寸暖色调半亚光纸基纸、定影水、机票、相纸上绘画 | 局部

耿建翌(1962-2017)是中国当代艺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深具开拓精神的艺术家之一。更可贵的是,在此后二十余年,他一直持续着这种精神,探索着如何表达自己的体验。他广泛运用了各种不同的艺术创作手段,并给予了作品内在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是针对那些人类处境夸张的问答,旨在唤醒观众对于“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的清醒意识,并通过作品的那些微小普通的细节,对自己保持一种清醒状态,我们的存在和潜在的清醒意识开始浮现。因而,他的作品有着超出本身的价值和冲击力。

2022年下半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举办艺术家耿建翌的个人回顾展览——“他是谁?”。展览将涵盖耿建翌从1980年代中期到2016年的艺术作品,呈现出他坚持三十多年风格多样又自成系统的艺术实践和探索。


李 山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李山 | 阅读 | 2006 | 布上油画 | 88x190 cm

作为生物艺术的开,李山世纪六十开始从术实验活动同时八十年代国美术新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1993 年,李山将艺术思考转向了与生命科学相关的问题,并于1998 年以分子生物学为科学基础,在基因层面上完成了艺术史上第一个生物艺术方案“阅读”。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耿建翌作品(左)和李山作品(右)在《蹊径》展览现场,香格纳北京,2022
《阅读》系列是李山童年记忆与当下创作的结合,这在艺术家的创作中具备特殊的意义。往往保留着画稿的痕迹,整个画面中充满着一种冲突,一种时代的冲突,一种语汇的冲突,却在李山直白的表露中归于一种和谐。在纽约完成《阅读》以后,李山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让我们窥见到他生物艺术创作背后的哲学理念:“新的生物能够取代现有的、陈旧的动物、植物、菌类及人类,得取决于人类本身。人类是否有这样的意愿……期待人类从现有的生物地位上移动一下,接受一点生命等价及生物大同的思想。”
相关阅读:

生命的寻道者——李山的艺术溯源



杨福东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杨福东 | 离信之雾之一 | 2009 | 艺术微喷打印 | 120x180 cm | Edition of 10 + 2AP

艺术家杨福东试图《离信之雾》中探索一种由观者勾连起来的电影。9 个场景的设置完全来自经典电影的情节,无论是谈情还是武打,都有着来自电影美学和时间的内在联系,如他所讲的那些不断重复,但是来自不同拍摄细节的调节,沟成了审美和选择上的限制,让所有拍摄的条目呈现出其应该有的时间逻辑的同时,也自然的呈现出瑕疵所带来的美感,穿帮带来的突然和对某种真实性的揭示作用。在电影和美学自身的悖论中,呈现一个作品更加立体的现场,与作品本身呈现的电影机、胶片和放映员一起,构成了一个隶属于展览空间,同样类似于舞台、后台和放映室的多重空间。观众不但是观众处于观众席,还是演员处于舞台上,同样还是一个旁观者或是放映员,就在穿插游走之中,唤醒电影的视觉经验、拍摄经验,以及疏离的旁观者的状态。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杨福东作品(右)在《蹊径》展览现场,香格纳北京,2022


杨福东,1971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从九十年代末起,杨福东就开始从事影像作品的创作。无论是摄影、绘画、电影还是装置,均以多重的文化透视、交错的时空体验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觉诠释。杨福东凭借其极具个人风格的电影及录像装置作品在全球多家美术馆以及重要艺术机构举行多场展览,包括苏州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利物浦泰特美术馆、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等。


赵 洋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赵洋 | 水母 | 2022 | 布上油画 | 84x104 cm


在赵洋的图像世界里,跨时空的图形与荒诞的形象虚构在同一画面里,然而他们却表达出极不一致的思想,强化矛盾以达到加倍的视觉感染力。相互对立、具有暗示意味的戏剧元素统一在矛盾的平面时空之中,以超现实的手法,个人叙事的方式来回滑动在“故事”与“当下”的社会生活之间,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感染力。赵洋的绘画徘徊在现实生活的平常事物与东西方神话传说故事、寓言之间,构成隐语与象征的载体,集中体现出“混沌”与“杂交”之后的图像。其造型抽空了特定的时空背景,有的甚至是夸张而无厘头的,像纪念碑一样矗立于画面当中,充满虚无主义色彩与浪漫主义气息。绘画中的差异性和同一性,都被画家控制在一个矛盾、焦虑的区域。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赵洋作品在《蹊径》展览现场,香格纳北京,2022


