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看视频,听奇岚的讲述)
第二届BFC外滩艺术季
特/别/企/划
艺术大使专访系列
第二届BFC外滩艺术季正在进行中,盛夏的外滩刮起一股艺术风潮。值此契机,BFC邀请三位艺术季大使Cici项偞婧、沈奇岚、张权,一起聊了聊有关艺术、职业以及当下生活的话题。
Cici项偞婧为亲临艺术季的人进行了艺术导览,沈奇岚则为本届艺术季撰写了精彩的导览词,艺术家张权的个人雕像作品《KARORO》成功引爆外滩,给每一个来艺术季的人带来了欢乐。
现在,BFC x 沈奇岚的专访《感受生活,当下即艺术》正式上线,一起跟随沈奇岚去阅读她眼中的艺术。
BFC ART FESTIVAL
/
在正式进入本次专访前
不妨来看看
沈奇岚为本届BFC外滩艺术季
撰写的导览词
一起静下心来,感受艺术的能量
/
"
人不单单需要物质地活着,精神世界也应该饱满起来,而饱满是需要艺术的。
"
本/期/人/物
沈奇岚博士
著名艺术评论家 策展人 文化学者 作家
沈奇岚在BFC外滩艺术季
接受BFC采访
作为知名的艺术评论家、文化学者、策展人,沈奇岚常年在Financial Times中文网,Noblesse、Artnet等开设艺术专栏,分享她对艺术的思考;她也策划出很多很棒的展览,让大众和艺术因而变得更加亲密。她像是一座桥,矗立在知识的河流之上,左岸大众,右岸艺术,人们通过她,看见了更广博的艺术新世界。
一
BFC外滩金融中心
x
沈奇岚
很兴奋,也很感慨、感动。看见人们从城市中的不同角落出发,因为艺术汇聚在这里,在BFC,这样的“在一起”,极富意义。
您为本届艺术季撰写了精彩的导览词,当时创作思路是怎样的?
写之前其实斟酌了很久,一直在思索这届艺术季究竟要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才最合适,最后决定来探讨“为什么我们需要艺术,以及艺术能够给人们带来什么”这一命题。
在过去几个月,我会经常听到一些“什么是非必要”的探讨。艺术必要吗?我觉得非常必要,因为艺术是人的精神需求。人不单单需要物质地活着,精神世界也应该饱满起来,而饱满是需要艺术的。
往年艺术季,BFC都会格外热闹,很多人来到外滩去享受艺术的盛会。在这个时间点,艺术让我们连接在一起,或许就是艺术季的意义所在吧。
艺术对你而言,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我觉得艺术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语言”,让我们可以自由地去感受,表达,帮助我们看见生活的热情以及更多生命的可能性。比如当你看到梵高的《星月夜》,就会觉得被治愈,看见《向日葵》就会很受鼓舞,让你心生希望。生活中一定有某些时刻,我们无法用语言或文字去表达心中所感、所想,但在艺术的世界里你可以。

我觉得艺术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对于那些没有专门学过艺术的人,他们对艺术的理解也可能是很深刻的,而只是对艺术史不甚了解。比如谁在谁前面,哪个流派出现在哪个时期,这些都是知识点,丝毫不影响我们去感知艺术。

我的创作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写作,另一个是策展。写作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真正的创作,我很享受写字的过程。
沈奇岚在BFC外滩艺术季
参观贝唐·拉维耶《移花接木》大展
策展更多的是理解艺术家在做什么,然后把他们和大众之间的关联创造出来。在艺术家的世界里,他们不一定擅长和大众进行交流,可能他们也不想说,因为这是他的秘密(大笑)。我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把对大众有益的秘密“挖掘”出来,让艺术家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我一直拿一个比喻,策展就像是做厨师。你说烧菜难吗?烧得好是很难的,特别是想要炒到一等一的好吃,那是另外一种功夫。一场成功的展览其实大多数是艺术家的功劳,光芒是他们的,我的作用是调光师,尽量创造语境,让他们以最佳的距离和叙事抵达观众。
和我们推荐几个您比较欣赏的艺术家。
我觉得在当下,如果你想了解一些比较沉重严肃的话题,推荐你去看贾蔼力的作品;如果你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推荐你去了解德国艺术家Anselm Kiefer的创作,他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当代艺术家。当然如果你偏爱抽象艺术,可以多多关注Julie Mehretu, 她拓宽了抽象绘画的边界。另外我也很喜欢Francis Alÿs的四两拨千斤的、充满感性和思辨的创作。在对于技术和图像的哲学思考中,我非常推荐关注Hito Steyerl,锋利无比!非常值得去看。
从美术馆到BFC,沈奇岚不断地用自己的方式,去讲述艺术、传播艺术,将艺术带给更多喜爱着它的人们,也让人们看见艺术背后的韵律和美好。
旁白|沈奇岚
出品|BFC外滩金融中心
导演|Jaton
策划| Fei
采写|泡芙
摄像|学叔
执行导演|Jaton、南瓜
执行制片|Fei
剪辑|Lumos
灯光|阿穆
助理|菜菜
摄影|泡芙、南瓜
平面|Ptao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