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藏家正关注哪些艺术家?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Wherein one cultivates cultural codes, the noble endeavours of mankind and thereby put it in its place》(局部)(2013),于一兰1980年代,驻雅加达收藏家Wiyu Wahono于柏林生活时,曾意外遇见艺术家Teguh Ostenrik举办美术展个展的海报。Wahono说:“我当时想,哇,听名字他应该是印尼人。那时我还不是一个艺术爱好者,但有一位来自我们国家的成功艺术家在德国展出,这让我印象颇深。”近20年后,当他搬回雅加达时,他开始寻找Ostenrik的作品并首次收藏了他的作品:一幅描绘戴着面具男人的忧郁画作。时至今日,他仍会购买Ostenrik的作品。Wiyu Wahono,照片由Indra Leonardi拍摄
《Crux II》(局部)(2020),Gregory Halili作为印尼最与时俱进的艺术赞助人之一,Wahono是东南亚日益庞大的收藏家群体中的一份子。这里的藏家已经建立了庞大的私人收藏,其中既有来自他们本国的艺术家,也有来自区内甚至海外的艺术家。2019年在新加坡成立的博览会平台S.E.A. Focus的项目总监余惠美(Emi Eu)说:“过去五年,东南亚艺术的发展非常强劲。随着整个地区的艺术基础设施的改善,艺术机构正积极地展示当地艺术家的创作,并推动藏家们想看更多和买更多的艺术作品。”余惠美以2015年成立的新加坡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去年刚刚开幕全新仓库空间的新加坡美术馆(Singapore Art Museum)、以及2021年揭幕的香港M+为例,这些艺术机构都有助于提高地区内艺术家的知名度。过去十年里,艺术博览会的到来,加上当代艺廊网络不断扩大,也在激发出东南亚收藏家群体的更多活力。《Modern Planning》(1975),钟泗滨20年前,当余惠美刚到新加坡时,这里的艺术氛围和今天完全不同。她回忆说:“当时只有少数人收藏艺术品,而且这仅是一种低调之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城市艺术生态系统不断演变,收藏家的数量不仅在增长,而且他们的兴趣范围也随之扩大。例如,新加坡夫妇Linda Neo和Albert Lim在21世纪初的旅行中开始不经意地购买西方艺术家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他们后来被中国水墨画所吸引,并开始购买新加坡现代大师的作品,比如钟泗滨(Cheong Soo Pieng)——他是南洋绘画风格的先驱,这种风格是该地区特有的,艺术家们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技术与特定的主题融合在一起。不久之后,他们开始购买印尼和菲律宾艺术家的当代作品,比如Norberto Roldan——这位艺术家在2000年与Donna Miranda共同创立了菲律宾著名的独立项目空间——Green Papaya Art Projects。《Therme Vals》(局部) ,Alvin Ong到2010年,他们致力于重点关注当时知名度较低的本地艺术家作品。Neo说:“这是一个孤独的旅程,因为当时很多人还在收藏印尼艺术家的作品。可是新加坡是个小国家,如果我们不收藏和支持我们自己的艺术家,我们怎么能够发展艺术界?” 这对夫妇开始购买一些本地艺术家作品,后来这些艺术家也逐渐在新加坡艺术界崭露头角,包括抽象画家蔡艾芳(Genevieve Chua)和以质感丰富的雕塑绘画而闻名的李绫瑄(Jane Lee)。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开始收藏新加坡艺术家Brandon Tay和Chok Si Xuan等人的装置作品和数字作品。如今,他们拥有了自己的艺术空间——Primz艺廊,他们在这里展示日益庞大的藏品并与公众一同分享。此外他们也会将自己的藏品借给新加坡美术馆和悉尼新威尔士美术馆(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展览。由于东南亚地区惊人的多样性,Neo和Lim总是觉得有更多的东西有待发现。新加坡Gouw氏夫妇也有类似的感触。