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次展览“显像的绽出”展出了15幅“见无所见”系列作品,可以为我们总体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吗?
之所以叫“见无所见”,其实是我随心所欲的性情中,一个灵光乍现的念头,但却真切的折射了我对这变化密移,生生不息的世界的一种隐微独知,与感应道交。庄子有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以及释加文佛:东方虚空可思量否?这两句话所传达的精义,很契合我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对这人生宇宙直觉式的把握。我们该如何超乎以往既成的判断与知识经验的界限,每天都以一颗一尘不染的真心去感知并体验这不可思议的宇宙人生?

在时间的河流中,在毫无逻辑可言的人生进程中,我总是有很多的好奇,以及对头顶星空的神往。我几乎每天都在这世界的各种路上行走,不断地走,不断地走,我为什么会感受到路边的那颗石头、那扇门、那片树叶、那堵墙,以及墙面上的每一根线条,每一抹色彩,还有风推着云朵不断的漂移变幻。当我这么询问自己的时候,我才发现在这条路上的每一次驻足,每一次关照,而形成的创作。其实是一次表达自我,也是完成自我的一个过程。
在创作中,我会突发奇想:为什么在烈日暴晒的正午,我会在世界的这个角落做这个事情。站在岔路口的我,看着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人们走路的姿态,着装,脸上的神情;以及街上的声响,气味,光线的氛围,对当下我的感官印象,形成无法言说的刺激与挖掘,我很容易就将这些声响,气味以及光色,抽象成为我的心灵图景,进而投射到我的创作过程当中。
令我触动的不止于此。当我创作归来,站在江面的那座桥上,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以各种姿态行走在这光天化日下的人们,他们来自何方,又去往何处?江的这一头与那一头永远有波澜壮阔的日升与日落,这轮火红的落日,于我来说,投射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剪影。每次我在桥上看漫天日落,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和悲伤。
这所有的图景,在我的想象当中,就好像一个庞大的剧场,每一帧都是意犹未尽,意味深长……

● 你的作品里充满了行动的力量,你的作品也逐渐脱离了具象的摄影,据我所知你早年的作品也是以纪实为主,而后的作品才开始再现内心的感受和经验。你是怎样看待摄影媒介的?创作的过程中是什么触发了这样的转变呢?
怎么去定义具象和抽象?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去区分,于我来说整个目之所及的世界都是不可思,不可议的,绝非具象与抽象所能概括。
从我早年的纪实与人像摄影,到现在的这个阶段的作品,我觉得只是作品的表现方式上丰富了,但本质意义还是一致的。无非是我将关照的对象更多元化,通俗意义上来说,以前是创作跟“人”相关的作品,现在创作的更多是跟“物”相关的作品,但在我的心性对宇宙万物的体认中,人跟物是没有区别与界限的,是圆融无碍的。于艺术表达来说,它们都是形,色,质,形成的节奏,以及我对这个节奏的默而识之与把握。
很幸运的是,在我年少轻狂的时候,就结识了“摄影”这位朋友。在人生成长的路上,我有很多的好奇与思考,身边刚好都有“摄影”这位朋友与我交流与探讨。人生梦梦,宇宙茫茫,那些用感情去沉思,用思想去感受,以及富于想象的直觉,也刚好都是以“摄影”为主要媒介作为生命真切的表达。

● 你的作品多围绕着东方的意象和主题,并以此对于生命体验的思考,可以分享一下自己对此的感悟吗?
东方,我的作品中有“东方神韵”,是自然而然的生成。我就生长在这片土壤上,这里的星辰大海、山川草木塑造滋养了我的心性,就像我的味蕾一样,它天然的就更能领略茶,而不是咖啡。
忽然想起,论语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句话,很吻合我当下与东方文明的关系。他就是这样一座峰峦出没,云雾显晦却又刚健活泼的高山,我只是站在溪桥渔浦处的那座古桥上,去遥望并沉醉于这座高山的景致与气象,即使有幸领略了那么一丝真意,却因自己多生习气的障覆而无法体证“桥上峰无尽,桥下水悠悠。”鸢飞鱼跃,纵浪大化,天真自然,不住空有中道圆融的境界。
我想很多人与我一样,多少领略过东方这座高山的吉光片羽,希望我们有一天都能够从这座山的对岸回到此山的本地风光之中。

选自《见无所见》系列

选自《见无所见》系列




选自《见无所见》系列
·展览现场·





·关于展览·

张树光个展——显像的绽出
策展人:李子健
艺术总监:滕青云
主办: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
展期:2022年7月10日 - 8月7日
地点:厦门市集美区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二号楼裙楼三层
【展讯】张树光个展——显像的绽出|厦门
【明日开幕】张树光个展——显像的绽出 | 厦门
编辑:韦佳佳

三影堂厦门正在展出



三影堂北京正在展出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