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文化符码 | 《每平米》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文化符码 | 《每平米》 视频资讯 北京中间美术馆 崇真艺客


中间美术馆当前展览“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3.26-8.7)中,《每平米》、《剩余物》与《每平米·玻璃墙》构成一层展厅结构上的呼应。


文化符码 | 《每平米》 视频资讯 北京中间美术馆 崇真艺客

“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一层展览现场,2022


文化符码 | 《每平米》 视频资讯 北京中间美术馆 崇真艺客

每平米,2010-2014,石膏板、木板、胶,100×100厘米


文化符码 | 《每平米》 视频资讯 北京中间美术馆 崇真艺客

剩余物,2022,布展物料,尺寸可变


文化符码 | 《每平米》 视频资讯 北京中间美术馆 崇真艺客

每平米·玻璃墙,2014-2022,照片,尺寸可变



《每平米》这组作品是对艺术家所经历的“事件”的记录,2014年艺术家也曾在北京举办个展“每平米”。今天我们向大家分享有关“每平米”作品的三个纪录片,分别是艺术家王友身在4年的漫长创作过程中的标准化的一天——《每天》;2014年首次在北京举办个展的展览纪录片——《每平米》;批评家黄专受访的关于个展“每平米”的访谈——《每平米的态度》。



《每天》

《每平米》是王友身对亲身经历的一次事件的反应,2007年到2011年这五年间,他经历了不止一次的工作室的建设与拆迁。浏览北京蟹岛与葛渠工作室建设之初的规划手稿,感受到的对未来的希冀,再到建成后被一纸鲜章的文件告知属于违建,需要拆除,先后两次。空间和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好似都被压缩。2010 年起,王友身开始了《每平米》工作,他将拆掉的混凝土结构慢慢拼接,在身体力行的解构和再重组中,试图重新完成了一次不真实的重建。


《每平米》

王友身对于《每平米》作品的自述:
1.每平米是我们日常使用和消费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资本与权力的量化体现单位。
2.作品《每平米》缘于这几年我两个工作室从租赁、建设、装修到被迫强拆的经历,它是现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案例。
3.它也是这些年中国经济和艺术产业过度生产和消费的范本。
4.把强拆遗物作为材料,在新工作室自己制作一面“新墙”。
5.它呈现了诱惑与操控、合作与对抗、建设与破坏的相互关系,而这种关系带来的是不可避免的矛盾体验。

导演张自立采访艺术史家、批评家黄专——《每平米的态度》






编辑:蒋永真



正在展出 What's On


文化符码 | 《每平米》 视频资讯 北京中间美术馆 崇真艺客

文化符码 | 《每平米》 视频资讯 北京中间美术馆 崇真艺客
文化符码 | 《每平米》 视频资讯 北京中间美术馆 崇真艺客
文化符码 | 《每平米》 视频资讯 北京中间美术馆 崇真艺客

文化符码 | 《每平米》 视频资讯 北京中间美术馆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