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园长椅以及其他公共座椅虽然只是我们日常城市生活中的小元素,却在我们与开放空间的互动关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长椅欢迎人们停憩,使用者们可以花一些时间坐在这儿,观察周围、阅读报纸、品尝食物、会见好友等等……它们使得人们能在快节奏的城市空间中放慢脚步。
© Kyungsub Shin
© Evgeny Evgrafov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那些熟悉的长椅发生了什么事?许多舒适的座位都被替换成金属长椅,不再欢迎人们逗留,甚至拒绝特定类型的人群,比如无家可归的人,这使得仍选择在长椅上休憩的人如坐针毡。公共座椅已经垂垂病危,即使在有的地方它们依然留存,大部分也不再像从前那样鼓励社交活动了。
© Mans Berg
© Jennifer Chang- Col
© ARIA
© ARIA
北京宋庄24小时公共艺术公园 / Crossboundaries
宋庄镇政府希望提供一个具有多功能和包容性的公共设施,于是委托 Crossboundaries 将毗邻小堡文化广场停车场的街道景观改造成一个热闹,合符民生诉求的户外社区公园。以“空间塑人”为核心的品质化设计逐渐成为建筑与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出发点。在这片 L 型的场地上,路边人行道和公园之间以一系列户外“城市客厅”连接,蜿蜒前行,并沿着道路带动着周边的烟火气。沿着长凳,吸引来了棋手和围观的人们;一群老妇人在树荫下聊天;爷爷奶奶们与孩子一同玩乐。
© 白羽
© 白羽
© 白羽
成都 hyperlane超线公园 / ASPECT Studios
© 鲁冰
© 鲁冰
© 鲁冰
© 鲁冰
东山少爷南广场社区公园改造 / 哲迳建筑师事务所
东山少爷广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口,哲迳建筑师事务所对其进行了提升改造。地上部疏透绿色叶片与光线组合的图案感一直是设计师想重点呈现给市民的美好景象,最终设计师把目光聚焦在即作为坐凳同时作为花池围挡的城市家具上。城市家具在树荫构建的空间场景中,更像是在弥补低区的空间功能,而不是单纯的,传统意义的作为一种使用功能存在。它们即是坐凳,也是树池,即是开放的公共城市家具,也是空间围合道具,即是行走限定彷如“栏杆”,也是孩童可以踩踏奔跑的“赛道”。
© 吴嗣铭
改造前后
闵行区滨水景观项目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城市更新故事。景观的设计是通过分层的四个不同的区域来加强滨水体验的创造,并首次实现了对河流的可达性。这些线性区域采用了抽象的河岸形态,沿河岸分布着草坪、咖啡馆、体育公园和活动广场的创新活动区域。 SPARK 同时为该项目定制了一系列的路牌标识和城市家具,为改造后的环境赋予了故事性和可达性。
© 三映摄影
© 三映摄影
© 三映摄影
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示范段 / 原作设计工作室
杨浦滨江示范段是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启动段,为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建设乃至整个 45 公里黄浦江两岸贯通工程都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提供了有效的借鉴意义。将老码头上遗留的工业构筑物、刮痕、肌理作为最真实,最生动,最敏感的映射的记忆进行保留,也就是建筑师所强调的记忆的空间化和物质化。独特的长椅设计为周边市民提供了坐赏江景之处。
夏日傍晚纳凉的周边居民 ©战长恒
清晨的液铝码头 ©章勇
上海电站辅机厂东厂更新 /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场地为上海电站辅机厂东厂原址。方案基于保野趣,保生鲜,保慢活,保自然的总体规划愿景,透过低扰动介入的方式,保留现场香樟林,并改造原有一座仓库成为开放式的共生构架。设计重点挖掘场地历史肌理,因地制宜地引入慢行系统,以历史遗迹如内河,建物遗址为印记,重塑景观结构,打造印记花园、野趣区、生态水池等景点。使场地不但是承载城市生活的滨江开放空间,也具备江南园林移步换景的悠游趣味性。
© 陈颢
© 田方方
© 陈颢
深圳宝安滨海文化公园 / 欧博设计
深圳宝安滨海文化公园位于宝安区中心区中央绿轴,繁华都市与静谧海湾交汇处,集滨海休闲、文化旅游、艺术体验、生态办公为一体,着力打造“国际化滨海城市新坐标,世界级滨海湾区旅游地”。东侧的艺术公园以多变的地形结合多座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钢结构艺术装置,步移景异,带给市民丰富的景观艺术体验,飞跃出海湾的景观桥,成为拍照取景的“打卡地”。波浪形的滨海步道结合景观墙、凉亭、大台阶、堆石驳岸等,为公众带来舒适丰富的亲水体验。
© Holi河狸
© 曾天培
© Holi河狸
秦皇岛红丝带公园 / Turenscape
贯穿秦皇岛汤河公园的红丝带,跨度达 500 米,并结合了照明、座椅、环境展示和定位的功能,在由自然地形和植被作为背景的映衬中十分显眼。在尽可能保留更多的自然河道的同时,这个项目证明了如何通过一个极简的设计方案达成对景观的显著改善。红丝带被设计成一个在绿植与湖蓝色的海水间、沿着地域走向蜿蜒曲折的、生动的元素。它集合了木板路、灯光和座位。
© Turenscape
© Turenscape
© Turenscape
上海杨浦城市空间改造 / 大观景观
杨浦滨江南段的十二棉厂是 5.5 公里岸线中第一块正式出让的滨江地块,场地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代表原有工厂的斜线与代表沿江慢行动线的横向两种机理,设计方案以“编织”为概念将两者融合,结合新构建的防汛体系置换出了更多的绿色空间,形成了一段连续的滨江林荫步行网络,并在其中嵌入活动场地与休憩设施,创造多样化的滨江体验。
© 金笑辉
© 金笑辉
梅丰社区公园 / 自组空间
梅丰社区创意公园位于福田区中康路和北环路交汇,公园的设计以“开放、生态、多元”为原则,对场地及周边进行系统梳理,拆除围墙打开公园的边界,建立公园与城市街道和小区的可达性;砸掉现状钢筋水泥地,让土地重新呼吸,建立生态的景观基底;完善公园路网及基础服务设施,考虑周边使用人群设置儿童游戏场地、阶梯广场、文化展示长廊及慢跑道等多元的休憩娱乐场所,将场地变为安全舒适的社区公园,让原本封闭的荒废地转变为活化周边社区的城市公园。
© 梁瑞华
© 梁瑞华
© 梁瑞华
编辑:邵珠琦;译者:钟佳
*本文内容部分来自建筑事务所
翻译、标题及版式由 ArchDaily 整理
转载或任何形式的引用请联系 ArchDaily
点亮“在看”和“点赞”,
将创意灵感放在第一位👇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