Gouw先生说:“了解和理解艺术家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他认为收藏家有责任支持当地艺术家。他们把自己的购藏方式描述为以研究为导向,并规定无论买什么都必须至少挂在家里一段时间。2010年,夫妇二人住在吉隆坡时开始收藏马来西亚艺术家的作品,比如尤尼扎(Yunizar)——他在1990年代中期从日惹的印度尼西亚艺术学院毕业后,共同创立了艺术团体Kelompok Seni Rupa Jendela,为艺术实验创造了一个重要空间,摆脱了主导改革时代的社会政治主题。另一位艺术家是赫利·多诺(Heri Dono),他是印度尼西亚当代艺术的先驱,他的作品曾入选由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和侯瀚如在世纪之交策划的重要巡回展"移动中的城市"(Cities on the Move),呈现亚洲的当代艺术创作。像许多同龄人一样,他们从绘画开始,慢慢地开始接受不同的创作媒介。他们后来还购藏了新加坡其他成名和新晋艺术家的作品,包括韩少芙(Han Sai Por)、唐大雾(Tang Da Wu)和张时薰(Lavender Chang)。其他藏家则较少关注本地艺术群体,比如亚洲领先的艺术品物流公司Helu-trans 集团旗下Art Move的首席执行官Ida Ng。这位香港人自1990年代以来一直居住在新加坡,一向喜爱抽象和摄影作品以及纸上作品。她相信自己的直觉,不管一个艺术家是刚刚崭露头角还是早已成名。她购买的第一批作品中有新加坡第二代艺术家陈克湛的抽象水墨作品。从那以后,她还收藏了马来西亚艺术家于一兰和菲律宾艺术家Gregory Halil等。最近她开始收藏本地以外的艺术家,比如日本摄影师米田知子(Yoneda Tomoko)和美国雕塑家伊丽莎白·耶格尔(Elizabeth Jaeger)。当回顾新加坡的收藏实践如何发展时,Ida Ng注意到在21世纪后期,当新加坡的收藏家群体开始增长时,许多买家会受到拍卖会上创纪录价格的影响,开始出于投资目的购买艺术品。更广泛地说,Ida还注意到东南亚的收藏群体与海外藏家之间的明显差异。她说:“一般而言,东南亚收藏家不像其他地区的人那样大胆,香港甚至中国大陆的藏家在收藏方式和藏品选择上更喜欢冒险,而大多数东南亚藏家仍相当保守。” 虽然余惠美承认投资驱动型买家持续进入市场,但她也看到了变化:“东南亚的买家和收藏家真的很好奇。他们想看看外面有什么,了解更多。我认为这是一个好兆头。”《Brecht’s Glasses – Viewing a dedication by Walter Benjam》(2008),米田知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东南亚艺术赞助人,都在选择上变得更加大胆和实验性,无论是资深的还是年轻的。例如,Wahono不再局限于从东南亚地区购买艺术品,他现在已经以专注于收藏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数字和科技艺术品而闻名。比如,他最近从美国艺术家兼生物黑客希瑟·杜威-海博(Heather Dewey-Hagborg)那里购买了一件来自于2013年 “Stranger Visions”系列的作品。在这一系列中,她根据对纽约街头垃圾里的DNA进行分析后,制作出3D打印的肖像。在印度尼西亚,他还委任Ostenrik在巴厘岛北部海岸的海床上设计了一个生态驱动的装置。这个华丽的隧道式金属装置利用特殊的科技促进新珊瑚的生长。左图与右图:《Stranger Visions, New York: Sample 7》(2012-2013),希瑟·杜威-海伯格自20多年前Wahono买下他的第一幅绘画以来,他就成了印尼艺术界的赞助人和某种意义上的导师。今天,他仍然对该地区的未来充满希望。他提到:“东南亚有着非常年轻的收藏文化。” 在过去三年里,他留意到新一代的买家已经准备在整个地区进行研究和投资实践。”人们继续在收藏和欣赏艺术,这是一个迷人的现象。”《Domus Anguillae》(2022),Teguh Ostenrik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关于巴塞尔艺术展的最新资讯。*内容版权归巴塞尔艺术展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图片与文章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