赵洋绘画的面向是在使用西方绘画材料完成的架上绘画,但不能不被提及的是他的中国画的学院教育背景,在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系统中所获得的控制力施加在不同的材料空间。水墨画中墨之于水中产生的流动,带着不可控的天然意趣,在赵洋看来是传统水墨画的精华所在,正像他描述自己作画的状态时觉得自己更像一个演奏者,在一段即兴的solo中,观察着画面的变化,并在其间寻找可能的线索。




何 伟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何伟 | No.229 | 2022 | 布上油画 | 123x134 cm

“‘混沌的眼,透过秩序的网幕,闪闪发光。’我喜欢诗人诺瓦理斯的这句诗,在绘画中,我也同样描绘着这种既模糊又清晰的和谐。我会用具有“流动性的色彩”,让它们在画布上渗透、流淌和叠加,画出一种非常感性化的画面。这些通常源于我的感觉和感受,也有一些时候,我也并不能压制住自己对清晰的渴望,会在这个感性、流动的画面中建构一些秩序,我把它比喻为‘某种令人迷惑的确定性’。”
——何伟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何伟 | No.230 | 2022 | 布上油画 | 50x60 cm


何伟用神秘的抽象概念考察头脑与心灵内部的风景。在向平躺于地板的画布上涂抹很多层半透明油画颜料的过程中,随意而表现主义的色彩田被创造出来,时而以不连续的几何结构浮于表面。画布上的纹理和皱纹,以及地板的缺陷,在画面表面形成了凹陷与裂缝。何伟使用了不同的技法与工具,借助画笔、滚筒、刮刀甚至喷壶,层层叠加地涂抹颜料。被稀释的油画颜料流淌到画布上,在亚麻纹理与裂缝中安顿下来,这些纹理与裂缝制造了柔和起伏的色彩与出人意料的形状。

相关阅读:

香格纳M50 | 何伟同名个展现场:与边界和解,在秩序中率性游走



刘 聪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刘聪 | 白气球 No.6 | 2022 | 布上油画 | 120x150 cm

艺术家刘聪在画布上着力于呈现形态较为简单的物体,意在为观众开启一条开放性的阅读通道。“我把物体的轮廓在画面中的存在视为一种色彩的结构容器。色彩的精神属性与颜色的符号性质有关,也跟人的日常感受有关。”他对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物进行写生,通过具象语言完成对内容结构的刻画,而后又将其剥离出具体的叙事情境,以个人经验重塑着画面里的空间关系。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刘聪作品,2022 JINGART线上展厅预览,香格纳画廊

刘聪以曲线占主导的气球系列走向感性,更加拟人与情绪化。艺术家对图像局部进行放大、裁剪和拼贴,其路径和电影的蒙太奇手法相似。1987年出生于山东,刘聪小时候在镇上的影剧院长大,因此在潜意识层面深受图像和电影的影响,经常从装置或者摄影作品里获得启发。

相关阅读:
香格纳北京 | 半自动方式 3:以身体为轴,体验纯粹的凝视时刻


欧阳春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欧阳春 | 肉 | 2022 | 布上油画 | 180x220 cm

欧阳春生于70 年代。青少年时期在西安长大,游离在学院派教育之外的自我艺术教育经历造就了他独立多变的创作力。28 岁来到北京成为职业艺术家以来,他创作的作品媒介囊括了绘画、装置和雕塑等多种形式,并从当代中国在剧变中产生的矛盾不安里汲取灵感


刘聪作品(左)和欧阳春作品(右)在《蹊径》展览现场,香格纳北京,2022


欧阳春绘画的主题从早期的童话世界回归到自身经历,将虚构和真实的世界交替并置,在笔法上追求纯粹的绘画感受。同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现实的眷恋塑造了他对物质世界的独特见解,复合的叙述性,以及对破碎与遗忘的感知力。无论是在绘画还是装置或雕塑作品中,欧阳春每每以朴实遒劲的笔触和被我们遗忘的物件堆砌出壮阔奇妙的景观与诗意。

相关阅读:

艺术家 | 欧阳春:“个人艺术史”



