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5月29日 • 香港
佳士得:梵华古韵
https://www.christies.com.cn/lot/lot-6210041?
Lot 2704
清十八世纪 御制木胎漆金药师佛坐像
H 造像172.7 公分;漆金木底座68.5 公分
估价:
30,000,000 - 50,000,000 HKD
成交价:
31,325,000 HKD
来源:
Martin S. Rosenblatt于1936至1948年间在京都为旧金山绀氏洋行购藏。
美国私人收藏,入藏于2008年前后,长期借展予绀氏洋行至2018年。
出版:
C.G. Wilson,《Gump’s,Treasure Trade, A Story of San Francisco》,纽约,1949年(封面)。
J.L. Roseman、N. Birmingham及D.D. Saeks,《Gump’s Since 1861, A SanFrancisco Legend》,旧金山,1991年,页135及书套。
展览:
美国旧金山绀氏洋行,约1948至2018年间。
此尊木胎漆金雕像造像尺寸巨大,雍容华美,健硕雄伟。木胎,外髹金漆,高螺发密集排列,顶生肉髻,涂绀青,眉间光毫嵌青金石,结莲华坐,右手下垂作与愿印,左手施禅定印。身穿袈裟,袒露右肩,双眼目光垂视,双唇略带微笑,神情庄重慈祥。
「光毫」是指佛眉间旋生的白毛,据说眉间光足可普照大千世界,造像多用颜料绘一圆形或镶蛋面宝石来表现,但常被误为「第三眼」或种姓标志。佛陀顶上凸起的肉髻又名「佛顶」,象征如来证悟菩提后佛智圆满;此乃佛陀特有之相,多用作佛陀的鉴别特征。佛体鎏金不仅与雕像的神祇身份相称,更象征了佛经所指佛体焕发的身光。本尊盘腿结莲华坐,脚掌朝天,右足置于左大腿上,其下左小腿和左足不可见。佛陀右手垂放于右膝之上,施与愿印,掌心对外,象征佛陀正在说法,并对信众的祝祷祈愿有求必应。佛的左手置于大腿之上,掌心朝天,施禅定印。事实上,这种右手施与愿印与左手施禅定印的组合,正是药师佛 (梵文名为Bhaisajyaguru)的标准造型。药师佛跟其他佛陀一样,俱属已证菩提得入涅盘之觉者,祂慈悲为怀,对众生一视同仁,还能为众生治病消灾,拔除一切身体、精神、情感或心灵之苦,庇佑世人免遭危害困厄。祂更能化导人心的贪、瞋、痴三毒,亦即诸多欲望、妄念和病苦之源。
药师佛的法门载于《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简称《药师经》),经中指药师佛修行菩萨道时,曾谓涅盘成佛后要恪守十二大愿。(菩萨皆慈悲为怀,虽已证菩提,但却舍己为人,发愿渡尽有情众生始入涅盘,使之脱离轮回之苦。) 成佛之后,药师佛成为东方净琉璃世界 (或琉璃耶净土) 之教主,其胁侍为代表太阳的日光遍照菩萨,以及象征月亮的月光遍照菩萨。在供奉药师佛的寺庙中,陪伴在侧的或许还有十二神将或十二神王,以六位一组的形式分侍两旁,他们各执兵器,但各神王所执兵器各有不同。身穿铠甲,象征药师佛普渡众生之誓愿。根据传统造像仪轨,药师佛无论或立或坐,其形象为左手近腹,掌心朝天,右手垂放,掌心向外施与愿印。许多药师佛造像皆右手垂放,拇指与食指轻拈一枚诃梨勒果,但这一特征未见于本尊。祂的左手常执一小壶 (或小钵),所盛的诃梨勒甘露据说可保长生不老。由于药师佛与净琉璃世界密不可分,其特征是通身蓝如琉璃,故此绘画和彩绘雕像的药器泰半呈蓝。本尊左手的手指微微内屈,可能原来手执一小巧药壶。本尊是十八世纪华北地区的制品,呈现了来自西藏的影响。虽然中国艺术品早于元代 (公元1279至1368年) 已糅合西藏图像元素,但西藏对中国佛教艺术的影响,在明代 (1368至1644)尤为明显,其中又以永乐 (1403至1424年)、宣德 (1426至1435年) 二朝最为突出,当时的朝廷对佛教趋之若鹜,想方设法与西藏缔结世俗与宗教联盟,甚至邀请藏僧赴京主持法事。明初佛像以鎏金铜像居多,所披袈裟袒右肩,但覆盖左肩和左臂,胸腹前横斜而下,垂裹下半身及双腿。佛陀右乳下,袈裟衬里上沿清晰可见,其形如腰封,另一端在左臂袈裟之下出现,并沿前臂搭垂而下。这种基本的佛陀表现形式,一直袭用于十八世纪藏汉风格的雕像。虽然某些流派 (尤其是沿袭古犍陀罗者) 的佛像长袍广袖、衣褶繁密,但此类雕像其实滥觞于印度东北部北方邦的古普塔雕像,就此可证诸鹿野苑五世纪末的作品。此派风格典雅,以薄衣贴体、衣褶简练为美,其后于七世纪传入尼泊尔,十一世纪再流入西藏,并于元明时期进入中原。
