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古轩巴黎荣幸推出艺术家Christo(克里斯托)的个展「Christo: Early Works, 1958–1963」,这是高古轩第一次专门为Christo举办的展览,将持续展出至10月8日。
展览包括1958年至1963年期间Christo在巴黎制作的雕塑,其中许多作品是首次展出,例如Christo最早的包裹起来的物体和桶状结构作品,以及从前很少展出的《Surfaces d'Empaquetage》和《Cratères》系列中的关键作品。本次展览已于2022年6月10日开幕,贯穿高古轩巴黎rue de Ponthieu画廊的两层空间,而画廊位置则距Christo的第一个巴黎工作室不远。

1958年Christo搬到巴黎定居,在第17区圣塞诺克街14号的一个很小的佣人房里成立了工作室。在这里,Christo创作了他第一个“包裹物”和桶状结构作品,而这些元素日后成为了他雕塑实践中的主导。
Christo在与欧洲和美国的重要前卫艺术家们的交往中找到了灵感,他保持联系的艺术家有Joseph Beuys(约瑟夫·博伊斯)、John Cage(约翰·凯奇)、Nam June Paik(白南准)、Pierre Restany(皮埃尔·雷斯塔尼)和Karlheinz Stockhausen(卡尔辛兹·斯托克豪森)。
同年,他还遇到了Jeanne-Claude Denat de Guillebon(让娜-克劳德·德纳特·德吉列邦),后者成为了他的妻子和创作伙伴,他们共同创作了大型的环境艺术作品,改变了我们对公共艺术的思考方式,他们的名字也成为了公共艺术的同义词。
在《Surfaces d'Empaquetage》(1958-1961)系列中,薄薄的漆彩和沙子涂画在褶皱或撕碎的纺织品或纸张上,组成了质感丰富的作品。1959年,在参观了一场有Jean Dubuffet(让·杜布菲)作品的展览后,Christo开始了另一个系列创作——《Cratères》。这些基于墙面展示的画作带有许多厚重且已凝固的深棕色颜料层,这一系列作品反映出Christo对三维空间愈加浓厚的兴趣。
该系列的部分作品中,Christo先将一些空的颜料罐安装在画面底板上,然后再涂上沙子、珐琅和胶水的混合物,从而形成网状的沟壑和凹陷并贯穿蔓延到画面空间中去。
Christo的第一批“包裹物”雕塑大多都采用了传统的艺术材料,例如颜料罐和颜料瓶等,并且作品是被包在树脂浸泡过后的画布之中的。他用布料或聚乙烯板包裹日常物品,并用绳子将它们捆绑起来,进而改变它们的轮廓和表面,也玩味着它们的身份,在这种创作过程中Christo既有所揭示,也有所掩盖。
最初这是一种本能的美学实验的结果,而这一系列持续发展了60多年,创作出了更大、更复杂的艺术介入项目,例如2021年实现的超大型项目《L'Arc de Triomphe, Wrapped》(包裹凯旋门),其概念其实是早在1961年首次提出的。
起初,Christo对钢制的油桶产生了兴趣,主要是因为它们体量大而成本并不贵,并且非常耐用几乎坚不可摧。那时候他开始用同样的布料、清漆、颜料和沙子等材料来覆盖这些油桶,就像他在颜料罐和颜料瓶等较小的物体上所使用的创作方法那样。后者能让人想起经典的静物画,而前者所有的更大尺寸以及它们的分组排布方式却能产生了一种大体量的、纪念碑似的特性,这一对比促使Christo扩大了其环境作品的规模体量。
在60年前的6月,即1962年6月27日的晚上,Christo和Jeanne-Claude安装完成了作品《Wall of Oil Barrels—The Iron Curtain》,他们用了89个油桶封闭了巴黎历史悠久的维斯康提街(rue Visconti)。这个有4.2米高的路障将巴黎最狭窄的街道维斯康提街阻断了8个小时,干扰了巴黎左岸的大部分交通。此外,他们用油桶的创作还在原创于1977年为阿布扎比构思的作品《The Mastaba》中达到了高潮——值得注意的是,这将是Christo和Jeanne-Claude唯一的永久性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同时也是他们最后的一个项目。未来《The Mastaba》将按照Christo的遗愿由艺术家团队来实现出来。

香港中环毕打街12号毕打行7楼
7/F Pedder Building, 12 Pedder Street
Central, Hong Kong
T. +852 2151 0555
F. +852 2151 0853
hongkong@gagosian.com
开放时间: 周二-周六,11am-7pm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