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光环上的石子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在距离地球十五亿公里之外,有一颗独特的行星——土星,它被神秘的光环所围绕,而这些光环是由大小不等的石砾和冰块组成,结构复杂,环环相套,层叠相织。这颗行星被誉为太阳系的宝石,原因在于当太阳光照射到包裹土星的外层物质上时,形成了动人的、难以忽视的闪耀光环。

《光环上的石子》是一种隐喻,它意味着想象与现实系统中一种跨领域的映射。子坚固、脆硬、不易碎;光环美丽、耀眼、却虚无,两者由于彼此的存在、关联与呼应,各自成为了更明确的自己,生成一种更为有效的表达。诚如保罗-利科所说:“活生生的存在意味着活生生的表达”。光环与石子固有自身的表达方式,可以理解为与生命同源同位的有机体,然而单凭界定、分析与演绎远不足以把握这一自身不断转换生成的隐喻机体,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跨领域的映射”才能更好地认识与之相关联的事物本质。

《光环上的石子》展览汇聚七木空间创建以来合作的十位艺术家及作品,参展艺术家包括高伟刚、刘符洁、娜布其、齐星、任瀚、宋元元、王硕、张移北、郑路、孙晓天。参展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们对当下创作状态的记录,同时借用“跨领域的映射”手法打破了媒介之间“关系性”的边界,由艺术家们对于当下所处日常情景的诠释转化,通过行为与绘画装置、视觉与气味算法、思想与观念表达等形式强调创作过程中的行为本质,引发处于“后真相”时代的个体与周遭发生关联效应的深度思考。


光环上的石子 崇真艺客

光环上的石子,展览现场,2022


光环上的石子 崇真艺客

光环上的石子,展览现场,2022


光环上的石子 崇真艺客

光环上的石子,展览现场,2022 // 齐星,《树上的恋人》,布面油画,200x250cm,2022(左)/郑路,《无常》,现场装置,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22(中)/高伟刚,《来日方长》,布面油彩,200x200cm,2022

近几年来所发生的一切如爆发的全球疫情、突发的俄乌战争、火星移民计划的实施与虚拟世界的崛起等各种危机与事件,挑战了艺术家们对于“进步”的认知,看似稳定且一成不变的事物正在悄然的由内而外发生衰落,他们开始质疑所谓全球化的新秩序是否是一种误导,是否那些由欲望引发的混乱“无序”才是真相。


光环上的石子 崇真艺客郑路,《无常》,现场装置,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22

郑路2022年参展作品《无常》原引自《易经·系辞》:“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热气球视为上升的符号拉动着意为下降符号的降落伞,是对立也是消解,是上与下的辩证。


光环上的石子 崇真艺客高伟刚,《来日方长》,布面油彩,200x200cm,2022

高伟刚的作品《来日方长》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了由照片转述而来的自然景象,雪山、天际线、山体、光与石子,看似呈现记忆深处的精神风景却隐藏了一条探索事物真相的路径;画面中不经意间出现的“钻石”,实际上是在习以为常的阅读认知过程中制造的“破坏”与“障碍”,比起 “壮观的雪山与耀眼的钻石” 肉眼所见之物,突然的“破坏”引发了“阻碍与停顿”像是在愈发愚钝的思维惯性中撕开了一道口子,这是关于寻求真相的意图所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始终保持自省和再审视的状态,拒绝被某种固定概念与媒介所控制,不断挑战观众的思维惯性进而引发对所谓熟悉、常规、已知事物的再认识。


光环上的石子 崇真艺客光环上的石子,展览现场,2022

光环上的石子 崇真艺客齐星,《树上的恋人》,布面油画,200x250cm,2022

齐星的绘画作品《托洛茨基与弗里达》运用古典绘画技法、依托历史人物题材与现实主义的创作脉络,以特定的“他者”形象映射出由某一特殊阶级主导的历史环境的象征再现系统,反映政治情景与政治心理学;以绘画性与自然性揭示历时系统中的政治性质、历史本质与阶级偏见,以保留或直面某种意识形态所引发的价值思考;画面调动图像的阐释能力,但从未舍弃绘画观念的批评力度,将历史人物作为“图像”现代理论的尝试来取代关于“形象”的典型叙事。正如萨特在《想象》中提到:“把形象当作形象直接理解是一回事儿,而就形象的一般性质构建思想则是另一回事儿。


光环上的石子 崇真艺客王硕,《光的痕迹》,布面油画,120x150cm,2022

硕的绘画从惯性中抽离,重新追问绘画的本质,使旧有的经验和新的元素、新的媒介处于激活和重组的状态之中。艺术家借助碎片化了的人物图像,自然场景,现实生活片段作为视觉元素重新在绘画空间中排列组合,与表现的“迹象”相互印证,形成富有抽象意味的整体“势象”,进而指向其绘画工作的重要探索方向,并借由媒介的解放和手段的变化走向绘画上的通达状态。


光环上的石子 崇真艺客娜布其,《亲密》,霓虹灯、金属框架,尺寸可变,2017 

娜布其的装置作品《亲密》跟物体、空间以及人在环境中的感知相关,试图重现视觉和身体感知的联系以及矛盾。艺术家在作品中以另一种方式还原各种“真实”感受,彰显其对于雕塑语言的把握具有天然的敏感能力,对艺术家来说雕塑是一个手段,能够把某段形而上的思考变成一个存在于空间里的实体符号。作品将焦点定格在文字上,文字无形体、字义无边界、作品材质的冷漠生硬、文字的虚幻和它成为具体的、真实可触摸的物体,彼此之间产生了多重矛盾。然而,这些矛盾性指向了个人意识和外在空间永远的接近和不可解决,一场破碎的、无法愈合的触摸与亲密暗示着“含义”背后的荒芜。