本拍品造型之敦硕,已知的清代近似例鲜能企及,该批作品的断代皆为十八世纪,分别出自康熙 (1662至1723年) 及乾隆 (1736至1795年) 年间,据说产地为华北热河,即当今河北省承德市附近;它们反映了清宫对藏传佛教之热衷,以及对西藏或汉藏风格的佛教绘画、雕像之喜爱。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二例释迦牟尼像,其风格、外观与本拍品最为接近 (馆藏号故849及故912)。两者仅高17.5公分,体积远远不及本拍品;实际上,它们也是已发表近似例中最小的作品。至于同一类风格的无量寿佛像,可参考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高101.6公分的木胎漆金像 (馆藏号B60S16+)。纽约和香港苏富比曾各自推出一例近似的释迦牟尼佛像,其体积介乎两件故宫藏品与本拍品和亚洲艺术博物馆藏之间,纽约拍品通高62.2公分,而香港拍品则高66.0公分。其实,中国年代最早的佛教青铜像也有鎏金之作,当中不乏三及四世纪的作品,如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著名的三至四世纪鎏金铜坐佛 (馆藏号1943.53.80.A),以及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典藏级公元338年鎏金铜坐佛 (馆藏号B60 B1034)。(当时的鎏金工艺是用金粉与水银混合而成的金汞剂,涂在已加工的雕像表面,雕像加热后水银蒸发,而金粉则与铜牢牢黏合。) 相比之下,几乎所有早期的佛教木雕、石刻及泥塑造像,皆饰以鲜艳亮丽的矿物颜料;雕像的衣袍和帔帛多用橘黄、蓝和绿色,珠串璎珞大多鎏金,肌肤采用粉红或白色,头发则以黑色 (偶尔用蓝色) 呈现,其颜料用黏合剂或胶状物固定,一般以白色腻子为地。(涂腻子既可确保木石表面平整,灰白底色也能使颜料益发鲜艳和清晰。) 中国早期造像之中,原有彩绘保存得最好的例子,固然是甘肃省敦煌莫高窟的佛教造像,但不少唐代甚或更早的石雕佛像,亦残留了彩绘痕迹,就此可参见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三尊雕像:其一是北齐或隋代汉白玉坐佛 (馆藏号1943.53.42),其二是隋代灰色石灰岩观音立像 (馆藏号1943.53.43),以及唐代灰色石灰岩菩萨跪像 (馆藏号1943.53.36)。虽然早于宋代的传世佛教木胎造像少之又少,但宋 (960至1279年) 元二代的作品间或也保留了原来的彩绘或可见其蛛丝马迹,最经典的例子来自堪萨斯城的纳尔逊-亚特金斯艺术馆 (馆藏号34-10) 20 及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 (馆藏号A.7-1935)。及至辽代 (907至1125年),中国雕刻艺人显然已开始采用漆与金粉的混合物,来为上乘青铜像鎏金,此即所谓的漆金,其工序远比金汞剂简单快捷。到了明初甚或之前,工匠除了用颜料来点缀木胎雕像,也开始用漆金来装饰个中精品,或是先髹橘红漆,其上再鎏金,这种做法一直沿用至清代 (1644至1912年),本拍品便是此中的巅峰之作。这一类漆金雕像的五官细节常用颜料点染,诸如朱唇、眼白、黛眉、乌瞳及黑或青发 (蓝色一般来自石青,也有用青金石粉末,但后者极罕),以收画龙点睛之效。遥想当年,本尊为人供奉时,应配有双层仰覆莲座,身后衬以头光或背光,莲瓣形的光环代表神祇身体焕发的光芒,以彰显其神圣地位。两件北京故宫近似例也跟本拍品一样,已散失其原配底座。
