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杰的“中国摄影案例分析和问题解读”(2000-2022)课程,以其著作《屏幕生存》为基础,既依据该书书写的部分结构和重要案例,同时又紧跟当前的摄影艺术创作实践,进行了最新补充。尤其是关于近几年出现的现成品图像的使用与改写以及家庭议题的集中讨论。甚至延伸到电影导演与的摄影实践以及由此展开的两种媒介的互文关系。
本次课程虽以2000年这个重要的时间为起始,但不是艺术史的讲法,而是以创作实践的语言特征与关切的议题为分类结构,进行梳理。所以,这也是一次中国当代摄影在2000后的创作生态样本梳理。
授课地点⎜线上平台(课程无限次回看)
授课时间⎜7月13日-9月7日(每周三晚上19:30)
授课费用⎜999元/九章节
授课导师⎜海杰
课程咨询⎜mugetang2017
课程安排
07月13日:合成:排演与剧场



©️张兰坡.《巨人传》
内容:中国当代摄影所面临的现实,由于它的复杂和烈度,以及这些现实的频繁发生,本身就如同戏剧,甚至比戏剧更加具有戏剧性,但它是触手可及的,所以对这些现实进行排演,也就显得顺理成章。同时,艺术本身作为一种独立的现实,也成为艺术家们通过排演进而探讨的议题。
代表案例:王庆松、李郁&刘波、张兰坡、张巍等
07月20日:风景及游荡者



©️杨泳梁,《来自新大陆》,400x800cm,2014
内容:中国山水策略,中国问题情境以及文化身份的价值寻找。传统文化的当代性境遇以及新的风景空间。面向中国的“在路上”的影像采集,闲散而艰苦的漫游、流浪的浪漫主义想象、国民性的视觉凝视、日常生活的奇观化。
代表案例:韩磊、董文胜、骆丹、张晓、杨泳梁等
07月27日:社会进程与感伤史



内容:相比上世纪80年代的纪实摄影秉承“伤痕文学”精神内核所投射的集体痛苦记忆,集体感伤影像显得孤绝而个体化,它诞生于移民、漂泊、寻梦等由城市化驱动的人类新迁徙运动的复杂背景之下,备受资本和权力(新国家主义)的劝导和洗劫(因为新国家主义依然手持“共同体”概念,所以这一洗劫是带有普遍性的),经历了消费与被消费的快感与失落,并因其故乡的消失,变得无路可退,上升道路受阻,在精神上倾向于自言自语,充满普遍的怀乡愿景。
代表案例:王兵、余力为、翁奋、颜长江、木格、陈秋林等
08月03日:权力空间的摄影记录性



©️渠岩作品.《权力空间》.江苏省徐州市牛山煤矿矿长办公室
内容:空间作为权力意志的容器,权力的空间与空间的权力化。权力景观化,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视觉表征,所以,它体现在大量的空间生产,以及在这些空间生产过程中所释放的权力意志。本节课所涉及的艺术家,在这个结构里,进行了长时间的解读和影像采集,他们的作品体现的是对权力景观化和权力的物质形态、景观权力化以及对权力现场的勘察与审读。
代表案例:封岩、渠岩、邵译农、吴国勇等
08月10日:身体、表演与街头



内容:从身体的抵抗、身体作为现实批判的一部分到对自我身体的观看与认可,同时,身体作为一种视觉修辞。街头既是剧场,又是摄影的对象。
代表案例:何成瑶、李玮、苍鑫、徐勇、厉槟源、鸟头等
08月17日:延展的摄影



©️蒋志《悲歌》(2010-2013)
内容:语言与材料实验,以及摄影之于个人的哲学认知与体验。
代表案例:洪浩、蒋志、蒋鹏奕、洪浩、张云峰等
08月24日:从记忆考古到家庭展演



©️王劲松,标准家庭,1996年
内容:在一些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下,我们通常认为家庭是小于社会的,所以我们往常理解家庭的时候,会把它放在最末端,在这样的语境中,没有个人史,只有集体史。另一些时候,在一些意识形态的宣传中,家庭是等于社会的,我们通常能看到的一些说辞,就是“我们的社会是个大家庭”。这种情形依然还在,但至少艺术家们的创作和认知已经开始从家庭这个之前较为抽象的概念中解脱出来,家庭变成了具体的个人史的轮廓中。
代表案例:海波、王劲松、唐景锋、邵译农、何博&许雷等
08月31日:屏幕生产与图像交际



©️胡尹萍作品《身份》,摄影、图像、绘画、装置、录像,201
6
内容:以屏幕为生产平台,或以网络社交关系为主要探讨方向的艺术行为。
主要特征为:数据化,编程化,设计与截取,计算,以及图像作为身份的属性和符号化。
代表案例:梁半、林科、葛宇路、胡尹萍、张永基等
09月07日:文献与图像现成品



©️张大力.《第二历史》
内容:基于文献与图像现成品的历史审定与重写,基于家庭相册的个人史,基于图像学与文学的图像写作。
代表案例:蔡东东、黎朗、马玉江、张晓、孙彦初、高岩、李林等
授课时间⎜7月13日-9月7日(每周三晚上19:30)





CONTACT US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