光环上的石子 崇真艺客宋元元,《镜面》,布面油画,160x200cm,2019

光环上的石子 崇真艺客

光环上的石子,展览现场,2022


宋元元的布面油画作品《镜面》与《粉红色线条》将现实与幻影交织重组,并置但互斥的二者使得画面整体产生极具冲突感的魅力。他的艺术语言源自那些充斥周遭的日常风景,有些仅是极端平庸通俗的环境,又或空洞地记载人们活动后遗留的残余痕迹。


光环上的石子 崇真艺客

任瀚,无题(雪崩一),紫色干性复写纸,67x89cm,2015 


光环上的石子 崇真艺客任瀚,无题(泥石流二),紫色干性复写纸67x89cm2017 


任瀚的作品是自2015年创作的《灾难风景》系列之《无题(雪崩一)》和《无题(泥石流二)》。每幅作品都是由九张有雕刻印记的复写纸组成的一幅拼贴。画面内容均表现了自然灾难下的混沌景象,引发关于敬畏和恐怖的体验,这正反映了任瀚关于“崇高”的美学追求,而自然作为最凸显崇高的事物,能使观者产生最为强烈的感觉。他用铅笔在复写纸没有涂层的一面进行点状“雕刻”,同时在有颜色涂层的另一面把墨色凿掉。然而,越是用力快速撞击,复写纸背面的这些圆点越是密集,图像正面显现出来的色彩就越浅。伴随这种具有重复性的技法需要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艺术家进入冥想与产生心流的创作状态,这一特质在他的图像中始终存在。在日常的材料上用简单漫长的方式描绘危险的景象,任瀚试图引导观者在渺小与无限,静止与动荡,平凡与不安,优雅与粗粝等矛盾中寻找自身的位置。


光环上的石子 崇真艺客

张移北,《躬身向内飘拂》,综合材料,60x65x20cm,2021


光环上的石子 崇真艺客

张移北,《躬身向内飘拂》-细节,综合材料,60x65x20cm,2021


张移北作品《躬身向内飘拂》以铁锈管道及综合材料为主的组合作品设定为探究创作者潜意识的实体参照物。作品被切割后以不同的组合排列秩序呈现出即完整又割裂的状态,使得工业化生产出的硬体金属管道弯曲似躬身向内“飘拂”。作品向内关注了“材料”的延伸,其不仅是艺术家运⽤材料创造作品,更是材料本⾝的特性塑造了艺术家,使得作品传达出的观念与艺术家的潜意识表达成为该材料特性的延伸与映射。


光环上的石子 崇真艺客

刘符洁,球茎科静物,光敏树脂、防水漆,71x 60x35cm,2022


刘符洁的作品《球茎科静物》为墙面挂放雕塑作品,观看视角包含了视觉经验中观看静物画的经验。雕塑中鲜有“器皿/静物”类的主题(和绘画相比),因为绘画更有可能将静物从日常带进神圣。“球茎科静物”可以被看作是一件“静物画”雕塑,其内容主题为静物组合,同时是“静物组合”本身。艺术家在思考器皿/静物和雕塑之间的暧昧灰色地带时,引出了腔洞式的器皿形态和球茎类植物形态之间的一种凝固的可能。其中凝固的关系是指雕塑中的结构形态,“球茎科静物”看似有若干通口和独立的“单元形态”,实则为坚实连贯的弧面结构雕塑。这种凝固的关系将一件静物主题的雕塑指向了一种更加异化/未来的方向上,这也是艺术家再次试图从日常观看经验寻找奇观和奇想的尝试。


光环上的石子 崇真艺客

孙晓天《土卫六》,纯天然食品级香料,波本威士忌酒,2022


《土卫六》是孙晓天通过她的味觉信息化计划项目Flavorgraphy为这次展览呈现的特别项目。Flavorgraphy项目是一种通过视觉信息转换味觉信息来计算,模拟,传输和记录风味的信息化方法。基于鸡尾酒调味技术,艺术家通过计算机视觉捕捉并实时计算风味的方式,为观者提供沉浸式的味觉互动以及多感官协作体验,初步探索以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方式对味觉信息的处理与再现。目前的味觉化信息系统基于计算机视觉识别和大数据技术根据图片的场景变化或人物信息实时运算,按照运算数据制作出一杯即时鸡尾酒。在《土卫六》的项目中,Flavorgraphy系统通过识别2017年已经抵达土星系的NASA卡西尼号飞船拍摄的图片,探索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泰坦的信息化味觉,通过一杯鸡尾酒的方式艺术性的模拟并表达土卫六泰坦的风味。在展览中艺术家们彼此之间关联与呼应,也正是由于彼此间的存在,使得不同个体在完整的经验空间中相遇,在不可知的本体空间中由“一”而转化至无穷,由此指引理性进行不断的超越,形成祛昧而神秘的“光晕”。

《光环上的石子》的展览内容涉及一种话语、一种聚合、一种叙事、一种干扰。在某种干扰下,作品与作品之间不再是互斥的关系,不再仅仅由某种内在的表达与知识模式引起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关联与呼应,相反,它们参与了另一个过程——一种以反思的方式感知世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艺术家们反映了无数牵涉世界的方式,不仅以创作者的身份,还以背离规则的异质者、挑衅者与游离者的态度反观世界。宇宙中的行星、光环、石子或其他无名物质由于某种引力相互关联、彼此存在,但又总是保持距离、脱离联合、甚至不合时宜,但宇宙终究是由他们创造的。



QI MU SPACE
4751B3206-2
Room 206-2, Building B3,751 Art Zone, jiuxianqiao Road, 
Chaoyang Dst. Beijing, China

-10:3018:30
info@qimuspace.com
www.qimuspace.com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