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论怀旧 | 梁漱溟说的厌离与我们的怀旧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论怀旧 | 梁漱溟说的厌离与我们的怀旧 崇真艺客


倪匡先生去世了,可是我并没有读过倪匡先生的书,关于倪匡的故事反倒都是通过关于金庸和古龙的书。香港这一代与大众文化关系紧密的作家很有趣,一方面他们以文字这种最便宜的媒介搭建出想象的不真实的世界,这种不真实是乌托邦的和理想化的世界,而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却又极其真实,世俗意义上彻底的真实,他们嬉笑怒骂,他们鲜衣怒马,他们纵身酒色,他们不忌生死,这种真实通过坊间传闻又成了人们对于世俗世界美好生活的想象。人生每个阶段读金庸或者古龙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初中的年少时代读武侠看到的是爱恨情仇与打打杀杀,在步入社会经历风吹雨打再读这些曾经的武侠读到的大多是无奈,不舍和悲悯,一个人活着从年少的渴望出走追逐所谓理想不如说是寻求满足欲望的过程,欲望不断被满足同时又深陷于更沉重的欲望,由此现实的肉身深陷于世俗的关系牵扯与欲望之中,而精神世界反倒可能越来越明亮清澈。现实和想象的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是物质的,而是变成了精神性的。

梁漱溟在《人生的三路向》种谈及人一生的三种态度:追逐、厌离、郑重,不妨摘录出来:此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浅深。浅的厌离不能与深的逐求相比。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将此三者排列而为比较,当以逐求态度为较浅;以郑重与厌离二种态度相较,则郑重较难;从逐求态度进步转变到郑重态度自然也可能,但我觉得很不容易。普通都是由逐求态度折到厌离态度,从厌离态度冉转人郑重态度,宋明之理学家大多如此, 所谓出入儒释,都是经过厌离生活,然后重又归来尽力于当下之生活。即以我言,亦恰如此。在我十几岁时,极接近于实利主义,后转人于佛家,最后方归转于懦家。厌离之情殊为深刻,由是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否则便会落于逐求,落于假的尽力。故非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不能尽力生活。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

社交媒体时代大师的故事并不难找,金庸、古龙、倪匡、黄霑这一代人的故事早已经成为了传说,现在的中学生想必读武侠小说的一定不多,一套武侠小说动辄几百万字,要不是娱乐资源匮乏的年代我们这一代人估计也读不完,只有电视的年代,读武侠是为数不多的消遣方式,这些皱巴巴的不知道被流传多少遍的武侠小说隐匿在课堂的教科书下面,在夜晚被照亮的被窝里,武侠小说和香港电影,以及流行音乐是为数不多的廉价的娱乐方式,而且大多数时候他们以盗版的形态传播,比如十块钱一本的《射雕英雄传》全本,两块钱一盘的磁带,还有五块钱一张的盗版光碟,如果实在还图便宜那么就去租,在大学和中学附近时常有这样的店面,从那里可以租光碟,租小说,租漫画等等,五毛钱到一块钱一天不等。在互联网没有普及,没有出现社交媒体和播客的时代大师的故事只能在书本里、电视里、报纸上,年轻人只能读作品本身,而现在大师的故事似乎比大师的作品更精彩更容易引人关注,谁还能有耐心读的了长篇大论的武侠和倪匡的科幻?

传说的香港四大才子已经有三位离开,迈克尔杰克逊去世时我第一次有深刻的体会:一个时代过去了,金庸去世时也有同感,现在倪匡也去世了,我有时候恍惚这样的新闻,有时候我这一代人的长大是通过这样的新闻体会到的,我们年少时深信不疑的觉得依然充满活力的人他们终归会衰老的,有一次看新闻看到了满头白发的周润发,于是网络了找找年少时代喜欢的明星的近照,不看则已一看吓一跳,原来他们真的已经老了。三联生活周刊近期发了一篇文章《2022的上半场,时代得了怀旧病》,怀旧每个时代都会有,不然怎么会有《午夜巴黎》,周杰伦的新曲《最伟大的作品》不也是一种类似《午夜巴黎》的怀旧么,我的大学时代怀旧是所谓的民国热和八十年代热,现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时代,怀旧的载体成为了曾经的流行文化,王心凌、林子祥和叶倩文火了,老的教父罗大佑和崔健在朋友圈举办了演唱会……怀旧的脚步正在迫近,《甄嬛传》和《让子弹飞》都成了一门学问。

怀旧的本质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的进入到了梁漱溟说的厌离阶段,是不是这样能说的通呢?


论怀旧 | 梁漱溟说的厌离与我们的怀旧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