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t2121
15世纪 无量寿佛曼茶罗唐卡
江孜风格
棉布矿物彩绘
L:81.5cm W:55cm
估价RMB:700,000-1,200,000
中贸圣佳2022春季拍卖会
SUNGARI SPRING AUCTION 2022
觀福慧海—唐卡专场
预展时间
07.25-07.26
拍卖时间
07.27 16:00 A厅
圣佳艺术空间
北京市东三环南路76号尚古国际LG层北区
温 馨 提 示
疫情期间限流入场
须持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请您注意防护
无量寿佛曼荼罗唐卡的图像与风格解读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
在汉传佛教中,无量寿佛和无量光佛是阿弥陀佛十三个名号中的两个名号,每一个名号只代表阿弥陀佛具备的不同的功用,并不代表一尊单独的神格,可是在藏传佛教中这两个名号被赋予了相对独立的神格,且各有不同的佛教寓意和功用,无量光佛是法身佛,无量寿佛是报身佛。由于神格和功用的不同,两尊佛像在形象上也有明显的区别,无量寿佛为菩萨装,头戴花冠,头顶束高发髻,身着天衣,装饰璎珞珠宝,两手结禅定印,手心托象征长寿的宝瓶;无量光佛为比丘装,头饰螺发,身穿袈裟,全身无任何装饰,两手亦结禅定印,手心托盛满甘露的钵盂。在藏传佛教中,无量寿佛的形象十分常见,有单独供奉、五方佛的组合形式、曼荼罗形式等多种不同的供奉形式。此幅唐卡表现的就是无量光佛曼荼罗的供奉形式。

无量寿佛曼茶罗唐卡 局部
此幅唐卡整体呈竖长方形,表现内容以平形式分成三排显示。其中,中间一排所占面积最大,是唐卡表现的重心。其中央绘无量寿佛像,佛像特征与常见的无量寿佛毫无差别,全身菩萨装束,结跏趺端庄,两手结禅定印,手心托长寿宝瓶,身周有头光和身光,身下有花瓣状的莲花为座。其突出之处在于,佛像之外配置了一个大法座,法座后面有一个山字形的大靠背,靠背上部山字形两侧分三排绘十大弟子及六菩萨,靠背下部由内向外绘二拏具(立羊与大象)和二胁侍菩萨,靠背最外侧各绘一立柱。


无量寿佛曼茶罗唐卡 局部
整体看上去中央主尊不仅体量庞大,装配繁复讲究,而且身色为无量寿佛特有的红色,充分彰显了作为主尊的特殊和重要地位。上方一排绘三身佛像,皆端坐于带有华丽背屏的法座之上,其中中央佛像为无量光佛,头饰螺发,身着通肩袈裟,双手结定印,身旁有二弟子和二胁侍菩萨,表现的是法身无量光佛形象;两边二佛皆为无量寿佛,其形象特征、胁侍菩萨、台座及背屏样式等特征基本一致,只是身色不同,一为白色一为黄色,其台座部位都有两只孔雀,是无量寿佛的坐骑,象征寿命无量。下方一排亦绘三身佛像,其中两侧为无量寿佛,其形象特征、胁侍菩萨、台座及背屏样式、坐骑等特征与上排无量寿佛基本相同,唯身色有别,一为蓝色一为绿色;中间一尊为红色身地狱主,头戴骷髅冠,三目圆鼓,呲牙咧嘴,身披人皮和兽皮,展左站立,右手持骷髅棒,左手结期克印,身后有一个布满火焰的圆拱形大背光,以突出其凶猛恐怖的护法神性。全幅唐卡构图严谨,布局整齐,佛像造型规范,色彩丰富沉稳,整体给人古朴庄重的艺术美感。


无量寿佛曼茶罗唐卡 局部
这幅唐卡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它的表现内容。全幅唐卡一共绘有七尊主要的佛像,五尊为无量寿佛,另外两尊为无量光佛和地狱主。其中,五尊无量寿佛是唐卡表现的主题,他们形象特征完全一致,只是身色不同,分别为红、黄、蓝、白、绿五种颜色,代表的是密教五方世界不同的无量寿佛。他们各有不同的名称,中央为宏光无量寿佛(红色),东方为金刚无量寿佛(蓝色),南方为珍宝无量寿佛(黄色),西方为莲花无量寿佛(白色),北方为智行无量寿佛(绿色)。其实,这五尊无量寿佛的组合和分布也是一种曼荼罗的形式,虽然它与常见的外圆内方的曼荼罗形式不同,但在早期西藏和中原地区比较常见,如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9世纪西方莲花部曼荼罗绢画、(附图1)榆林窟第25窟中唐八大菩萨曼荼罗壁画,就属于这种表现形式,一般称为水平式曼荼罗。

