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这次的主角是野花”|浅谈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04


“这次的主角是野花”|浅谈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崇真艺客

“予喜游山,尤爱看深山绝壑中之山花野卉,乱草丛篁,高下欹斜,纵横离乱,其姿致之天然荒率,其意趣之清奇纯雅,其品质之高华绝俗,非平时花房中之花卉所能想象得之。”

——潘天寿


文|中央美术学院  黄诗雨

编辑|卓楠

“小众艺术家”和“冷门专业”


如果你尝试把50年代的中国画家的绘画并排放在一起,就会知道潘天寿的画是多么“扎眼”了。


在那个时代,他的绘画题材显得过于小众。


潘天寿的教育家生涯和画家生涯经历了中国绘画史上对传统绘画最不认可且质疑最多的时代


20世纪初的中国,一批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纷纷举起革命的旗帜。


他们针对传统文人画专注于写意、摹古而没有创新的习气提倡改良,提出写实主义的精神。蔡元培陈独秀刘海粟徐悲鸿等人主张用西方的写实主义来改革中国画,在文艺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中国画革命


这些变故,让中国画系在艺术教学体系中一缩再缩。年轻人对中国画失去了热情,转身投向西画的怀抱。在当时,国画真可谓是个冷门专业学生人数最少的时候,潘天寿只有一个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艺术的改造以1942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准,并以“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指导思想。


苏联的素描和油画此时在国内传播。这种非常写实的画法适用于绘画人物肖像和巨幅宣传海报,能够很好的运用到群众文艺宣传当中去。


而传统的花鸟画具有文人性含蓄性,不适合反映那个时代语境之下的群众生活。


在新时代,花鸟画能否为人民服务受到了社会的质疑。


甚者,花鸟画开始在教育体系中消失,中国画教育工作举步维艰。




转折与春天


1955年初春,中国画迎来了新生机。


为了创作歌颂时代的新山水画,中国美术学院时称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组织师生到雁荡山写生。


《灵岩涧一角》就在这趟旅行中诞生了。


请欣赏


“这次的主角是野花”|浅谈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崇真艺客

《灵岩涧一角》1955年 纸本水墨设色 

119.7cm×116.7cm


初看这幅画,画面三分之二的空间被浓淡不一的苔点生长着各种杂花野卉的岩石布满。


岩石的轮廓线刚硬分明,用墨浓重, 大面积的岩石向左延伸,势不可挡。


再看岩上山花野卉从四面八方伸长进来,大趋势相同姿态却各有不同,索索飒飒,野蛮生长,气势与岩石竞强。


画中虽不见一人,却很好地表达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内心滚烫的激情与蓬勃向上的精神


此画一经展出就获得了大众的好评。这幅画也成为了“雁荡山花系列”的开端。


潘天寿的花鸟画形成了一种新的气质——“霸 悍”



霸悍之花


潘天寿曾这样形容自己笔下的兰草:


“此谓春兰,青妍婉约,为空谷佳人。今以霸悍之笔写之,非卓文君之春风鬓影,而似穆桂英之搴旗杀敌矣。”


自古富有文人静气的花草,潘天寿要以霸悍之笔写之。


可见,潘天寿笔下的花草似是有一种女将杀敌般的强劲精神,这种悍劲显见于画中刚劲的线条和笔锋


古人用笔多侧锋,而潘天寿在绘画中多用直笔中锋以强其骨。他曾说:“笔端如钢杵,柔中有刚, 可以力透纸背……只有直笔中锋,才能产生笔力, 卧笔、偏笔都单薄。”


所以他的线条更刚正劲健,在雁荡山花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画中的岩石转角都是方正的,石身多笔直线条(图1)


《小龙湫下一角》(图2)中连瀑布流水都以中锋铁线描绘(图3),瀑布落下的水花也是相对锐利的三角状(图4),这种强悍的力量感体现出了霸悍之气


“这次的主角是野花”|浅谈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崇真艺客


图2《小龙湫下一角》1963年 纸本水墨设色

 107.8cm×107.5cm

“这次的主角是野花”|浅谈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崇真艺客

图1 岩石转角

“这次的主角是野花”|浅谈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崇真艺客

图3 瀑布流水

“这次的主角是野花”|浅谈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崇真艺客

图4 落下水花



霸悍还体现在对画面构图的控制上。


潘天寿的构图让我们看到了花鸟画的另一种可能。


他将取景框放在了野谷山涧而非庭院之间,把重点放在了构图边、角的处理上


他强调画的边角对画面意境的营造作用


繁复的花枝藤蔓伸向了画外,营造出热闹的意境,富有生气(图5)。


“这次的主角是野花”|浅谈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崇真艺客
“这次的主角是野花”|浅谈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崇真艺客
“这次的主角是野花”|浅谈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崇真艺客
“这次的主角是野花”|浅谈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崇真艺客

图5《灵岩涧一角》中被安排在边角的闲花野草们


“绘事往往在背戾无理中而有至理,僻怪险绝中而有至情。”


1962年,吴茀之发表《“造险”与“破险”——潘天寿国画的艺术表现》一文。


文中将潘天寿构图的“奇”解读为“险”,并将他的思路归纳成了先“造险”再“破险”


雁荡山花系列中,我们看见了这套“造险破险”的构图思路。


《记写雁荡山花》(图6)中,占据画面大面积的巨石从右侧向左强势延伸,好像有一股力量破纸而出,逼人眉宇,这是“造险”


“这次的主角是野花”|浅谈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崇真艺客

图6 《记写雁荡山花》1962年 纸本水墨设色

 150cm×359.6cm


而这座来势汹汹的巨石却被面前的几株无名野花挡住了去路(图7)


野花们挺立在山石面前拦石,几只青蛙伏在巨石头顶的压石(图8)


“这次的主角是野花”|浅谈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崇真艺客

图7 拦石的山花


这种构成很巧妙的化解了巨物造成的不平衡感,使画面虽有强烈的冲击力但整体却呈现出协调的状态,这是“破险”


霸悍就体现在这种对画面、对强势力量的控制。


“这次的主角是野花”|浅谈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崇真艺客

图8 压石的小青蛙


几株拦石的野花,不禁让我想起王鲁湘先生评价雁荡山花系列的一句话。


“这一批作品,对中国二十世纪后半期花鸟画在这样一个文化和政治的系统中间取得一席之地,拥有一种存在的权力,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画家档案


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颐,自署阿寿 、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这次的主角是野花”|浅谈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崇真艺客



延伸阅读


《潘天寿论画笔录》,叶尚青,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6;

《潘天寿美术文集》,潘天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6;

《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吕澎,孔令伟,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12;

《谁说中国画必然淘汰?》,潘天寿,《美术研究》,1957年第 4 期;

《雁荡山花——潘天寿的花鸟画题材之新》,陈远婷,《美与时代(下)》,2017;

《听天阁画谈随笔》,潘天寿,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8。


“这次的主角是野花”|浅谈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崇真艺客


了解更多,参见《中国画鉴赏》

“这次的主角是野花”|浅谈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崇真艺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丛书


《中国画鉴赏》

赵力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年4月



“这次的主角是野花”|浅谈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