本尊药师佛曾于1994年进行修复,当时发现其胸部中空。修复人员移除此像背部一块密封木片后,发现当中贮存了若干小巧的纸本经文和经卷,另有织物残片和若干小巧铜章和杂项供品。修复人员展读一份经卷时发现,纸上用红墨书写的乃是藏文。一应供品最终物归原处,开口处用木重新封好,其上鎏金。这些供品应是在开光仪式中存放,赋之以灵气和法力。此类带宗教色彩的供品很少会注明日期,也鲜有提及与雕像年份、产地或制作背景有关的细节。
信息来源:佳士得官网
| 特别推荐 |
▼


▼


▼
本平台收集甄选了近
2T
高清版古代书画资料
会在本平台陆续刊发一些
并在每篇后提供当篇的免费下载链接
您也可以
一次性将这些资料打包收入囊中
▼
本平台收集整理了
百余部
晚清民国时的摄影图片及相关资料
会在本平台陆续刊发一些
并在每篇后提供当篇的免费下载链接
您也可以
一次性将这些资料打包收入囊中
▼
《达古斋古证录》
1930年出版、内容共计700余页
以图文形式将著者所经眼的各类珍玩分门别类列名
揭示了许多古物造假方法和鉴定经验
是二十世纪初古玩考证的最为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此书出版年代久远,印刷数量有限
如今在古书市场售价便宜的也在四五千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研究
南山供秀平台特翻拍整理了此书全部内容
▼
《世界佛教美术图说大典》
由星云大师总监修,
全22册,
内容涵盖五大洲30多个国家与地区
是目前最全面的关于世界佛教艺术的资料集。
现本平台联合出版社优惠结缘
▼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绝版再现!
一幅幅高清彩图、
完美复刻了一座千佛神奇的宝藏,
一段段饱含深情的文字,
忠实而热情地记录了一个伟大而浪漫的人文奇迹!
▼
《敦煌遗珍》
流失海外绘画珍品
不仅收录了大英博物馆所藏敦煌艺术中的珍品
并特邀马炜老师、蒙中老师撰写了解说文字
对作品中的形象、风格做了详细的讲解
为读者提供进阶的阅读体验
同时,也特别选取画中人物进行了
局部放大,材质、笔触均清晰可见,以原色精印的方式呈现
利于读者临摹教学、鉴赏研究
▼
麦积山石窟艺术13讲
全网首次
以麦积山石窟为主题的佛教石窟课程
邀请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兰州大学、甘肃省考古所专家主讲
全面、立体、系统、专业的
为您详细呈现、解读麦积山石窟
并对重点洞窟如4、5、133、135等进行现场直播
▼
敦煌石窟艺术详解
是一套较全面的佛教艺术课程
内容以全图像深入解读
从佛教的发展背景、图像产生原因
到大量早期人物和代表观念
以及壁画背后的艺术风格追溯等
第一讲免费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进入专辑点击目录点试看即可观看
▼
中国佛教艺术简史
基于思想文化史和宗教学、艺术学、考古学的视野
以断代的方式系统地梳理了
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历史
第一讲免费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进入专辑点击目录点试看即可观看
▼
大唐之美
由齐东方等一线学者名师领衔
特邀服饰、书法、瓷器等方面术业专攻的杰出代表
从多方面给您展示唐代之美
为我们带来精彩的唐代艺术史
第一讲免费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进入专辑点击目录点试看即可观看
▼
古建之美
特邀国内顶级院校专家学者和活跃的民间古建筑大咖
共同打造“0基础读懂中国古代建筑”的系列专题课程
以飨热爱古代建筑的朋友
第一讲免费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进入专辑点击目录点试看即可观看
—————————— ——————————
转发分享是对本平台的最大支持与鼓励!
【南山供秀】
感谢有您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