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保恋爱”展中
有哪些神奇动物?
从艺术到科普,你了解吗?

在童义欣的镜头中,臭鼬是之于人类社会的“野性”自然符号,象征着反观人类社会的“非人工智能”。
以影片《彻底失败》为例,童义欣的身份在一个偷窥的人类和一只夜间出行的臭鼬间来回转换。他时而是手持摄影机的拍摄者——“完了,我在颤抖”;他时而是一只夜间出行的臭鼬——“我是公的还是母的/它们说看不出来/它们觉得我漂亮却不靠近我/这个傻子在干什么”。
童义欣,《徹底失敗》,零点五K影像,声音,24’11”
通过观察和追踪臭鼬,童义欣的夜视摄像头营造出窥探的压迫感,使人类观看者离开了熟悉的主导位置,置身于野外原始的癫狂情绪之中。而影像中穿插的字幕则象征着人类对于自我身份认知的批判性反观。
童义欣作品于今日美术馆展览现场
据说,臭鼬所喷射物的“死亡的味道”由以硫化物为主的7种挥发性的油性有机成分构成,能渗入皮肤、沙发、衣服、木材中。
臭鼬具有主动攻击性吗?_______
臭鼬性情相当随和,大部分时候不会主动进攻。在释放“化学武器”前,它们会出一系列清晰明确的动作,如跺脚、转身、抬起尾巴等,以警示对方距离太近。


在苏珊娜·赫斯基的水彩画中,海狸是生活的使者和带来生命的关键物种,为鱼、青蛙和停靠的候鸟创造了栖息地。
苏珊娜·赫斯基的“海狸”系列作品通过图像和视频的组合展示了海狸这位“啮齿界建筑师”在指挥修筑水坝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农业学背景的苏珊娜将科学的生态观测作为一种创作手段,呼吁人们将动物重新引入我们生态系统中心,并与自然界再次谋求合作。
苏珊娜·赫斯基水彩作品于今日美术馆展览现场
苏珊娜的摄影作品《海狸坝上柳树生长》和《海狸咀嚼,充实生活》记录下了被海狸吃掉的柳树,而她试图告诉大家:海狸并不是在砍树,而是放大这棵树所能创造的生物量,扮演着促进湿地形成的重要作用。
苏珊娜·赫斯基,《海狸咀嚼,充实生活》,摄影
苏珊娜·赫斯基,《海狸坝上柳絮生长》,摄影
🔍科普视角里的海狸🦫
海狸又被称为河狸。在欧洲,河狸受到联合国的保护,在中国河狸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有“自然界水坝工程师”之称。在苏珊娜看来,很多时候人们错怪了海狸,它们不是在杀死树木,而是在放大这棵树所能创造的生物量,制造新生循环。
海狸以何为食?_______
海狸喜食多种植物的嫩枝、树皮、树根,也食水生植物,杨、柳的幼嫩枝叶及树皮。海狸一般只有在冬季食物匮乏的情况下才会啃食树木。


美丽与危险在美人鱼身上并存,象征着苏珊娜艺术论述中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却又矛盾的关系。
我们所熟悉的美人鱼形象源自德国传说中的人鱼“洛雷莱”,她会在月光下在莱茵河畔用美貌和动人的歌声迷惑过往的船夫,使其分心而失去方向,最后沉入水底。
在苏珊娜的影像作品《论人鱼在海难时期的增殖》中,由人类扮演的“美人鱼”象征着资本主义背景下新的“沉沦”,即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为了打造“美人鱼”的形象,人类不惜将带有毒性的化妆品涂抹在脸上,给双腿套上硅胶制成的鱼尾,而这样做的代价是产生大量塑料或超细纤维材料废弃物,最终因无法降解而沉入海底。
苏珊娜·赫斯基,《论人鱼在海难时期的增殖》,2017,投影,25‘35'' (静帧)
🔍科普视角里的美人鱼🧜🏻♀️
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西方童话《海的女儿》和《小美人鱼》等文学影视作品,中国古人也曾在《述异记》中有关于“人鱼”的记载:“南海有鮫人,身为鱼形,出没海上,能纺会织,哭时落泪”。
位于哥本哈根的美人鱼雕像
“美人鱼"真的只是一个传说吗?_______
“儒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动物之一,也是我国的濒危物种之一。儒艮以海草为食,每隔半个小时左右都要出水换气。雌儒艮通常像人类一样怀抱小儒艮喂奶,使人联想到“美人鱼”的形象。

👆🏻点击查看“美人鱼”的真身
🌏艺术家为何关注动物?
与其强化人类/动物的二元对立,不如承认人类也是一种动物。艺术家童义欣和苏珊娜·赫斯基通过对动物世界的细致观察和艺术描绘,带领我们反观人类社会的种种现状;通过对于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启发我们对于环保问题的关注。
或许,动物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简单。而关于它们的研究,也可能成为我们重释生命意义的切入点。
🎁彩蛋来袭!
除了展厅内的这些“神奇动物”,近期还有一批神秘游客夜游美术馆!它们就是“猪猪天团”!快来通过短片认识它们吧↓
(动物看展为美术馆创意内容,日常参观请遵守观展须知)
⏳
距离“环保恋爱——苏珊娜·赫斯基、童义欣作品展”闭幕还有为期一周的时间。快来抓住最后的观展机会,来展厅“邂逅”这些神奇动物吧!
点击下方链接,回顾艺术家专访
参考文献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
2022.5.14–2022.7.15
展览地点
今日美术馆一号馆4层
购票方式
扫描上方二维码购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