赵仁辉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赵仁辉 | 熊陷阱 | 2014 | 摄影 | 74x111 cm | Edition of 3 + 1AP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赵仁辉 | 会说话的猴子 | 2013 | 摄影 | 74x111 cm | Edition of 5 + 1AP


“人与动物”可以说是艺术家赵仁辉作品的关键基石。而充满伪装、极端与诡诈地“动物陷阱”系列“呈现出的影像是开放式的,神秘的风景引人深思,却极有可能蒙蔽了自身。赵仁辉的艺术实践通过将审美敏感性和诗学注入科学方法,从而对科学进行审视。在人类世大灭绝的背景下,赵仁辉的作品充满了张力和复杂性; 在动物和珍奇柜等熟悉的表面下,进行着人类对存在的理解,与其变化莫测本质的协商。赵仁辉通过对它者的描绘来质疑人类中心主义文明下的知识系统;对非人类所创造的线条和逻辑作出了反思。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赵仁辉作品在《蹊径》展览现场,香格纳北京,2022

出生于1983年,赵仁辉是新加坡籍视觉艺术家,他主要以摄影进行创作,同时采用多学科方法将影像与实物并置呈现。他的作品主要探讨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仁义与道德的课题,同时也关注人类的态度和观点如何影响我们对大自然的认知。他在世界各地举办过个展,包括新加坡、中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意大利,亦多次参与各地的双年展和摄影节。


项恺阳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项恺阳 | 鸡鸭鹅 | 2022 | 木板上水彩&丙烯 | 100x80x3.3 cm


“小时候每次爷爷从幼儿园接我回家,路过菜市场的时候,我会特别要爷爷买只鸡或者鸭或者鹅。我记得这些家禽从笼子里被抓出来时害怕挣扎的样子,我有点不敢看它们,直到爷爷到家后,拿刀架在一只畜生的脖子上时,我就像着了魔一样,痴痴盯着这畜生的眼睛!菜刀划开脖子,流出来的血是鲜红色。闻着有点腥臭,然后越流越多,爷爷确认完血流尽了,就会用热水拔毛,但是我的热情从它眼睛不动的那一刻起就完结了,所以我从来不会吃晚餐的那道主菜,仅仅是害羞地看着它。”
——项恺阳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欧阳春作品(左)和项恺阳作品(右),2022 JINGART线上展厅预览,香格纳画廊

项恺阳,1991 年生于浙江温州,2015 年本科就读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的纯艺术专业,2020 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现居北京。项恺阳的创作形式基于“文字”和“绘画”,他在学生时期的主要兴趣集中在中文诗歌的创作,并在研究生阶段开始创作文字和语言为主题的艺术创作。他将中文的语词、句群、诗歌与文本作为主体,直接或间接地用绘画的方式呈现在画面里。这些中文字符所扮演的角色如何有效地,准确地以视觉形式转化到图像中是他研究的主要问题。


肖武聪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肖武聪 | 飞行者 1 | 2021 | 报纸上丙烯 | 210x210 cm 

肖武聪的画面背景则源自他对塞尚的风景绘画的强烈兴趣,密集的笔触经由艺术家的指引不断延伸扩展,无以名状的线与面逐渐汇合成一个无限繁衍的自然系统,映照出最鲜活的生命能量。这些视觉要素既有来自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和写意,又有对道家哲学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践行,同时要求艺术家在创作时高度集中注意力,消除大脑中所有的杂念,以薄涂的形式对事物本真予以概括与提炼。在这一系列的展出作品里,只见石膏几何体随意散落在旷野与草丛之中,仿佛埋藏了现实中不可言明的真相,又抑或腾空而起,以飞行者的冒险姿态自由穿行于时间与空间。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杨福东作品(左)和肖武聪作品(右),2022 JINGART线上展厅预览,香格纳画廊

肖武聪,1985 年出生于广东,2008 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肖武聪专注于重重历史积压下赤贫状态的个人生命力精神的探索、实践与申张。他近年的绘画工作,选择报纸作为现实的底盘和战场,试图通过完形空间捕捉无形的活脱脱的生命力量。报纸上经由知觉组织层叠挤压出来的莫名形状,在完形空间中呈现出不断生长的有机势态。

相关阅读:
香格纳北京 | 半自动方式 3:以身体为轴,体验纯粹的凝视时刻





 相关阅读 


线下展览预约参观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JINGART线上单元入口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香格纳北京 | 《蹊径 1.0》展览作品聚焦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