附图1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9世纪西方莲花部曼荼罗绢画
无量寿佛曼荼罗为密教功行部最常见的曼荼罗之一,属于密教“恶趣清净坦特罗”的修法体系,一般用于超度仪轨,以图画形式引导亡人脱离恶趣,趋向善道。其他两身佛像分居上下,各有不同寓意,无量光佛是法身佛,是无量寿佛的本体,有法身之体才能显现报身无量寿佛之用;地狱主是主宰六道众生生死的冥界大王,与无量寿佛的功德思想密切相关,祈求地狱主可保寿命无量。可见,此二尊都与唐卡主题思想一致,所以出现在唐卡画面上。

无量寿佛曼茶罗唐卡 局部
二是它的时代和风格。此幅唐卡可以判定为15 世纪西藏江孜风格作品。江孜风格是以江孜白居寺为中心形成的绘画风格,是在继承元代萨迦、夏鲁等地艺术风格基础上,融入西藏本土和中原艺术元素而形成的新的绘画风格,人物造型庄重,衣饰繁复精致,色彩浓重艳丽,背景典雅华丽,充分展现了江孜风格富丽堂皇的高贵艺术品质。以江孜白居寺错钦大殿和十万佛塔内保存的壁画作为参照,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幅唐卡上的佛像造型、衣着装饰、勾描技法、敷彩晕染,以及周身配置等特征,与白居寺壁画完全一致,体现了十分鲜明的江孜风格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主尊身后的山字形靠背,其造型为中间高,两边呈弧形缓缓低落,整体轮廓如山峦起伏。这一样式在夏鲁寺和白居寺的雕塑和壁画上都可以看到相同的实例,如夏鲁寺“一百本生图”第11品帝释天身后的背屏、白居寺祖拉康道果殿多尊祖师像法座后面的靠背(附图2、附图3),都是这种造型样式。

附图2 江孜白居寺祖拉康道果殿祖师法座后靠背

附图3 江孜白居寺祖拉康道果殿祖师法座后靠背
由上可见,此幅唐卡无论是从表现内容还是时代与风格来看,是一幅十分难得的西藏早期唐卡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宗教价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幅唐卡的品相基本完好,表面有酥油熏染的明显痕迹,没有经过修复和固色的处理,保持了寺庙供奉的原始状态,对于鉴别15世纪西藏唐卡年代和真伪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藏传佛教为何从阿弥陀佛中分出一个独立的神格无量寿佛来崇拜呢?这是一个有趣而复杂的问题,它反映了藏传佛教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对现实的重视。这一现象看似有悖于佛教宣扬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思想,亦与汉传佛教的修学观念大相径庭,但藏传佛教有其独特的思想和理论。藏传佛教认为,修学佛法首先要修长寿本尊法,如修白度母、尊胜佛母、无量寿佛等;继而修增长智慧之法,如修妙音佛母、文殊菩萨等;增长了寿命和智慧后,又需修财神之法,如修财续佛母、五姓财神等。藏传佛教重视这些世间法的修学并不是贪著世间,而是为了更好地修学佛法,为修学佛法积累资粮。如重视修财神法,并非鼓励人们去追求财富,满足个人享乐,而是劝导众生通过积累资财,更好地修学佛法,饶益众生;强调修延寿法也不是为了追求长命百岁,或贪生怕死,而是确保有足够长的寿命来修学佛法,于此世此生速得成就。可见藏传佛教对于财富、寿命等世间利益的重视都是为了更好的修学佛法,是与佛教修学的根本旨趣相一致的。

无量寿佛曼茶罗唐卡 局部
推荐阅读

6月23日,中贸圣佳2022春拍精品展盛大启幕!

全年近25亿成交额,中贸圣佳创95年成立以来新高,踏入新征程!

官宣!佳期 · 季夏拍卖会来了!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